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風雨綫 时间/ 2017年8月21-22日
跟着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谈艺录》浅思一二(3)第九章 荡漾起琅琅书声
出声的阅读训练十分重要,能发展口头语言,培养语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朗读与默读的能力同时进行训练,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学生就得益甚多。
诵读能咬嚼文字的意义,揣摩说话的神气,体会文章的神韵,把文章语言学到手。(P159)
第一节 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P161-166)
1.朗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2.把握朗读的要领。
朗读过程有准备阶段和出声朗读阶段。
准备工作:第一步整体阅读课文,初步掌握朗读内容。(认真识字、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查阅相关资料、对文中的字词句解决声韵调语流音变等问题、分析词和短语、短语和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加深具体感受。)
出声朗读课文,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正确:不能添字、换字、漏字,不把句子读破,不读得疙疙瘩瘩;使用普通话,声、韵、调,轻音重音,儿化音节以及句子的语气都要合乎普通话的语音规范。(发音正确,吐字清楚、音量恰当、句读分明、语气连贯)
流利:讲究顺利流畅,节奏清晰和谐,无佶屈聱牙的情况。须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是朗读时对停顿、重读和语调的把握特别注意,三是增加训练次数,多多揣摩,力求熟练。
停顿包括结构停顿和感情停顿。结构停顿显示课文结构层次关系的停顿,如句子之间、层次之间、语法结构之间。感情停顿是根据心理需要、感情需要而作的停顿,如赞扬、贬斥、激动、沉吟等,为表达情意需要作停顿,教师须指导学生细细体味文中意、文中情。
重读:用力大,气流强。重读的词与句,可加强音量,拖长音节。
语调分为平直调、昂上调、弯曲调、降抑调。曲折性是语调的根本特征,通过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音色综合表现。
有感情:李渔《李笠翁曲话》“言者,心之声也,欲代此一人立言,先宜代此人立心。若非梦往神游,何谓设身处地?……务使心曲隐微,随口唾出。”朗读,深入作品,梦往神游,设身处地,把写作人的心曲隐微,由朗读的人随口唾出。
3.开展朗诵活动。以声传情
第二节 因文而异,因人而异(P167-171)
朗读训练是训练阅读能力必须经过的首要阶段,主要目的是培养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增强语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1.指导学生在形象感受和逻辑感受上下工夫。注意各种选文的特点,训练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受内部心理状态(感受)的支配。
形象感受主要来源于作品中的形象。注意“实词”的处理,开展丰富的想象,使课文中的情、景、物、人、事、理在朗读者内心活起来,似乎看到、听到、嗅到、尝到一样。
注意文章的逻辑关系,全篇各层次、各段落、各语句之间的内在联系。犹如文气,贯通全篇。
2.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齐读、有针对性的指导、朗读形成台阶式、吟诵
第三节 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P172-173)
1.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2.树立榜样,提高质量。
在这一章中,于漪老师教给了我许多实用的朗读方法,之前在我的教学中,也做过很多朗读示范,朗读活动,学生参与度也很高。比如,那次,全班在操场边的绿茵旁,让他们自由组合,选择最喜欢的诗词一篇,然后进行排练演习,再选最喜欢的位置,进行朗读比赛,至今学生们那琅琅书声还在耳畔。只是,很多技巧性的朗读训练在我的教学中是忽略的,或许,也是我自己本身没有序列化的指导方法。加之,平时,由于顾虑教学时间问题,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做得很粗糙,甚至部分同学的朗读是忽略的,尤其是九年级时,面对中考压力时。看完于漪老师的讲解,我想,不重视朗读训练,完全是语文教学中的绝对性的错误,因此,以后的教学,面对那群乡村中学的娃娃,我们可以在活动中、在练习中,进行朗读训练,可以花时间在教材中优美篇章里,一步一步来,参照于漪老师的朗读训练方法,肯定会有所收获的。
