1.找切入点:从表示并列的连词入手,如关注“和、与、或、以及、及、顿号”等的前后成分,
2.分析成分上是否存在包含关系、语序不当、搭配不当、表意不明(存在歧义)
3.针对找到的毛病,根据语法进行修改
(定)主(状)谓(补)(定)宾——句子成分
4.在讲关键词与分句意义不当时,一个学生举的的例子特别好。如:他不仅游戏打得好,而且打游戏。学生一听,一下子就理解到了那个点,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啊。
问题在于:
打游戏与打得好之间谁的程度更深一层。那么,再去辨析别的类似题时,就更容易明白。或许这就是阶梯式训练吧。在这一刻,举出这一例子的学生是那么地自豪与欣喜,其他的学生也心领神会,原来学习可以这么轻松,所谓的难题也并不是难不可破。学生学得开心,自己也教得轻松,非常难得的一次讲题体验。
看来,还是需要发动学生,让他们多动起来,不论是动手写,还是动脑筋思考。教师更多地应该以一个导游的身份,来在他们将要迷路的时候,给予及时的指导。
有了这一次的成功体验,举出例子的这位学生。竟然,在我认为比较难的那一题想出了一个特别简便易理解的解题思路,真的惊艳到我了。不得不说,学生真的很可以!
遗憾:
!对于语法的难度估计过高,没有给予必要而充分的句子成分引入与谅解。大多数学生,更多地依靠死记硬背来做题,不利于思维打开,需要多加引导。
!自身对于语法改病句,理解把握不透彻,因此,以己“昏昏”无法让学生“昭昭”。经过,同事的讲解,我突然发现自己的盲点就是学生无法理清的那点。所以,自己“昭昭”学生才有可能“昭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