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第一次社会大转变——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发展不平等,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完成了封建改革,成为了齐晋两国后最强盛的国家,
这个时期是地主阶级的上升时期,虽完成了封建制的主要历史任务,但还有两个任务要完成:
①一是中央集权政权——为此必须进一步用兼并战争统一中国,消灭诸侯割据的局面。
②二是百家争鸣思想战线的局面要处理——为此荀况韩非提出定一家为尊,排除其外各家方案,吕不韦在《吕氏春秋》提出杂家方案。
哲学小记摘抄——《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冯友兰第二册战国(1)第十章秦国进一步的改革,商鞅变法
商鞅在秦国同顽固派的大辩论
商鞅(卫国)主张改革——内容: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晋法家的特点:从客观形势的变化讲变法的依据。
商鞅把礼法并举。认为法和礼都是适应形势的需要和老百姓的愿望,都是可以变的。
商鞅推广巩固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措施:
①垦草令,赋税措施巩固了封建剥削的分配制度。
法家一贯主张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办法是让农民也分得他们劳动果实的一部分。
②开阡陌。(初亩税——尽地力之教——开阡陌。)破除生产力的束缚,解放生产力。农民对土地有了所有权。
商鞅对于宗法的变革
按军功分官职,反对奴隶社会的宗法。
把老百姓按国家编制组织起来互相监视。
老百姓有两个儿子以上必须分家独立生产。
商鞅对于富国强兵的理论和措施
商鞅认为备战及在务农之中。(即使是士兵又是农民。)用政权重农抑商,控制百姓思想,发展农业。
商鞅提出理和势两个概念
理是指历史发展的规律,是必然的。
势指某一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是必为的。
商鞅的进步的历史哲学
认为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的。
并且历史是不断发展的,社会上没有永恒不变的制度。
晋法家比齐法家的进步之处就是:以时代的变化作为变法的根据。(晋法家商鞅韩非——韩赵魏 ps齐法家管仲——稷下黄老之学)
哲学小记摘抄——《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冯友兰第二册战国(1)第十一章道家哲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老子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
老子是李耳,老聃。没落的贵族奴隶主知识分子,隐士,
《老子》书是一部正式的私人著作,不是问答式的语录,而是作者直接表述自己的思想。
书中思想抽象概括。是哲学思想发展到一定高度时期的产物。论有无和宇宙观,这是是一部总集。中心思想是战国时期的产物。
老子哲学思想的阶级根源
没落奴隶主贵族对待新兴地主阶级的态度
①以退为进的态度和策略。
②逃避现实道家的传统态度。
道家自杨朱以来全生保真,轻物重生的思想,消极反抗新政权。
老子对于地主阶级政权的攻击及其应对的策略
主张于必要时顺从等待时机反扑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微明”是事物转化的微妙境地
主要原则是——以退为进,以弱胜强,以少胜多。
表现出老子哲学体系的两个主要部分,一是对客观辩证法的认识,二是客观唯心的宇宙观。
老子的兵法
用被动争取主动,把他对于辩证法的认识应用于战争。
老子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辩证法:认为具体事物在运动变化之中,事物有它的对立面,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没有穷尽。
缺点:他认为动是现象,静是本质。认为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复就是循环倒退。
老子中的宇宙观
客观唯心的宇宙观,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讲了三个概念,
一个是有——具体存在的事物。
一个是无——抽象不可捉摸的事物。
一个是道——含有无为一体
老子论为道和为学。
为道就是照着道的样子去生活。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因为道是无所为而为,因此,人也要顺应自然,无所作为。
为学是对外物的知识。为道是对于道的体会。
为学的方法是观(旁观):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按照本事物本来的面貌认识它,不受内心欲望的影响。
认识道的方法是:涤除玄览
总之,老子他反对感觉经验,感性认识,反对理性作用和理性认识。强调的是一种神秘的内心直观。
老子认为学是一种知识的积累,为道是一种精神境界的提高。强调以为道去指导为学。
老子的历史哲学及其理想社会。
老子认为历史是一个从无为到退到有为的过程。他认为社会是逐步退化的。
他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好像原始,其实不然。 老子把道家前身的隐士思想发展成为了一个哲学体系。
哲学小记摘抄——《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冯友兰第二册战国(1)第十二章孟轲儒家思想向唯心主义的发展。