第十章 熟读名诗佳作
第一节 积累是良好素质的基石
《后汉书·列女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1.认识加强记忆、积累知识的重要性。
记忆是储存知识的重要手段。
记忆包括“记”和“忆”。“记”就是记住、记牢,在心理学上叫识记、保持;“忆”就是重新认出来,或回想起来,这叫做再认和再现。记忆就是把学习的成果保持在脑中。
记忆包括机械记忆(背诵)和逻辑记忆(以理解为前提)。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书画大师溥儒,钱钟书,陈寅恪。
2.选择精品,熟读,积累。
熟读构成文化素养。 文言文短篇要熟读背诵,文字较长者要择其精要牢记。
朱熹《朱子全书·童蒙须知》
名句名段要熟记 词语也有积累的问题。
第二节 发展记忆,提高效率(P181-185)
要使学生记住某些知识,提高记忆的效率,须注意形成兴奋点,注意在兴奋点之间接通思路。
1.理清文章脉络,抓住记忆的支撑点,构成记忆的网络图。
2.借助联想、想象,进行分类比较,增进知识的储存。
知识的储存量依靠记忆的广度和深度,要记住某些知识,可充分利用旧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搭起联系的桥梁,再通过比较和分析它们的异同,认识它们的特点和内在联系,提高记忆的准确性。
联想在记忆中起纽带作用。
3.设计提纲挈领式的板书,帮助学生记忆。
4.运用口诀和有节奏有韵律的形象形成某种人为的联想结构,巩固记忆。
5.鼓励学生自己找记忆的拐杖,使用自己特有的拐杖来加强记忆。
第三节 多角度进行训练(P186-189)
1.定势。记忆的目的愈明确,记忆的效果愈好。明确了记忆任务,在大脑皮层的有关区域就形成了一个优势兴奋中心,外界信息就落在兴奋中心的“焦点”上,记忆的痕迹就特别清晰而深刻。
2.激趣。记忆与情感、兴趣关系密切。
3.重复。
4.系统化。知识网络
5.辅助手段。五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手到。
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协调起来。
引导学生做各种符号——勾画抓住精要。
快速记忆、部分记忆、特征记忆等。
通过熟读名诗佳作来训练学生们的记忆力,增加他们的记忆容量,之前,我也知道脑子越用越灵活,记忆力可以通过训练不断提高。只是,在我的教学中,很少刻意去训练学生的记忆力,虽然,我也会引导、指导他们理解记忆,板书上框架图、关键词,画上粗略的思维导图,然后根据文本和学生一起确立逻辑关系,一起串词成句成篇,再让他们用同样的方法背会相关文段,几分钟后,我们再进行师生对接(老师一句、学生一句)或男女对接,最后在有感情地朗读一边,全班齐背一遍。只不过,我是带着减轻学生负担,给他们点理解记忆的指导去做的,并没有想到训练记忆力。这样的训练,也会有很多问题,学生语文水平不同、记忆力强弱有别、学习兴趣不一,效果必然不同,课后,却没有去追踪巩固,所有,有些时候对有的孩子来说,就有点儿白费力气的感觉。
第十一章 语言思想双锤炼
写作能力的培养,需要进行识字写字、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训练,也要对表什么情、达什么意的思想情操进行指导和训练。
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既要锤炼语言文字,又要锤炼思想情操,二者紧密结合。
第一节 扫除习作心理障碍(P193-199)
1.破“怕”。
首先找恐惧原因。
其次从鼓励入手,加强“对症”教育。
再次,指点入门的途径,让学生从“怕”中自己走出来。(其一,帮助找“米”下锅,可以从记忆中寻觅,也可以启发就地“捕捉”;其二,帮助学生“搭架子”,明确中心思想,梳理思想与材料,先列提纲,再动手;其三,帮助选“砖瓦”,进行试写分析,面对面修改。)
2.攻“难”。清朝批评家金圣叹用“心绝气尽,面犹死人”来形容写文章的艰难。
抓积累。用百首以上的诗词打底;广泛阅读书报杂志,开拓视野;到生活宝库中觅宝。
抓思路锤炼。观察、理解、想象、联想。
抓“局部”的深入。
抓榜样的激励。
3.激“趣”。加强赏析;利用兴趣迁移的特点,组织有趣味性的习作训练;运用习作成果引起连锁反应,牵动学生习作的上进心;以画助文,发展形象思维,激发习作兴趣。
第二节 锻炼认识生活的能力(P200-203)
1.打开认识的窗户。
(1)引导学生身入生活、心入生活。观察,用眼、耳、鼻和心,进行有目的性指导。
(2)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
要善于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要看到事物的总体和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要井然有序,不能杂乱无章;要转换角度,看到事物的诸多方面;要注意其发展变化,善于调查采集,追根究底,洞悉过去,预测未来,在深度上开掘,在广度上延伸。
