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母亲李纨:让儿子贾兰文武双全的背后教育故事之思
——贾政的儿媳李纨,为何能让他孙子贾兰光宗耀祖?
写在前面的话
对于中国的《红楼梦》,西方评论称,中国只有一本书,就是《红楼梦》,这句话,是不全面的,不过,恰恰说明,《红楼梦》这本书的确牛的很。
鲁迅对于《红楼梦》评价是这样的“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到了淫,经学家看到了易,才子佳人看到了缠绵,革命家看到了排满,流言家看到了宫闱秘事”。
我认可鲁迅的这句话。
实际上,《红楼梦》是一本典型的百科全书式的作品:涉及到的政治、历史、教育、饮食、医疗、文学、医学等等,历史上许多大家都进行了考证与探究,为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艺术之高峰。
同时,《红楼梦》是一本教育孩子的书,现在孩子的教育问题,其实《红楼梦》里面都有,中产阶级的贾政对儿子贾宝玉,是否“北大、清华”焦虑情结,与当下很多父母的焦虑是一样的;《红楼梦》中父母对子女教育的理念同样值得我们关注、思考与反省。
贾政,他有3子2女,他最理想的接班人是长子贾珠,遗憾的是英年早逝,贾珠与元春、宝玉均为王夫人所生。
贾珠娶妻李纨,育子贾兰;不过,贾珠《红楼梦》没开场他就已经死了,我们不见其人,是作为已故人物。
毕竟死人不能复活,所以,贾宝玉是继承香火、光宗耀祖的唯一希望了。
这些,我们可以在《红楼梦》第5回中看出“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我等之子孙虽多,竟无一可继承者。
惟嫡孙宝玉一人,秉性乖张,性情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
这是贾宝玉游太虚幻境,听红楼十二曲目之前,宁荣二公向警幻仙姑的一段嘱托之词。
也就是说,宝玉是贾政光宗耀祖唯一的希望!
可是,实践证明贾政教育儿子宝玉是极度的失败。
贾政教育宝玉的失败在哪里?
在《红楼梦》里面,贾兰,作为贾政的孙子,能文能武、文武双全,的确光宗耀祖,他这个爷爷,对于孙子的教育有没有帮助?
回答:没有!
那么,单亲母亲李纨,是如何让儿子贾兰文武双全、光宗耀祖的?
单亲母亲李纨,让儿子贾兰文武双全的背后教育故事之思在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看一看“狼爸”贾政,贾政教育宝玉败在哪里?
贾政,是如何教育儿子贾宝玉光宗耀祖的?
一、宝玉“抓”女人用品之“周”,贾政愤然成“狼爸”
过去在育儿方面,常常用“抓周”的方法,来确定孩子一辈子的志向——命运!
贾宝玉一岁生日,贾氏家族就安排了一场测试,叫作“抓周”,来试探这个儿子能不能如愿成为富二代、官二代。
看宝玉“抓周”描述:“那周岁时,政老爷便要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取。 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政老爷便不喜欢,说他将来是酒色之徒。因此便不甚爱惜。”
当时宝玉抓的是胭脂,按当时的解释是说宝玉长大后会流连于胭脂水粉的女子之间,贾政觉得宝玉长大很没出息,就生气得拂袖而去。
“抓周”是华人社会普遍的习俗,小孩生下来,过一岁生日,宴请宾客,就摆出“抓周”的各种物件,例如:书籍、毛笔、算盘、官印、钱币、绸缎、饰品、珠宝、女人化妆用的脂粉等等,满满摆一桌子,什么都有,让一岁的婴儿在这些物件中挑选,看他会抓什么东西,用来断定这个婴儿的志向前途。
没有想到这个口中含着玉石出生的婴儿,什么都不抓,专挑女人用的脂粉钗环来玩。
“抓周”这一天把贾政气得半死,他大概觉得在众人面前太丢脸了,认为这个男婴长大以后必定是“酒色之徒”,从此就不喜爱这个男孩。
其实,1岁的婴儿,基本上喜欢女人用的脂粉钗环来玩,没有任何意思,谈何志向?
下面,我们接着看,“狼爸”贾政,是如何教育宝玉的不良习惯?
二、“狼爸”贾政,是如何教育宝玉的?
贾宝玉,是荣国府嫡派子孙,钟灵毓秀,天资聪慧,“自幼深受贾母疼爱,游于温柔富贵乡”,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
可是宝玉对于做官的父亲,畏之如虎,敬而远之。
家长从小把他交给一群奶娘丫鬟,他身上拥有太多富家子弟的不良习气“任性、幼稚、胡闹、贪玩成性、不喜欢读书”。
那么,在《红楼梦》中,贾政是如何教育犯错误的儿子贾宝玉?如何纠正宝玉的不良习惯?
贾政是如何教育宝玉?
贾政教育宝玉的失败在哪里?
1.父亲贾政:对于宝玉棍棒教育。
一个字,那就是“打”!
