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先生说,雕塑,像建筑一样,在中国也未获得应有的承认,我们知道大画家的名字,但雕塑家都默默无闻。“苏州泥塑”集民俗、宗教、雕塑、绘画、书法等于一身,具有艺术、历史、观赏、收藏等价值。在苏州西园寺,紫金庵,一个个缺胳膊少腿、东倒西歪的塑像,在师傅们和她的通力合作和精雕细琢下,奇迹般地起死回生,令人赞不绝口、叹为观止。她,就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一级民间艺术家”的“苏州泥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朱文茜。
古老的“苏州泥塑”
“天地初开,女娲抟黄土为人”(《风俗通义》)这大概是中国神话传说中最有影响的泥塑创造活动。经过数千年的文化传承,泥塑在民间已经演变为与普通生活相关的一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北宋时东京著名的泥玩具"磨喝乐"在七月七日前后出售,不仅平民百姓买回去"乞巧",达官贵人也要在七夕期间买回去供奉玩耍。《岁时广记》上记载,这类泥孩儿“惟苏州最巧,为天下第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苏州泥塑工艺以前都集中在虎丘山塘一带,所以又称“虎丘泥人”。“苏州泥塑”分庙宇塑像、捏像两大类,与潮州浮洋,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并称为中国“四大泥塑”。早在唐开元间,“苏州泥塑”代表人物杨惠之在中国雕塑史上,成为可以与米开朗基罗比肩的艺术大师。据《五代名画补遗》中记载,青年杨惠子周游全国,在京兆为优伶留怀亭亲手塑形,当他把完成的塑像放到街上,京兆人看见其背,都说这就是留杯亭呀!连塑像的背面都做的如此传神,足见杨惠之的技艺有多高超。苏州保圣寺里尚保留杨惠之的作品——“九尊罗汉”,是以“壁塑”形式展现的一个整体,背景是突兀的山岩,云气卷舒,浪花翻滚,一个个罗汉则居于洞中。1961年,保圣寺被评为全国首批文物保护单位,世人从保圣寺和东山紫金庵罗汉像(宋雷潮夫妇)等作品中可以见证到“苏州泥塑”的昔日辉煌。与寒山寺、灵岩寺及保圣寺同时代的重元寺,2003年经批准恢复重建,住持秋爽大和尚坚持必须由朱文茜担任监理,秋爽认定,只有获得了朱文茜的认可,才算是合格。受苏州美术院委托,朱文茜为著名书法家费新我和苏州国画院首任院长张辛稼塑像。当张辛稼的女儿著名画家张钟,看到父亲泥塑塑像时,不禁潸然泪下。朱文茜与著名篆刻大师周寒月是至交,朱文茜为寒月老师塑像,她说寒月老师真的很像是一个弥勒佛。她创作的姑苏传统文化的一系列作品,昆曲十五贯的泥塑捏像、唐伯虎蜀妓四美图的彩绘捏像,是对传统文化的乡土表达,是对女性唯美的描绘,安静而锐利,一把揪住了有痛感但难以言传的集体心灵史,微妙、深刻而完整。
朱文茜彩绘泥塑作品 根据《唐伯虎蜀妓四美图》创作的虎丘泥塑彩绘捏像 朱文茜老师在工作室 朱文茜老师塑和合二仙佛像修复与塑造