2.探求和发现事物的奥秘。对所写的事物认真观察,仔细认识,反复研究,力求自己要有独特的感受。分析,“剥笋”,是探求奥秘的一种方法。对纷繁的生活现象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提炼,寻求新的发现,探求并揭示事物的本质,眼力就会得到锤炼。
第三节 取法乎上,以读促写(P204-209)
1.树立精品意识,在迁移上下功夫。精品阅读,可以着眼于语言形式、写作技巧、义理精神等。热爱是培育写作热情、激发写作冲动的基础。
2.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构成一定的知识面。课内的读是“点”,课外的广泛阅读才能构成一定的知识面。
推荐文艺作品、写作思路指导(宜放不宜收)。
第四节 锤炼语言,增强文章表现力(P210-217)
袁枚: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人活则立。人死则卧:用笔亦然。
1.思想、语言双锤炼。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炼词炼意,词意综合。
老舍《文学创作和语言》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孙犁《文艺学习》
2.对词语慎加选择。
贴切,与物与事相符。皮日休《皮子文薮》
鲜明。 生动。
3.写好写好每一个句子。
(1)准确无误。对客观事物细致观察,了如指掌,情意要明确,有分寸;对各类句式要熟练地掌握(长短句、整散句……)
(2)生动流畅。风行水上,自然成文,生动流畅。
(3)简洁精炼。刘勰《文心雕龙》: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褥为巧。
第五节 发挥习作讲评的作用(P218-230)
1.加强计划性,目的性,不能随着学生习作“飘”。
2.树立几个基本点。
要站在育人的高度。
要指导在学生未思误思之处。“发”在学生误断之处,提高他们的识别能力;“发”学生未思之处要有坡度,有层次,给学生字多方面的训练和启发。
重要的在于正面激励。
突出重点,兼及其余。根据习作的具体要求、具体情况。准:用心发现所观察的对象独有的特征;细:体察入微,不遗漏有意义的细节;深:深入底里,务得神气,要寻找观察对象内心闪光的东西。
3.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对照与比较;归纳与演绎;赏析与评改;引进与延伸。
学生的习作问题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学生怕,老师也愁。很多时候,无从下手。对学生的写作训练,很多时候,我们写得多,批阅、面改也多,甚至也尝试过师生一同参加考试习作练习然后对比分析,也搞过,选词成段的练习,课堂句段仿写练习,也试过全班修改某一篇(找问题、提意见、明确修改内容)的训练,只是,还是没有解决难题,所以,就不知如何是好。或许,就像于漪老师说的,先根治心理问题,然后再去训练,还有便是利用好作文的讲评作用。其实,讲评上,之前尝试过小组组内修改,写出修改意见和等级,然后全班推荐优秀作文,给出评阅意见,全班修改,只是这只调动了部分学生的兴趣。作文教学,是一条艰难的路,看完于漪老师的见解,参照其中一些内容,改进我的教学。
第十二章 教海无涯学为舟
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第一节 清醒地认识自己(P233-235)
1.功底。 章太炎《国学概论》
2.视野。纵横延伸、聚意点睛
3.驾驭。驾驭教材、课堂。
第二节 锤炼教学语言(P236-241)
言传身教
1.清楚明白,不含糊其辞。
思路清晰、符合逻辑,清除语言杂质。
2.通俗易懂,不佶屈聱牙。
透,透彻理解,融会贯通。 遣词造句(同义词、反义词、近义词等的运用)
3.优美生动,不枯燥干瘪。
掌握大量的词汇,善于用同义词、近义词替换,善于用专业词、成语、俗语。
熟练掌握各种修辞,句式富于变化。
抑扬顿挫,高低起伏。
学识修养。
倾注充沛、真挚的情感。
第三节 源头有活水流淌(P242-247)
1.重要理论反复学,力求正确理解,学能深入,用能浅出。(理论武装头脑,指导行动)
2.紧扣一点深入学。以点带面。
3.拓开视野广泛学。
第四节 激情似火,开拓创新(P248-249)
拜伦:激情是诗的粮食,诗的薪火。
作为语文老师,真的是教海无涯学为舟,不断学习,尤其是学习一些理论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理论组装头脑,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之前读李海林老师的《李海林讲语文》,里面有很多理论知识,最开始还是觉得有些枯燥,慢慢读完,也很有收获,只是,运用上还得加强。多读书,多学习,多思考,多写,多去看看世界,应该是语文老师的常态。当然,语言的锤炼也很有必要,目前便是要学会如何更好地跟学生对话,有对话,才能思维碰撞,我们才能成长。希望能一如既往,保持对语文、对学生的激情,在我的舞台上,继续前行!!!
完结……
跟着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谈艺录》浅思一二(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