这主要表现在贾政对子侄们,特别是对宝玉的教育上。
其主要表现就是羞辱、恫吓、威逼、殴打等。
有一次,宝玉上学前向他请安。 他竟羞辱道:“你如果再提‘上学’两个字,连我也羞死了。”
当他得知金钏之死是因宝玉而起时,没有二话,抓来就往死里打。 宝玉对父亲恐怕只有惧怕之心,而无敬畏之情,更不会认同父亲的价值观。
说打孩子的老爸,谁能打得过“狼爸”贾政?
“狼爸”那将贾宝玉可是往死里打!
此时此刻,贾政的母亲贾母与妻子王夫人是如何看打孩子?
2.奶奶贾母:对于宝玉溺爱教育。
家庭,对于宝玉溺爱教育,主要是以贾母为代表的溺爱放纵式教育。
我们可以从《红楼梦》第3回中看到:“黛玉素闻母亲说过,有个内侄乃衔玉而生,顽劣异常,不喜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溺爱,无人敢管。”
在《红楼梦》第33回中,可以看到宝玉对于父亲吩咐他“不许动”,寻觅保护伞的文字:宝玉“早知多凶少吉,那里承望贾环又添了许多的话。正在厅上干转,怎得个人来往里头去捎信,偏生没个人,连焙茗也不知在那里。正盼望时,只见一个老姆姆出来。宝玉如得了珍宝,便赶上来拉他,说道:‘快进去告诉:老爷要打我呢!快去,快去!要紧,要紧!’” 贾政要勒死贾宝玉,王夫人威胁道:“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先勒死我,再勒死他。我们娘儿们不敢含怨,到底在阴司里得个依靠。”此时此刻,贾政母亲老太太是如何看儿子打孙子?贾母是这样的反应:“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红楼梦》第33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再看贾政是如何面对的?
贾政跪在母亲面前含泪说道:“为儿的教训儿子,也为的是光宗耀祖。母亲这话,我做儿的如何禁得起?” 这个时候,贾母听说,便吐了一口吐沫,厉声说道:“我说一句话,你就禁不起,你那样下死手的板子,难道宝玉就禁得起了?你说教训儿子是光宗耀祖,当初你父亲怎么教训你来!”最后贾母向儿子贾政,拿出她的杀手锏“你也不必和我使性子赌气的。你的儿子,我也不该管你打不打。我猜着你也厌烦我们娘儿们。不如我们赶早儿离了你,大家干净!”说着便令人去看轿马,“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回南京去!”(《红楼梦》第33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贾政为教育宝玉,对其实施“笞挞”,这一情节在今天的生活中并不少见。
宝玉有了老祖宗这个硬后台的撑腰壮胆保护伞,才有胆量把念书写字当做儿戏,他也才有太多的闲情雅致躲在老祖宗这个避风港里,同林妹妹,宝姐姐卿卿我我,从而演绎出了一出出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从这一点上讲,贾母功不可没。
只是苦了贾政,他那个望子成龙的梦想,只能化作一枕黄粱了! 可见,在宝玉的心中无论自己如何不成器、犯下何种错误,总会有人来庇护他。
教育犯错误孩子时,父母经常一方“唱白脸”,一方“唱黑脸”,有的孩子的爷爷奶奶,在一旁护孙子。
再加上,贾政夫妻教育理念不合,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在同一阵线上,贾政母亲老太太一定会护着宝玉,还在溺爱孙子。
这就让宝玉平时养成的不良习惯有空可钻,因为,每一个小孩子都是利己主义者,孩子非常清楚家里谁的势力大,谁会向着他、护着他,就会认为谁护着他谁就是正确的,不良习惯就不会纠正。
“父与母、父母与老人”这种教育的不统一,就会强化孩子不良习惯行为“发扬光大”,你会发现这种家庭中的孩子,不良习惯会越改越难,于是,好出现我们说的,为什么孩子的“坏毛病、坏习惯”越教育越多的原因。
古人说得好“一个打,一个护,到老不上路。” 贾政家里而是“一个打,两个护,到老就更不上路。”
《红楼梦》里,回过来,我们再看宝玉,无论何时何地,他只要一听见贾政出门,不在家时,就高兴的不得了;一听见贾政要回家时,就像耗子见了猫,就紧张的要命,甚至身边的姐妹们都为他抄写作业。 以至于贾宝玉见了他就像是耗子见了猫,用贾母的话说就是“避猫鼠”。
同时,由于宝玉家庭环境问题,宝玉经常给父亲玩“捉迷藏:游戏,宝玉只要一听见贾政出门,不在家时,就高兴的不得了;一听见贾政要回家时,就紧张的要命“背后发凉、头皮发麻、心里怕的很”,可见,宝玉看见父亲贾政,就像老鼠看见猫一样,怕得要死。