位于苏州阊门外留园路西园弄18号的西园寺,创建于元代至元年间,距今已有七百年的历史,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寺内五百罗汉堂为中国四大罗汉堂之一。30岁出头的朱文茜,接受的第一份佛像修复工作,就是西园寺的佛像修复。从搭建脚手架干起,宗教局把老工匠都召集起来,朱文茜既是牵头人,又是助理,采购,修复,彩绘,什么都要做。当时买东西不像现在,有人送货上门,朱文茜说,为了帮老师傅购买所需的瓦灰,生漆,她骑个自行车,到处去求人。但这一段修复的过程,她学到了很多,成长了很多,也掌握了佛像泥塑的奥妙。17岁在工艺美校学习时,学习的是西洋雕塑那一套体系,授课老师有时开玩笑批评学生作业做得不好,就会说,“像是庙里的泥菩萨了”,但真正接触佛像泥塑,朱文茜发现,完全不是那回事,就像敦煌雕塑高度概括化,图案化,讲求人物神韵,而不是与西方雕塑那样的与实物完全一样。其实,中国的泥塑文化和宗教自古以来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佛教题材在泥塑艺术中占有很重要的比例和地位。修复佛像之后,朱文茜开始进行佛像塑像创作。苏州定慧寺,四大天王和十八罗汉全部是朱文茜完成的。朱文茜告诉我,其实佛教经典里只有“十六罗汉”,其中两尊为好事者所添加。伏虎罗汉,讲经尊者,听经尊者,或托头沉思,或半怒半笑,个个灼灼有神。四大天王身体各部分比例匀称协调,面部除表现共同的尚武精神,还呈现不同的个性和表情。虽形态各异,个性有别,但整体浑然一体。
吴带当风 壁塑之美
朱文茜老师带着我来到苏州安养院,这里原是灵岩寺的下院,当时灵岩寺和尚去苏州城办事,因灵岩寺远在城西郊外,一天根本打不了来回,城里办个下院,供和尚歇脚。如今这里是苏州佛教安养院。打开大门时,我刹那间惊呆了。顾颉刚看到保圣寺杨惠之塑的罗汉堂时,震住了。虽然受宗教题材的限制,但是两堂壁塑,就像郭沫若评论保圣寺九尊罗汉时所说,“展现的艺术之美扑面而来”,其所塑佛像,形光闪耀,形貌如生,真有一种“天衣风动,满壁生华”的感觉。壁塑,又称“海山”,即在墙壁上塑出云水、岩岛、树石,以佛像等圆塑散置其间,有故事情节的人物雕塑群。壁塑使雕塑的艺术容量更为丰富,相传是古代著名雕塑家苏州人杨惠之发明的。山水画与人物画巧妙运用,灵活的放置于雕塑中。人物神情、姿态、肌理、服饰等作品细节十分微妙。各式各样的人物经她塑刻点化,变化为姿态各异的应化身。一边是观世音菩萨32应化身。观世音坐像居中,丰神丽容,澄思静虑,面部表情,细腻自然。周围32化身,皆靓妆冶容。站立在两旁的善财童子和龙女,表情庄严,又生动自然。
壁塑:观世音菩萨32应化身 泥塑的魅力 ——记“苏州泥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朱文茜佛像肩上的飘带,曲折围绕,柔和浪漫,风致娴雅,衣褶简而有韵,飘忽自如,看出塑造者运作的精准有致。观音座下的龙,鳞片是朱文茜一片一片贴上去的。
泥塑的魅力 ——记“苏州泥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朱文茜一堂是大势至菩萨和净土宗13祖师像。佛容修长,衣褶厚实而流畅,含笑超尘,美有余韵,气魄醇厚,精神栩栩,有一种超人的定,超神的动。祖师形象,有的表情冷寂,有的从容静恬,有的匀称皎洁,有的生气栩栩,古丽照人。佛后背光上,有两组10个飞天的造型,有露脚的,有不露脚的,裙角飞扬,有的手托宝珠,有的手托缎带,有的手托法器,轻灵飘逸,尤其是开展的裙裾,以及手托的飘带,生动有力,迎风飞舞,飘忽自如,柔和浪漫。这两堂壁塑,朱文茜花了整整4年的心血。一次嘉应会馆的义工来安养院,看到尚未完成的壁塑如此传神,瞬间感动了,此时朱文茜正站在脚手架上工作。义工激动的说,“老师,我可以跪下来吗?”朱文茜笑笑说,“行啊。”尚未完成的佛教塑像就让人感怀倾倒,朱文茜的雕塑技艺,可见有多高超。艺术的最高成绩,荟萃于一痕一纹之间,任何的刀削雕琢,平畅流丽,全不带烟火气。
壁塑:大势至菩萨与13祖师像高仓健的执拗
