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饭菜香 浓浓思乡情

作者: 喜之悦之 | 来源:发表于2021-11-15 16:01 被阅读0次

周六晚上看电视美食节目,看得又谗又饿还思乡。周日早上难抑心里的渴望,就想着吃上一口老家的饭,才能让吊了一晚上的胃口平稳落地。

吃过早饭,急不可耐地到超市买菜。忙忙活活大半上午,自己精心竭力地做一顿老锅菜大米饭,尽管可暂时缓解嘴馋,但总觉不够地道。也许地方不对,或者锅灶、氛围不够契合。反而对老家热气腾腾的那锅菜,那缸米饭更增一层想念。

老锅菜,大米饭,这是儿时最美味的记忆。我生活的北方山村,庄稼一年种两季。端午节前后收完麦子种玉米,中秋节前后收完玉米,耕地平整之后再种上麦子。一天三顿饭根据种的庄稼,早晚玉米稀饭,中午面食为主。大米是稀罕物,只有家里来客人了,或者碰上婚丧嫁娶的大事儿,才会有顿大米饭吃。

小时候每天净想着吃大米饭,可惜每家存放的大米都是按斤两计算的奢侈品。因为大米饭金贵,所以做出来,得有好菜配。不能像吃面条,随便抄点萝卜白菜就能应付过去。老家的大米饭配的一定是大肉担当主角的老锅菜。

如果自己确定那天会去吃大米饭老锅菜,会提前一周在小伙伴面前炫耀,“我要去吃大米饭了”,这是件很骄傲,很具有优越感的事情,更是一次让自己口腹之欲得到满足的机会。

姥爷和姥姥无论在本村,还是姥姥的娘家村,两个人辈分都很高。两个村里只要有红白喜事,姥姥姥爷几乎都会到场。无论去哪里,我就是他们身后的小尾巴,近水楼台先得月,小时候没少跟着他们吃大米饭和老锅菜。这是世间最好吃的饭,填满了整个儿时的味觉记忆。

到现在依旧是,大米饭老锅菜一定得“兴师动众”,大柴火灶“熬”出来,才够那个味儿。这锅饭,也是操办婚丧嫁娶人生大事儿的主家人呈现在亲友乡邻面前的“排面儿”。一直记得姥爷说过的话:“家里不管有啥事,饭要是没让人家吃好,人家说你一辈子。”

老家人对大事儿上这顿饭的估算,通常是按照每人至少二两肉的比例采买,如果家境殷实,油水可以更大。能给主家带来“好名声”的菜,一定是客人舀菜时,不需要从锅里拣肉。菜勺下去,满眼都是肉。一碗饭,对吃的人来说,既是味觉的享受,也是看在眼里的贫富差距和家底深浅。可以说,这一锅饭只要让大家伙吃满意了,“大事儿”上也就事半功倍了。

需要兴师动众,分工协作,才能做好的大米饭和老锅菜。主家需要提前在村子里找撺忙的人。撺忙是方言,即村民邻里之间遇上事了,大家互相帮忙,只需要管饭吃,不需要付钱。因为这一顿大锅饭是主家在事情当日的压轴戏,理所当然就成为撺忙人干活的重中之重。

提前一天,一般是男人为主力的砌灶台。在主家院里或者院外,找一片平整的地面。用石块砌成一个半米高,圆形的灶台,正前方留个撺柴火的灶门。专门从山上挖下来的黄土,掺进麦秸秆搅拌,把石块与石块之间的缝隙封住。灶台的大小,根据主家估算当日客人的多少,来决定需要多大的锅,撺忙人再根据锅的大小将灶台按照尺寸砌好。

事情当天,一大早,撺忙人就会过来,自觉分工。男人负责劈柴烧火,剁肉淘米之类需要力气的活儿,他们嘴里叼着烟卷儿,彼此开着玩笑,这是忙碌的时刻,也是难得一次聚在一起的轻松时刻。女人们坐在凳子上,守着一张大案板,家长里短地边闲话,边把白菜、冬瓜、豆腐等需要一会儿下锅的食材切成片,或者块。乒零咣当,好不忙活。

再看准备好的食材,颇有“蔚为大观”的景象,大盆里切成的肉片像小山,大桶里装满切好的白菜、冬瓜、豆腐,排成列。

大锅里的水开了,先要把大米饭做好。只见一个强壮的男人,抱起半袋或者一袋淘洗好的大米倒进锅里,盖上锅盖。对烧火的人说,“火不要太大,焖着就中。”烧火的人会将灶膛里正在燃烧的的木柴,扒出一些来。

一个小时左右,大米焖好。几个人围着大锅,用铁锹一样的锅铲把米饭铲到水缸里。水缸装米饭,也算是老家的一大特色。在那个生活条件相对清贫的年代,水缸不仅容量大,而且缸壁厚,盖好盖子,具有很好的保温效果。

大米做好就该做老锅菜了。先炒糖将肉红烧一下,成盆的猪肉倒进大锅里,色泽红润,鲜香味道飘散在小村上空,光是闻着,肚子就开始感觉饥饿。然后再放入白菜、冬瓜等所有切好的蔬菜,与大肉炖煮在一起,大火加柴,临末放入豆腐。听见掌锅的人说“放进粉菜(粉条)咕嘟一下就好了,”会有人端着一大簸箕粉条放进大锅里收汁。