3.家庭姐妹:对于宝玉的哄骗教育:
贾宝玉没有去学校上学,倒是没有老师要检查他的家庭作业,但是他老爹贾政就和老师一样,每次回家,都要检查一下他的家庭作业。
说话他老爹又要回来了,而他每日闲散玩乐,玩得不亦乐乎;乐忘乎所以,根本没有几篇文字可以交差,幸好他有一个很贤惠的枕边人袭人,知道老爷回来肯定会检查他的作业,为免贾母担心,家中的姐妹纷纷帮他抄写文章以应付父亲检查。
黛玉当然更为关心,所以不顾自己身体虚弱,模仿宝玉的笔迹帮他细细地抄了好几篇。宝玉很感动。 为此,宝玉身边的那些姐妹们,经常为他抄写作业。
第十九回,袭人假意跟宝玉说,她家人要把她赎回去。
宝玉不愿意,袭人便跟宝玉“约法三章”。袭人说的第二件事,就是“你真喜读书也罢,假喜也罢,只在老爷跟前,或在别人跟前,你别只管批驳诮谤,只作出个喜读书的样子来,也叫老爷少生些气,在人前也好说嘴。”
其实,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是唯一一个不劝他去发奋读书,将来好去考取科举的人,她不像薛宝钗那样,整天把各种仕途的理论挂在嘴边,天天为了功名和利禄而费劲心机。
这样,宝玉的“任性、幼稚、胡闹、贪玩成性、不喜欢读书”不良习惯,无论如何,是不可能解决的。 贾政教育宝玉败在哪里?
三、贾政,教育宝玉败在哪里?
贾政书读过不少,这一点应该没什么疑问。他参加科举考试取得功名,然后做官,不象他大哥贾赦的官位是世袭的。“惟有次子贾政,自幼酷喜读书,为人端方正直。”(《红楼梦》第2回)
那么,为何宝玉却偏偏是个“叛逆”之人?
贾政教育宝玉的失败在哪里?
贾政平时对宝玉从未有过好脸色,宝玉一见这位父亲就浑身直哆嗦,不自在。在贾政的心里,儿子宝玉就是“酒色之徒”。
贾政对宝玉的教育经,可以概括我:一是打压,二是羞辱,一句话新闻,反正就是看你不顺眼,有“鸡蛋里挑骨头、 磨房找驴踢”的感觉。
这些,其实,是贾政,没有走出宝玉“抓周”的心里标签的阴影——宝玉抓周时“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让贾政“大不喜悦”。 后来宝玉爱在女儿堆中厮混,更是印证了贾政一直以来的担忧。
这些是贾政教育宝玉失败的原因。
由于,贾政一直走不出儿子“将来酒色之徒耳”的心理阴影,所以,当宝玉来与他说要“上学里去”,他却冷笑道:“你如果再提‘上学’两个字,连我也羞死了。
依我的话,你竟顽你的去是正理。仔细站脏了我这地,靠脏了我的门。”
在贾政看来,宝玉读书非但没有长进,“倒念了些流言混语在肚子里,学了些精致的淘气”。
书中也十分强调儿子们对贾政的恐惧,宝玉一听父亲唤他:“好似打了个焦雷,登时扫去兴头,脸上转了颜色,拉着贾母扭的好似股儿糖,杀死不敢过去”;贾环见了贾政“唬的骨软筋酥”。
贾政如此教训儿子,依他的说法“为的是光宗耀祖”,但也承认“一时性起”,“自悔不该下毒手打到如此地步”,并向贾母保证“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
以后,贾政对宝玉的态度却有了转变。
为什么?
因为,“狼爸”贾政,是由“问题少年”,成为“问题爸爸”的。
四、“狼爸”贾政:是由“问题少年”成为“爸爸”
其实,贾政,也是一个问题少年,少时也曾与宝玉一般是个诗酒放诞的富贵闲人,
《红楼梦》中第78回提到: “因近日贾政年迈,名利大灰,然起初是个诗酒放诞之人,因在子侄辈中少不得规以正路。近日见宝玉虽不读书,竟颇能解此,细评起来,也还不算十分玷辱了祖宗。就思及祖宗们,各各亦皆如此,虽有深精举业的,也不曾发迹过一个,看来此亦贾门之数。况母亲溺爱,遂也不强以举业逼他了。”
所以,当“狼爸”贾政彻底了解到儿子始终志不在举业后,再想起自己曾亲历“规以正路”时的痛苦,终于选择了让步;虽然此时的贾政已敏锐地觉出贾门的气数不妙,却也不力逼着宝玉承担家族义务,只用了“也还不算十分玷辱了祖宗”来安慰自己。
现在,我们想一想,如果贾政的爸爸,也这样像他一样对宝玉那样,贾政,还是“自幼酷喜读书,为人端方正直”的贾政吗? 贾政的爸爸的教育方法,贾政没有学习。
由此可见,问题的爸爸贾政,由于,经常用的明示教育的方法,直来直去的“讽刺挖苦、又打又骂”教育他青春期的儿子宝玉,是没有一点点教育效果。
贾政,虽然“自幼酷喜读书,为人端方正直”,但是,在教育孩子方面,就回归到他“起初是个诗酒放诞之人”的问题。
所以,“狼爸”贾政,并没有打掉宝玉的不良习惯。
下面,我们在看一看,贾政的儿媳妇李纨,这个单亲母亲,如何教育孩子的儿子贾兰?
