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的量》一课是学习正比例与反比例的起始课。教材专门设计的三个具体情境。教材从孩子们最熟悉的年龄与身高是两个变化的量,即变量,通过三个孩子们感兴趣的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简单地认识了变化的量,使他们体会变量和变量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并尝对这些关系进行大致的描述。
课中所涉及到的表格、统计图、解析式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把握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结合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与观察,并能将自己的观察与分析结果用语言进行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自学能力。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还注意鼓励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交流。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在以前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已经积累了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经验,知道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相互联系的量,但是运用函数的思维方式来探究变量的世界,学生学习起来还是比较抽象。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这节课,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自身的身高和体重变化情况入手,让学生初步理解变化的量,体验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互联系、变化的量,为学生初步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做好了铺垫。接下来出示教材为我们提供的第一幅情境图,通过麻吉星倒计时、抢人、挑人功能引导学生观察表格的基础上,鼓励积极发言,使学生认识到表中的年龄、体重都在发生着变化。同时在完成课本第三个问题时,我还挑选我两位同学作品进时展示,一份作品作答过于简洁,另一份作品作答完整,目的让学生在学新知的同时要养成良好的作答习惯。在学生对变量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设计了三道巩固练习题;例如把互相变化的量连起来,一个变化的量游戏设计 ,调动了本节课的学习高潮;还有一个量是怎样随另一个量变化的。
这些练习的设计既贴近生活和学习现状,又突出了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既培养了学生数学语文言思维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整节对外课下来,三班孩子表现欲强,展示时语言组织清晰明了,积极性高,课堂氛围良好。整体的学习状态都出于上升水平,我始终相信,精心的付出始终会换来丰收的果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