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的时候很纠结于学习策略,读过的东西很多的没有装进脑子里。其实是没有留下任何重点和要点问题在纸上。
很多东西要记在纸上、列好才能一步步理清思路和头绪。昨天好好研读了定量和定性分析,虽然是初次接触吧,但是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脉络。前段时间老师把资料刚发给我的时候,一堆堆的资料看得我头皮发麻。通读完一遍还是懵懵懂懂,直到上课听老师讲也是云里雾里。
下课后请教之前学过的同学,得到了两个小建议:一资料要全部认真看完,二一边看一边记重点。自己留个印象,毕竟全部记住是不可能的。得到这两个小贴士之后,重新阅读,效果确实好了不少。回想自己为什么一开始并没记笔记,大概是因为当时计划先熟悉一下材料,便没有过多梳理。可惜这种学习并不适合课前资料如此多的课程,还不等你全部熟悉玩,面对厚厚资料的深深无力感会一点一点吞噬你的学习积极性。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最重要的是,定量定性对我来说是全新的东西。复杂的概论描述,如果不记笔记、前后统协,是根本不知道作者在说什么的。关键概念、理论、研究方法叙述必须要记下来,方便下次遇到时可以直接看笔记的定义描述,这样就不会有雾里看花的感觉了。
明确的目的,也是保持强大积极性和学习效率的一个动力。第二次学习的时候,我把目标换成了:我要产出一篇合格的学术论文,我该如何进行科研和学术写作?抱着我要写出一篇期刊论文的想法,学习的心理阻碍一下子消失的近乎无影无踪。也明确了自己阅读材料和论文的目标和要了解掌握的内容。
这才是真的学习,而我一开始,是被称为“无用功”的学习策略。每一个人的时间都很紧张,需要你每一遍阅读都吸收到知识点。一团浆糊的学习结果,消耗大量的心力、精力、体力,还会产生畏难情绪。特别是在面对材料多、看不懂、与本专业不相干的时候。这种认知和情感,简直就是学习毒药,一饮毙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向外学习,内心不加精思、论证和精进,与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相融合,则必迷惘无所得。不经精思,不深辨其真义所在,以非为是,前后颠倒,不仅自己会发现脑子里一片杂乱无章,还会使之前花费的时间、精力、心力付之东流。思而不学,事无证验,定式定理懵懵懂懂,疑不能定,危殆不安。徒使精神疲怠,而无所得。
正如我一开始的学习策略,只求看完,过眼不过脑,过脑不过心。看了几份材料之后,发现自己什么都没学会,不由自主的就会产生懈怠、懒惰、拖延。不恰当的学习策略而产生的消极认知和情绪,使身心俱疲且时效久长。若无正念来清洗,势必是垮掉。
论语这几句话,是我在经历完这件事之后又回去重新读的。如果我之前好好体会一下孔子所言真义,我有很大的可能性不会再走这条弯路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