如何让儿子贾兰成为“人家孩子”,并且“能文能武”光宗耀祖的?
五、单亲母亲李纨,是如何让儿子贾兰文武双全?
李纨儿子贾兰的亲爷爷,就是贾政。
李纨,是贾政王夫人长子贾珠的妻子。宝玉、探春、贾环的嫂子。
李纨,是红楼梦里比较特殊的一个存在,她位列金陵十二钗正册,但一出场就死了丈夫,从此“只宜清净守节”。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形容李纨的形象,青春守寡,心如“槁木死灰”,就是四个字说出了李纨丧夫后清寂孤独的寡居生活情景,道尽了她一生心酸,如在眼前。
李纨一生辛勤课子,第119回,贾兰考中举人,终得晚年富贵。
那么,李纨是如何教育儿子?
《红楼梦》里面没有提到李纨是如何教育儿子?
不过,看李纨的家庭教育,如何教育儿子,还是从儿子的“言谈举止”说起。
1.看李纨的家庭教育,从儿子的“言谈举止”说起。
现在有熊孩子,《红楼梦》里的熊孩子也不少。
贾环是最典型的一个,他无赖顽皮,常常惹事,他跟小丫鬟们掷骰子,输了钱就耍赖哭闹;去宝玉处看到女孩们的新鲜化妆品,就立时想要……在众熊孩子大闹学堂,他们一个个都登场了,在第9回记载着一则熊孩子学里打架的故事。
金荣因为瞧不起家境贫寒来私塾借读的秦钟,欺负了他。
贾蔷看不过,便挑唆茗烟,茗烟率众小厮把秦钟打了,不小心打着砚台、墨水恰好溅到了贾兰和同桌贾菌的书上,一直看热闹的贾菌也一下子来了脾气,抄起砚台就要砸过去,却被贾兰阻止了。
贾兰,这个时候,忙按住砚台,说了一句话:“好兄弟,不与咱们相干。”
我们从“学里打架,宝玉助阵,贾菌发飙,贾兰制止”,就能够看出李纨的家庭教育。
我们知道,贾兰和宝玉等人的年龄差不了几岁,宝玉及其他人的冲动任性,和贾兰低调沉稳的“言谈举止”,在此一目了然。
俗话说,5-6岁的孩子,能懂什么? 贾兰这样,是李纨教的。
熊孩子学里打架的故事,看似写贾兰,其实,是在写李纨对于儿子的教育。
看看这么小的年龄,自己也是有脾气的人。
但在这么大的混乱场面里已经知道该说什么,该做什么。
不得不叹李纨平时的教育。
每个人都是有脾气的,但知道自己的脾气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可以发一下是需要极高的情商的。
这一点贾兰和母亲李纨像极了。
贾母、王夫人“素喜李纨贤惠”,下人说她是“第一个善德人”,评价她是个“厚道多恩无罚”的上级。
在贾府那样一个盘根错节、争权夺利、人际关系复杂微妙的大家族里,谁能没有敌人呢? 李纨做到了。
红楼梦李纨身为荣国府的大少奶奶,她深知为人处世之道,性格中庸,行事低调,和荣国府上下都能处理好关系,乐善好施,并且谦逊有礼,由此人称李纨为“大菩萨”。
上面,我们从熊孩子打架,看5-6岁的贾兰言谈举止,及时制止了一场“血光之灾”,那么,是否说明贾兰是一个听话乖孩子吗?
2.贾兰:是一个听话乖孩子吗?
贾兰是一个听话乖孩子吗?
不是,有时候还是有点性子的,《红楼梦》第22回有记载:贾政因不见贾兰,便问:“怎么不见兰哥?”地下婆娘忙进里间问李氏,李氏起身笑着回道:“他说方才老爷并没去叫他,他不肯来。”婆娘回复了贾政,众人都笑说:“天生的牛心古怪。”
于是,贾政便派贾环专门去请他。但此时的贾珍却二话不说,让比贾兰高一个辈分同时又是贾兰好友的贾环和两个婆娘去叫,可以说是给足了贾兰面子。
我们从这段文字中,就可以我们可以看出兰哥还是有脾气的,特别是这么多大人都围着宝二叔转,心里有些不爽,老爷没有亲自派人叫,便赌气不凑热闹了。
可是李纨在这件事上的处理也是非常得体,李纨知道孩子有气,没有因为自己的面子勉强贾兰参加灯谜,李纨用暗示性的方法教育孩子,意思是“孩子你不去也可以,妈妈不会为难你。”
连高鹗也认同李纨的家教,于是,续书第117回中,描写到:“独有贾兰跟着他母亲上紧攻书,作了文字,送到学里请教代儒。因近来代儒老病在床,只得自己刻苦。
李纨是素来沉静,除了请王夫人的安,会会宝钗,余者一步不走,只有看着贾兰攻书。” 可见,李纨对于贾兰,是全方位培养的,不仅能文,也要能武。
3.贾政儿媳妇李纨,为何能让孙子贾兰能文能武?