孟轲是战国时代的有名游士,上说下教。但没有机会从事实际政治。
孟轲的时代及其对于当时政治的态度
孟轲是地主阶级保守派。他把统治态度分成王道和霸道。
他反对法家的霸道主张儒家的仁道,对旧贵族势力让步。
孟珂的政治思想。
他反对法家的变法。保存先王之法 。
但比法家进步的地方在于重视老百姓的力量。——民为重,君为轻
认为天所选的天子是有德之人。
企图用社会分工的原则证明阶级对立的合理性。
孟轲论王霸
他认为战争胜利有三个条件,天时地利人和,其中人和是决定性的条件。
他认为统一中国要靠老百姓的维护,而不靠战争。
他说统治者得道多助。这个道就是王道,法家的道他称为霸道。
他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其实是孔子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导之以政,齐之以刑。
王道的物质条件
井田制。九块一组,中为公田,其余八块为私田
强调计口授田。他主张取消士官保存世禄
王道的精神条件
仁和忠恕之道。
仁的重要内容是不忍人之心。孟子认为这种道德品质只可以在人中体现。
性善论和伦理学。
他认为人生下来每个人都是道德完全的人具有善的因素——四端。
性善是人所特有的规定性。他所论的人性是离开人的阶级性,讲的是抽象的人性。
在伦理学上,他们认为这种君臣的人伦是人之本性所应遵从的。
他强调时中和权是对理的灵活运用。是维护道的。 本质上是折中调和论。
孟珂的历史观及其对于道家,墨家的斗争。
孟珂认为历史是一治一乱,循环进行的,
把历史说成大人物的历史。并且大人物的出现在时间上是有规律的。
批判道家和墨家认为他们败坏了人伦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认为因为法家完全是错的不必说。批评墨家和道家是因为他们败坏了伦常混淆是非
孟珂对于人类精神生活的理解和体会。
他认为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认为人们应该努力地扩充自己心中的善性。知己知人知天。
他描述了浩然之气的精神境界。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是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事,馁矣。
浩然之气主要内容就是不动心。
哲学小记摘抄——《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冯友兰第二册战国(1)第十三章墨家的支与流裔宋钘尹文,农民的思想家徐行
宋钘尹文的政治社会思想
后期墨家的主流是从科学技术中所表现出哲学思想
宋和尹是支流这个学派要求破除自己的成见和偏见。宣扬兼爱非攻陷入唯心主义诡辩,提倡宽容,实际上,把前期墨家学说的落后部分进一步发展了。
这个学派的主要思想:“以禁攻寝兵为外 以情欲寡浅为内”
许行的神农之言劳动者分为手工业者和农民
许行是农民思想的代表,主张人人参加劳动,反对不劳而获。
提出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制裁商人,保证买卖公平。反对分工。
第十四章庄周的主观唯心主义体系,道家哲学向唯心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庄周其人和庄子其书
庄周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一个著名的隐士。对新政权不合作消极反抗。
《庄子》共33篇,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并没有定本。庄之所为庄者,突出地表现于《逍遥游》和《齐物论》。
庄周论齐物
《齐物论》更能表现庄周哲学的特点,可以说是庄周哲学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的认识论的总结性概括。
认为万物生灭变化是自然如此,没有主宰。人的主观世界和心理现象的变化也是自然如此,没有主宰。
认为是非都是一偏之面。这是它相对主义理论的一部分。
认为道是超乎相对之上的绝对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
局限:肯定人的认识是相对的。只是一定条件下的产物,但是他认为认识绝对真理是不可能的。
认识事物的方法:莫若以明——圣人不跟着是非传圈子,而是要照之于天
认为自然界和社会制度处在变动之中。(天钧)圣人站在道枢(轴心)的立场上就能齐是非,齐死生
相对主义思想的目的和实质,企图取消对立面的对立和斗争,这种思想根本上合辩证法相对立,是形而上学的。
庄周论逍遥。
逍遥是庄周保全自己的办法和理论
是以一种他认为是旁观超然的态度,对事物的变化无动于衷所得到精神上主观的自由,
齐物论为他提供理论依据
逍遥是无己的主观的意境。需要依靠否定知识,坐忘的方法达到混沌,同道一致。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庄子论道有无
庄子中有两种宇宙观
一种宇宙观——他认为“道隐于小成”道是一切事物的全,就是无事物——什么都不是。
另一种宇宙观——认为无就是气,气是没有规定性的物质。(稷下黄老)
庄子的道是逻辑的虚构的道。
修养方法是心斋(虚壹而静)和坐忘。
庄周论自然和人为必然和自由
庄子天和人的关系接触到人与自然的问题。
天在内,人在外。
他认为只能天影响人,人不能影响天,天是自然而然的,没有意志的。
庄子命和故的关系接触到自由与必然的问题。
命,指的是人所无可奈何的自然和社会的力量。无法抗拒,无法理解,无法逃避。
故,是智巧谋跟命对立。
庄周完全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倒退的社会观
他对人类政治,文化全盘否定。主张社会历史应该向后退。