这边已经有撺忙人吆喝“开饭了!”只见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的人群一窝蜂的奔向放碗筷的地方。乌泱泱的人摩肩接踵,端着碗,弯下腰从缸里盛米饭,站起来把碗放灶台上,再从锅里把菜舀进盛米饭的碗里。饭铲、菜勺不必放落,就像一场接力,从一只手递到另一只手,直至所有人盛饭结束,大人的叫嚷声,孩子的哭喊声,这样吃饭的阵仗活像一场“战役”。

吃大米饭老锅菜忌用小碗,要用能盛一半米饭,还能把一大勺菜扣在米饭上的大海碗。盛好饭的人一手端碗一手拿筷,从正在盛饭的人群中挤出来,边走边把从碗里快要掉下来的粉条、豆腐、肉块用筷子往上挑一挑。碰见还没盛上饭的人寒暄一下“还没吃呢?”“正要去吃。”就此错开,各忙各的。

不会盛饭的孩子就安安静静的蹲在大人指定的地方,顺带占个位置,等着大人把饭盛出来。等到大多数人把饭盛好,大快朵颐的时候,你会看到,屋门口、院门口、厨房门口,院子外面的小路边,到处是站着、蹲着、捧着大碗吃饭的人。

万一有谁到最后没拿到筷子,也没关系。顺手在院门口的柴火堆旁找一根干净的细长荆条棍,一折,比较一下长短,再一折,一双筷子就成了。一向生活大大咧咧的老家人,好像从不懂得精细是什么。尤其面对一次味觉的盛宴,更不需要在乎那么多细节,粗枝大叶的不讲究中透出一股豪气。

老锅菜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耐“熬”。不怕反复加热,熬煮时间越长,次数越多,菜肉越能融合到一起。热热乎乎一大碗,大冬天吃一口,暖和鲜香,简直人间美味。如果大事儿结束,还留有老锅菜。主家的人因为事儿上借用了邻居的锅碗瓢盆,板凳桌椅,送还的时候,会附送一碗老锅菜,以表谢意。

大米饭和老锅菜一直都是我儿时对珍馐佳肴最热切的期盼。如今,曾经的孩童已经长大,曾经的青壮年已经垂垂老矣。曾经热闹喧嚣的山村,伴随城市化进程的浪潮,变得沉寂落寞。然而,只要哪天村里支起了大锅,点燃了灶火,就意味着要么为新人庆祝,要么为故人纪念。

当大米饭老锅菜的香气开始在乡村上空飘散,一个个离开故土,落脚城市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乡音未改地打着招呼,“你也回来了?孩子怎么没来?”拉着许久未见的长辈的手,亲切地问候,“叔,婶儿,你们身体现在都还好吧。”年长的人会对着后辈的人感慨,“李家老二的孩子都这么大了,光记着他这么大的时候,光着屁股玩泥巴的样儿了。”寂静的山村又恢复了昔日的喧闹。

在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时光流逝中,山村已经物非人也非。尽管故人老去,新人诞生,但在一辈辈儿的人生接力中,只要心心念念的那口饭菜香的味道不曾改变,山村就永不会老去。

毕竟对每个已经离开故乡,却从未忘记它的人而言,只要味觉记忆留在心中,对故乡最深的眷恋就永不会消散。

相关文章

  • 一口饭菜香 浓浓思乡情

    周六晚上看电视美食节目,看得又谗又饿还思乡。周日早上难抑心里的渴望,就想着吃上一口老家的饭,才能让吊了一晚上的胃口...

  • 淡淡玉米香     浓浓思乡情

    “哎!你快些,我等你一下”,正在掰玉米棒子的丈夫停下来,隔着密实浓厚的“玉米林”,冲着远远被他甩在后边的女人喊了一...

  • 浓浓乡情

    借一杯明月 荡漾心情 儿时的时光 如水般深情 家乡 蜿蜒十里 青翠欲滴 借一缕清风 拂去浮尘 过往的岁月 如歌般呈...

  • 浓浓乡情

    今天在日本参与做月饼。

  • 淡淡粽叶香,浓浓思乡情

    青山绿水景秀丽,风轻云淡艳阳日。粽叶飘香千万里,五月五日如约至。浓浓粽香饱含情,红枣入口甜如蜜。端午浓情五月里,思...

  • 遐想的生活 六十 小老板的旧债新偿

    房东阿姨饭菜烧得好吃,做包子也很拿手。看着又大又松软地,一口咬下去却觉得很有嚼劲,还有一股浓浓的肉香。虽然...

  • 乡情浓浓

    每一个离家的人,都会有一份化不开的浓浓乡情,心底还是渴望那家乡的宁静与安详。 老家还流行赶圩,由于农村村落幅员面积...

  • 浓浓乡情语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是我魂牵梦绕的故乡。 那时, 我六岁,父母便将我和姐姐 留下,自己外出打工。小村里有四...

  • 浓浓家乡情

    我的家乡,地处榕江之南,大尖山下,四周青山环绕,细水长流。一年四季,满山遍野,瓜果飘香,堪称“世外桃源”。 ...

  • 乡情浓浓

    走进集会上,并没往年赶集的人员那么涌挤,从村这头到村那头,走走停停,完全融会与邻朋们热情的问候与亲切的拉手不舍的舒...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口饭菜香 浓浓思乡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ksqt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