事实上,李纨教育儿子贾兰,经常用暗示教育,李纨一生的价值,体现在如何教育儿子贾兰方面,“李纨课子”是《红楼梦》中的一大故事。
丈夫贾珠死后,李纨便把全副精力都投入到对贾兰的培养上,她对贾兰的培养是全方位的,不仅督促他读圣贤书,为科举考试做案头准备,还安排他习武。
而贾兰也终不辜负母亲期望,最终中举且建了武功,“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母因子贵,李纨也终于扬眉吐气,封了诰命夫人。
李纨教育孩子,一方面暗示性教育孩子,另一方面不攀比,走自己的路。
贾政儿媳妇李纨教孩子真是有方法,最终,让他的孙子贾兰顺利中举“清华、北大”,并一路青云直上,富贵显达。
要知道,贾政是李纨的老公公,贾政是贾兰亲爷爷,宝玉是贾兰的亲叔叔! 看起来,一个人的成功与遗传关系好像不大,好的教育胜过遗传! 看起来,“狼爸”贾政,并没有打掉宝玉的不良习惯。 看起来,“狼爸”贾政,也不能将宝玉打进“清华、北大”!
下面,我们就回答,“狼爸”贾政,为何没有打掉宝玉的不良习惯? 是宝玉“抓”女人用品之“周”的“标签效应”的心里阴影导致的。
所以,宝玉为了如何学习,在贾政的心里早给了他一个挥之不去的标签——“草包饭桶”、“女辈之流”、“酒色之徒”,而且后来还不断强化这个标签。
不过,有一种“标签效应”,教育者一个在孩子不知道的情况下恰恰的、神不知鬼不觉的、偷偷的给他“贴”上!
那么,教育者给孩子的什么样“标签效应”?
下面,我们就“单亲母亲李纨:让儿子贾兰文武双全的背后教育故事之思”,看一看,教育者给孩子的什么样“标签效应”?
六、单亲母亲李纨:让儿子贾兰文武双全的背后教育故事之思
我在网上,看到这么一个“黑人出租车司机载了一对白人母子”对话——
一个黑人出租车司机载了一对白人母子,孩子问母亲:“为什么司机伯伯的皮肤和我们不一样?”
母亲微笑着回答说:“上帝为了让世界缤纷,创造了不同颜色的人。”
到了目的地,黑人司机坚决不收钱。
他说:“小时候,我也曾问过母亲同样的问题,但是母亲说我们是黑人,注定低人一等。 如果她换成你的回答,今天我可能是另外的一个我。
其实,我们说的话都在撒着不同的种子,善良的语言成就他人一生!
一方面,白人母亲是对黑人司机的尊重和善待,黑人司机的母亲的话语体现出了因自己是黑人的自卑,另一方面其次说明他们的言行对孩子成长的不同影响。
其实,说白了,这就是“标签效应”。
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
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在《红楼梦》里面,宝玉抓周,就是“标签效应”。
1.何谓“标签效应”?
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面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
“标签效应”应用实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
于是,美国政府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
由于他们行为不良、纪律散漫、不听指挥,心理学专家们让他们每人每月向家人写一封说自己在前线如何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奋勇杀敌、立功受奖等内容的信。
结果,半年后这些士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真的像信上所说的那样去努力了。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标签效应”。
2.宝玉抓周,就是“标签效应”。
在《红楼梦》里面,宝玉抓周,就是“标签效应”。
在《红楼梦》里面,宝玉“那周岁时,政老爷便要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取。
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政老爷便不喜欢,说他将来是酒色之徒。因此便不甚爱惜。”
贾政对于宝玉因此就认定他“将来是酒色之徒”,给他贴上这个标签,是缺乏教育依据的。
甚至可以说,贾宝玉长大后真的亲近女性、热衷脂粉,在一定程度上,是和这个标签有关的。
不幸的是,宝玉长到十几岁时,果然厌恶男人,钟情脂粉钗环,喜欢跟姊妹们混在一起。 他还常说一句让人哭笑不得的话:“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
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再加上,贾宝玉有一个让世人无法理解的爱好——吃胭脂,这个行为不能说成是性取向问题,只能说是熊孩子好奇的不良习惯,是一种模仿。
比如,家里面,两个孩子,大的是姐姐,小的是弟弟,那么,弟弟有时候会好奇的穿姐姐裙子衣服,这是很正常的吗。
再比如,东晋时期军事家谢玄,小时候喜欢佩带女孩子紫罗香囊。
3.谢玄的叔叔:如何撕掉谢玄“喜欢佩带紫罗香囊”标签?