30多年前,日本电影《追捕》让中国观众认识了高仓健,他是一名受人尊敬的表演艺术家,生活中的高仓健,内心隐忍、坚毅,对事物有自己的坚持,心怀高远而又性格坚韧,只要他认定的事,百折千回而不转。20世纪初,高仓健委托上海的朋友寻访名家,定一批泥塑捏像,寻寻觅觅,找了很多地方,拿去了无数样品,高仓健都看不上,不是面部呆滞,就是不够传神。偶然间,朱文茜做的儿童捏像,一下子击中了高仓健的心。他委托上海的朋友不要再去外面找了,就定这个小型泥塑。朱文茜做好了这批泥塑儿童捏像,有的光个屁股,跌坐在地上,有的得意洋洋,欺负了同伴,有的鬼主意多,专出坏点子,在边上出馊主意,有的傻乎乎被欺负了,哇哇大哭,20组捏像,近百个儿童,表情都不相同。朱文茜巧妙地捕捉到了儿童丰富多彩的细节,精、气、神、灵,皆融入作品里,让人身临其境。上海的朋友把其中三组进行修改加工,结果被高仓健退了回来,他不需要其他的任何修饰,他只要朱文茜老师的创作。朱文茜雕塑艺术之高超,由此可见一斑。朱文茜的创作,乃是本能、天性般的投入,活像“雕塑一个人的灵魂”,仿佛吹口气就活了。
虎丘泥人 朱文茜塑张辛稼铜像星云大师讲故事
苏州安养院壁塑还没有完工,见安养院请来如此出色的雕塑大师,相隔不远的嘉应会馆的义工就开始一趟趟躬身前往邀请朱文茜为嘉应会馆塑星云大师小像。看了星云大师的照片,了解了星云大师的经历故事,朱文茜创作了一系列泥塑小像。一尊星云在说禅,鸟儿们停在了星云的肩上,星云毫不在意,继续乐呵呵笑着。有的塑出星云大师每天早起去陪母亲说一段话的情景,一边讲,一边还有动作,朱文茜用泥巴把星云大师的母亲的慈祥勾勒了出来,星云大师标志性安恬的笑容,和那种见到母亲撒娇般的笑意,活灵活现。齐白石曾说:“不似是欺世,太似是媚俗,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朱文茜的雕塑也是这样,星云大师小像的表现上都有书法的笔法和绘画的成分,将星云率性自然的性情表现出来,较好地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与神情特点。星云大师到访苏州,看到这套小像,爱不释手,亲自找到朱文茜,邀请她赴台。星云大师对朱文茜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里有个小和尚,老和尚让他把几块石头拿到小镇的集市去卖,老和尚标了一个高价,小和尚潸潸而归,根本没有人要。老和尚又让小和尚去城里的集市卖,还是高价,小和尚只好去了,有人问价了,但是还没有人买。老和尚又让小和尚去到了更大的城市,小和尚不情不愿,也只好去了,谁知,石头一抢而空。故事有点长,星云大师的良苦用心,朱文茜也明了,但还是婉拒了。
朱文茜塑星云大师慈母像光彩的背后
朱文茜的作品,向人们讲述一段段历史,驱使人们朝着“真、善、美”的方向执著前进。看似信手拈来的背后,饱含着无数的挫折和磨练。光靠泥塑的技法是不够的,需要手眼心法的高度配合,敏锐捕捉人物的神态。形成了在宏观和细节都有看点的艺术特色,大型塑像和小型捏像都传神的功力。任何卓越的成果背后都有枯燥甚至令人难受的坚持,精彩纷呈的背后不光是灵感,更是日复一日的练习和打磨甚至是伤痛。访谈的时候,是年终岁末,朱文茜不停的说自己最近腰伤发作,疼的连取一件柜子里的衣服都非常费劲。长期劳作,伤害了她的健康。工作是,在大的空间,站在脚手架上,手心里拿着一块泥,不停的操作,她说手心里捏着一块泥,其实就是拿着一块冰。创作作品,也仿佛是将自己生命的精髓转移到作品之中。朱文茜已经70岁了,她每天依然都在做着重复的工作,在重复中,手艺越来越精湛,所谓的工匠精神,也就在这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