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大爷的杂货铺
先给大家看一些“大道理”,以下的话均经过作者改编,与我们既有的认知稍有出入,前排观众请把孩子抱紧:
1.两情若是久长时,必须在朝朝暮暮
2.败由勤俭成由奢
3.欲速则达
4.吾日不省吾身
5.吃得苦中苦,难成人上人
6.好汉常提当年勇
7.知足者,常哭
8.宁可不信其有
9.人言不可畏
10.凡事预则废,不预则立
11.业精于嬉
12.居安思安
13.小人之交淡如水
14.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
15.夕阳无限好,尤其是黄昏
16.金玉其外,金玉其中
17.少壮慢努力,老来成大器
18.但行好事,多问前程
19.有欲则刚
20.骄傲使人进步,谦虚使人落后
21.忠言顺耳利于行
22.进一步,海阔天空
23.死于忧患,生于安乐
24.江山易改,本性可移
以上的“歪理邪说”均为本人原创,且能把每一条作为某篇文章的标题。
写上面这些话不是为了抖机灵,而仅仅是想说一句:道理都是相对的,分你怎么看,从哪个角度看;道德绝非孤立存在,脱离了具体环境和人的主体,空拿道德当棍棒武器,一点味儿都没有,还不如狗放屁。
我们常会看到很多人玩命地转发一些撕逼文章亦或是毒鸡汤,但你发现没有,这些所谓的“逆耳忠言”虽然说得也蛮对,甚至论据充分,逻辑严密,但就是让人觉得,哪里有点不对劲。
不对劲在哪呢?且不妨现将它们的核心观点总结成一句话来看:惹怒我的都是贱人,反对我的都是傻逼,不成功的人都该死,谁可别做我看不惯的事,但凡做了,那可就“见人品”。
这样的文字你看了爽不爽?爽啊,这名义上是毒鸡汤,其实是最高明的鸡汤,因为它们的核心理念就一个:全世界的真理只握在两个人的手里,作者和你。
这样的文字你看后想转吗?想啊,喜怒哀乐,生气起码就占了我们所有日常情绪的四分之一,不如意十有八九,好不容易逮住了个扬声器,必须顺杆爬上去,尽情撕逼。
当你一时兴起,将它们挂在你的朋友圈,微博,嘴边,心里,你很痛快,因为撒了气,作者很满意,因为获了利,但你却不知道,你这样的态度展现,会让别人怎么看你。
当然,你也不需要过分担心,因为还有一篇撕逼文等着你去转发,题目叫《干嘛在意贱人怎么看你,他们行他们上,不行就别瞎逼逼》
在这样的文章中,还会配有“我的朋友小张老李”“新来的同事ABCD”,他们个顶个是那么贱,那么不是人,又十分凑巧地跟你生活中与你产生摩擦的人的行为那么像,让你觉得老子真是活在了地狱,赶紧出击,出击,出击。
那么好,我这也有个朋友老李和新来的同事小D。
有一天,我问老李,你觉得小D怎样?
老李想了想:不道地。
我追问:为什么?
老李:你看看他朋友圈转的那些链接,就能看出这人的性格,太偏激。
我与老李欢快地抱在一起,手拉手心连心地二重唱道:啦啦啦,转发内容见人品。
我看了无数篇有关爱情的文章题目,仿佛都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例如:姑娘,你要怎样怎样。最好的爱情,必须得这样那样。一个人爱不爱你,就看这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点。我身边有两个异性,一个是渣男,另一个,还是渣男。
嗯,我身边也恰好有几个好姑娘,真巧。
不巧的是,她们对于这类的观点从不买账。
我问其中一个:怎么不见你转发这类的文章?
她反问道:另一半如果非得用别人的脑子去考量,那这个人的耳根是得软成什么鸟样?
季羡林曾感叹:“真理越辩越明,很长一段时间我也是极为信奉,但现在给人的感觉,怎么是越辩越糊涂了呢。”
没错的,人越是见得多越是走得远,则越能看清这世界真正的模样:没有一成不变的是非黑白,抛开具体环境与多维因素一刀切地划分好人坏蛋,那是我们的年少轻狂。
我本科与研究生阶段读新闻传播,曾经也干过一段时间的记者,有一点深刻的体会就是:报道的角度选取甚至比内容更重要,因为同样一件事,你从这个面去说,还是从那个面去说,完全有可能起到相反的传播效果。
所以,无论是学院的授课老师还是报社的负责领导都苦口婆心地嘱咐着:一定要客观中立全面理性,轻率地判断和攻击往小了说是你不专业,往大了说,甚至关系到当事人的财产与生命。
我在网上发文章,读者看后对我说:韩大爷,很少看您说绝对的话,有时观点都表露的不鲜明,好像欲言又止,有中庸的色彩,但这样的写法是很难激起网友的转发兴趣的。
我深深知道,读者的劝告很有道理,但同时也深深笃信着:观点市场像大海一样,永远有一种自我净化的能力。
毒鸡汤并非救世圣经,撕逼文章更解决不了你生活中的任何问题。
这世界上的所有道理如果抛弃掉所有复杂的现实因素与具体情境,都可以归结到一句话:咋说咋有理。
要是真的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判断与衡量的标尺,那它的上面只会刻着三个字:不一定。
网友评论
我觉得成熟的人是能择一而从
做人 明白的越多 越孤单 越没趣味 越喜欢把自己封闭起来 就形成了所谓的没有安全感 甚至在没失去的时候 就已经做好 一切最坏打算 看似是对自己的保护 或许就真的失去了什么
就好像 所说的 年轻狂妄的丢失 其实也是一种失去 一种乐趣的失去
万事万物皆有利,不轻易下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