谢玄是谢裒之孙,谢奕之子,谢安之侄,是东晋时期军事家。谢玄有经国才略,善于治军。早年为大司马桓温部将。 不过,谢玄“小时候喜欢佩带紫罗香囊”。
《晋书·谢玄传》:“玄少好佩紫罗香囊,安患之,而不欲伤其意,因戏赌取,即焚之,于此遂止。”
谢玄小时候喜欢佩带女孩子的紫罗香囊,谢安对此很是担心,但为了不让他伤心,于是便在一次和他作游戏的时候,将紫罗香囊作为和谢玄博戏的筹码,把香囊取到手中——他假装和谢玄赌博,把香囊赢了过来,然后偷偷又把它烧掉,并劝说他以后别带这种东西,谢玄很听谢安的话,于是从此也不去佩带这一类物什。
这个故事是讲谢安和谢玄的。
谢玄小时候喜欢戴着紫罗香囊、挂着覆手,感觉到很好玩。
他的叔父谢安知道从长久来说,这个爱好可能不为社会所容,但他又不想伤害小朋友的小心灵,所以就想了个办法。
一般的说谢安,对于侄子不宜佩戴紫罗香囊处理方式,可以直接把紫罗香囊夺过来丢到垃圾桶;或者羞辱他、女辈之流;可是,谢安没有这样做,却选择了一个游戏的方法,让侄子高高兴兴的接受。
如果说,贾政不自觉地用自己的儿子宝玉做了一次负面的“标签效应”的教育试验,那么,下面这位心理学家就用一群孩子做了一次正面的“标签效应”的教育试验。 如果,贾政像谢安那样,不给宝玉贴上“女辈之流”、“酒色之徒”的标签,那么,宝玉这个“聪明灵慧”的儿子,就像孙子一样文武双全。
所以,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应该像罗森塔尔试验那样,给孩子贴智慧之“标签”,“骗”孩子我就是一个爱学习的学生!
下面,我们就接着看一看,罗森塔尔试验,智慧之“骗”的“标签效应”,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重要意义!
4.罗森塔尔智慧之“骗”的“标签”:让无数个“智力一般”的孩子成为“优生”!
罗森塔尔实验,智慧之“骗”的“标签效应”。
1968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煞有介事地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教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根本就是随机挑选出来的。
8个月后,罗森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
当大家都赞叹这项试验时,罗森塔尔才对老师们说出了实情:其实他对名单上的学生一点也不了解,这些学生是他随意挑选出来的。这就是教育心理学史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也叫“标签效应”。
为什么谎言会成真
为什么“标签效应”会发挥作用?
原因是,罗森塔尔是著名的心理学教授,他在大家心中有很高的权威性。
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生了作用,校长和老师们对他的话深信不疑
这份名单对老师们产生了暗示,左右了老师们对这些学生的期望和评价。
这些积极的期望和评价通过老师日常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递给了学生,也让学生自己感受到了这种期望,认为自己是聪明的、有前途的,从而提高了自信心,也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最终逐渐朝着心理学家贴的“最有发展前途者”的标签发展。
这就是,罗森塔尔试验智慧之“骗”的“标签效应”的“暗示”教育的力量。
今天的教育,我们很多的父母,在教育自己的孩子,还走让“聪明灵慧”的孩子在成为“草包饭桶”、“猪头笨蛋”的“标签效应”的“暗示”教育。
5.“老坟里面那棵蒿子”之“标签”:让无数个“聪明灵慧”的孩子成为“差生”!
为什么会有“老坟里面那棵蒿子”之“标签”,让无数个“聪明灵慧”的孩子成为“差生”这个说法?
去年3月18号,一个母亲打电话,在咨询孩子的教育问题以后,她非常泄气的说,这些年来,总是感觉到她的孩子,在怎么教育也是白搭,改变还是差生的局面。
问:为什么?
答:她家里面父母亲都相信,只有“老坟里面长那棵蒿子”、才能“祖坟冒青烟”,“祖坟没有那根蒿子”,就是孩子没有那个考上大学命,家里面祖坟就不会冒青烟”。
问:“老坟里面长那棵蒿子”是什么?“祖坟冒青烟”是什么意思?
答:“老坟里面长那棵蒿子”就是人家祖坟里风水好,孩子,不怎么学习就能够考上大学;“祖坟冒青烟”,就是光宗耀祖,人家孩子能升官、能发财的意思。
问:你相信这些吗?
答:我们这里很多人都相信,有的父母为了孩子考上好大学,常常让风水先生看莹地,拔坟,我们父母常常说“穷人搬家、富人拔坟,越拔坟,越富;穷人,越搬家,越穷,你要在问为啥,那是人家风水好。”
问:你说的真是有道理,不过,我冒昧的问你一句话,你是哪个大学毕业的?
答:我没有考上大学,初中没有毕业就打工了,我是姐姐,我学习不好,弟弟妹妹学习也不好,都没有初中毕业,我父母说,就是我家里“老坟里面长那棵上大学的蒿子”;我的邻居的孩子喜欢玩游戏,他父亲打他孩子,孩子的爷爷说,焦虑祖坟上压根就没有那棵蒿子秆,你就是把我孙子打死,也考不上大学,你小时候,不喜欢学习,我打你,你爷爷也是这么说的。”
我的天呀,真是不可思议的教育理念。 最后,我告诉她,“老坟里面长那棵上大学的蒿子”有没有?
有的,你父母的教育理念,就是“老坟里面长那棵上大学的蒿子”,其实,你与弟弟妹妹,都能够考上大学的,是你父母给你们贴上“考不上大学”标签——“老坟里面长那棵上大学的蒿子”,其他的都是骗人的,并且,我把上面的“黑人出租车司机载了一对白人母子”对话告诉她,让她放下电话慢慢的回味思考,是不是这个道理,希望,不要让她在走父母教育孩子的这条路。
不过,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初中生不相信“老坟里面那棵蒿子”。
9年前,一个初中生,是我朋友的儿子,他说,在家里,他爷爷曾经说过“我们老坟里没有那棵蒿子,是不会有大学生的”,考上高中以后,写信告诉他爷爷“我也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证明您说的这句话是错误的。”
去年,我们又见面啦,谈起孩子的教育问题,又提到“老坟里面那棵蒿子” 上面,他说,我考上大学以后,我爷爷已经去世,不过,我去爷爷那里,又找到我给他写的那封信,现在,我非常珍贵的保存起来,如果,我爷爷知道我考上大学,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我曾经问他,你为什么不相信你爷爷说的话?
他说,我相信孟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人皆可以为尧舜”说的是每个人的德行都可以像尧舜那样。
是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说的是封建社会的贵族并不是天注定的,谁都可以取而代之。
俗俗语说:“‘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他穷疯了的人,什么事作不出来,况且他又拿着这满理,不告等请不成。’嫂子说,我便是个韩信张良,听了这话,也把智谋吓回去了。”
这是在《红楼梦》第六十八回,王熙凤说的。
毛泽东曾经也说过“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这是古人有言,其人叫王熙凤,又名凤姐儿,就是她说的。” 这些哪里有什么“老坟里面那棵蒿子”之说?
下面,是是上面初中生1999年9月份,考上高中时给他爷爷写的一封信的截图,在信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初中生是如何不相信“老坟里面那棵蒿子”,如何考上大学的雄心壮志,这个初中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学生。
这里说的“蒿子”是带有宿命论的成分。你无论如何努力,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学习不好。
实际上,“老坟里面那棵蒿子”之“标签”,可以说,大部分人里面都有。
不是吗?
就现在,谁家孩子学习好,大人就会说,那是人家祖坟上长着那颗蒿子呢!!
由此可见,“老坟里面那棵蒿子”之“标签”,让无数个“聪明灵慧”的孩子成为“差生”!
所以,不要相信,“老坟里面那棵蒿子”,孩子的“标签效应”要不得。
那么,我们的教育者,应该给孩子贴什么样的“标签”?
5.结束语:我们的教育者,应该给孩子贴什么样的“标签”?
我们做父母的大都有“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愿望,这个是没有错误的,关键的问题,我们的父母,如何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
那就是,在我们父母心里面,对于孩子,应该贴上几个不同的“标签”,孩子才能产生好的神奇“效应”。
(1)给孩子:一贴“定行”之标签
“定行”,肯定孩子行!孩子,一定行!希望孩子“爱读书”,首先,父母就肯定孩子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是个“爱看书”的孩子,那么,我们父母在自己心里,就要“定行”这个概念。这个时候,我们的父母,也可以用罗森塔尔实验智慧之“骗”,骗孩子喜欢读书。不过,骗孩子喜欢读书的方法很多,不在举例。心理学家研究得出结论:想让别人变成什么样的人,就以他是什么样的人来对待他。如果所有人都相信某个人是什么人,那他一定会变成什么人。
(2)给孩子:二贴“装行”之标签
父母给孩子贴“装行”之标签,就是孩子一装,就会慢慢学习就行。
如何让孩子“装行”?
父母在心里给“定行”以后,孩子就慢慢开始“装行”,对于“装行”这个习惯,孩子起初,是不自然的,他这个时候的“装行”很可能是“假装”行的,有点抵触心理,这时,我们的父母应该有意识的把孩子,成为人家的孩子,把他当作爱学习的榜样,告诉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此刻,他就没有“假装”的心里、没有“假装”的必要,孩子就开始真心尝试一下爱读书的滋味,这一读书不要紧,他真的把自己“装”成爱读书的孩子。
我们知道,谎言说一千遍也会变成真理,真是这样,假话说的多了就有可能变成真话。孩子“装”成爱读书多了,慢慢就会成为真正的爱读书啦。
(3)给孩子:三贴“看行”之标签
在孩子“定行”、“装行”之后,父母对于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就会有“一看就行”的感觉。
父母,在怎么看,孩子就是一个喜欢学习的孩子。 天长日久,孩子慢慢就会喜欢读书,学习成绩越来越好。
(4)给孩子:四贴“信行”之标签
信行,就是父母相信自孩子行。父母,一旦给孩子贴上这样的标签,孩子,就会相信自己就行!“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别人说我行,努力才能行”。人,一定要有点“自信”,相信自己,就一定能行!
(5)给孩子:五贴“能行”之标签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上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下联: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横批:不服不行!
这是冯巩牛群相声“小偷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经典台词,这句俗话反映了一种不良社会现象,但如果换个角度看问题,放在心理学的范畴来分析,却是有一定道理的。
一个人的成长尤其是在儿童时期,不但受制于先天的遗传因素,更脱离不开后天环境的复杂影响。
实际上,给孩子贴上“积极的标签”,就能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暗示教育是神奇;给孩子贴上“消极的标签”,只会促使学生向消极方面发展。
众所周知,中小学生具有多变性和可塑性,任何老师都不可能在他们未成年时就能够预知他们的未来。
所以,作为一名老师,千万不要动不动就给学生贴上“好”、“坏”的“、“差”的、“恶”的标签”,人为地把学生划分为“好学生”与“坏学生”等。
更不能说“你是一个笨蛋猪头学生”、“没见过像你怎么这么笨的学生”、“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还不如死了”等这样的话,否则,是不利于我们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有时候甚至会毁掉学生的一生。
举一个例子:2015年年教师节,郑渊洁仍以惯例,装一车礼品,怀着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到赵老师家探望。交谈间,再次聊当年赵老师对自己的成长影响,没想到,赵老师竟然流下了热泪。 此时,郑渊洁有点不知所措,他忐忑地询问:“赵老师,是我,哪句话没有说对吗?” 赵老师擦了一把眼泪,摇了摇头,深含悔意地说:“每当看到你,我就特别后悔!后悔自己,当年为什么没有把全班52名学生,往死里夸!”(郑渊洁给我讲的小故事 遂平一中 肖醒悟 博客 2015年12月30日)
郑渊洁深情地对赵老师说:我一辈子都感谢您!因为您巧妙地隐藏了这个真相,并一直给我赏识,让我一直在自信中成长,在快乐中追求,才使我保持着巨大的创作激情至今不减。你是我永远的老师!赵老师这才欣慰地笑了。(郑渊洁给我讲的小故事 遂平一中 肖醒悟 博客 2015年12月30日)
今天郑渊洁的成功,不仅与父母的教育有关,而且还与两位老师的夸奖教育有关,于是,郑渊洁提出“教育就是要把孩子往死里夸”标签的暗示教育理念。
郑渊洁对子女最著名的论调,就是“孩子永远是对的”,“鼓励可以把白痴变成天才”,“要把孩子往死里夸”。
看到这里,我们也许已经明白了,对待青春期的孩子如何去教?
给孩子贴上,一个美好的、积极的、向上的标签。
然后,那就是夸,有目的夸,往死里夸,夸得他想学坏都难! 夸得他死了学坏这条心!!
父母用艺术的夸孩子,就是给孩子贴上好的“标签”,孩子就会产生好的“标签效应”。
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基于此,我们的父母,一定不要像“贾政式”的父母那样,给孩子贴上一个不好的“标签”! 所以,我们的父母与老师,应该统统撕掉贴在孩子不好的“标签”!
如此,才能教育出文武双全的孩子!
网友评论
如果说,贾政不自觉地用自己的儿子宝玉做了一次负面的“标签效应”的教育试验,那么,下面这位心理学家就用一群孩子做了一次正面的“标签效应”的教育试验。 如果,贾政像谢安那样,不给宝玉贴上“女辈之流”、“酒色之徒”的标签,那么,宝玉这个“聪明灵慧”的儿子,就像孙子一样文武双全。
然后,那就是夸,有目的夸,往死里夸,夸得他想学坏都难! 夸得他死了学坏这条心!!
父母用艺术的夸孩子,就是给孩子贴上好的“标签”,孩子就会产生好的“标签效应”。
父母,一旦给孩子贴上这样的标签,孩子,就会相信自己就行!“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别人说我行,努力才能行”。人,一定要有点“自信”,相信自己,就一定能行!
父母,在怎么看,孩子就是一个喜欢学习的孩子。 天长日久,孩子慢慢就会喜欢读书,学习成绩越来越好。
下联: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横批:不服不行!
这个用在教育孩子方面,会产生不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