首先,他认为社会制度没有客观标准。
其次,他认为。自然是最完善的,不能人为加以改变。
庄周所讲的理想社会与老子所讲的不同,老子所讲的理想社会是守其素朴,知其文明,但是庄周所讲的只有素朴这一面。
庄周哲学是隐士思想的总结
道家出于隐士,不愿于地主阶级合作,最大的目的就是保存自己,早期代表思想是“杨朱为我”,提倡装成无用之物。庄子”材与不材之间”
从孔丘到庄周可以看出,当时奴隶主阶级日益没落,孔子还希望做一些修补工作,挽救他们,老子还想做最后的挣扎,庄周完全绝望,放弃斗争。
再后来,知识分子有在朝,和在野的分别,前者称为庙堂,后者称为山林。
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仍然分庭抗衡,相互为用,保持封建社会的平衡。
对庄周的精神境界总结——
游于逍遥,
论以齐物,
超乎象外,
得其环中。
哲学小记摘抄——《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冯友兰第二册战国(1)第十五章慧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后期名家的发展
关于名家这个称号
从关于名实关系这个问题引起的,即事物的称谓和它所指的实际事物。
名实问题到了战国中期以后,发展为了认识论和逻辑学的问题。后期墨家和荀况作出了贡献。
惠施和公孙龙把名家问题引入到宇宙观的范围。
惠施从实出发,代表了辩证法的路线,公孙龙从名出发,代表了形而上学的路线。
邓析是中国名家的先驱——只不过在法律领域还没有到哲学领域。
惠施的法家思想。
——主张去尊(去除奴隶制度的等级建立封建等级)
强调事物的相对性为新事物争取地位。
惠施的万物说
提出了一个以当时的科学知识为基础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惠施的历物十事。
他的哲学接触到辩证法的一个主要规律,同一性自身中包含着差别性。
惠施主张合同异。其对立面是公孙龙主张离坚白。
第一:至大无外,至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就有限的东西说其同一性中有差别性。
第二: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用科学中的面积说明自身同一中的差别。
第三: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第四: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生死是相对的。
第五: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此之谓大同异 事物之间既有分别也有联系。
第六:南方无穷而有穷。
第七:今日适越而昔来。
第八:连环可解也。
第九: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赵之南是也。
第十: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墨翟讲兼爱是就社会各阶级说,这是阶级调和论。惠施讲的是宇宙观,本体论。
惠施与庄周辩证法与相对主义,怀疑论和诡辩
惠施所讲的万物一体,是就万物论万物,庄周所讲的万物一体,是以我为中心。
惠施所注重的是客观世界,庄周所注重的是人的主观世界
所以惠施讲的是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庄周所讲的是相对主义,怀疑论诡辩和主观唯心主义。
惠施的对立面公孙龙。
惠施的十事是对于形而上学意义下同一律的一种批判。他证明一个事物自身包含着差别。
①公孙龙关于白马非马的辩论
反应了统一性与差别性关系的问题,涉及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
惠施从具体的事物出发来看这个问题,公孙龙从命题出发把范畴固定化
公孙龙的局限:他只看到了一般和个别的差别,否认了一般和个别的同一,割裂了一个命题中主语和述语的联系。
②公孙龙关于离坚白的辩论。
公孙龙从认识论方面证明坚白是离的,他认为人的认识作用的各部分是彼此相分离的。
他认为一般可以独立于个别而存在,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辩论。
③公孙龙关于指物的辩论。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指就是指名所指。
他认识到共相不是具体的事物,不是感觉的对象。可是割裂了共相和特殊的关系。
④公孙龙关于变的辩论。
他认为共相自身不变,但表现贡献的个体是可变的。他得出了共相永恒不变的结论。
⑤公孙龙关于名实的辩论。
公孙龙认为,一个命题中的主语和述语的关系就是名和实的关系。他主张使实符合于名,认为正名的首要任务在于纠正实而不在于改正名。
战国时期其他变者的辨论。
战国时期可以分成合同异组和离间白组。
形而上学是以颠倒的方式反映了辩证法。形而上学的观点也自发地接触到构成运动的根本矛盾。
庄周及其一派对公孙龙的态度。
流动性范畴派以惠施为代表
固定性范畴派以公孙龙为代表。
庄周与惠施一派的辩论是互相启发,对于公孙龙一派的辩论总是互相攻击,互相批驳。
哲学小记摘抄——《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冯友兰第二册战国(1)第十六章慎到和稽下黄老之学
战国中后期各家的分化
这种分化的现象是当时阶级斗争的反映
——原来站在没落奴隶主阶级立场上的人转到了新兴地主阶级这方面来为地主阶级服务。
反映到思想战线上就是各家的思想分化。
——儒家方面分成了孟轲(趋向于保守)和荀况(接近于法家)。道家也一分为二,分化为老庄和黄老。
慎到就是一个从道家分化出来的思想家。是道家思想向法家转化的一个例证。
《庄子天下篇》所说的慎到
——它认为先秦道家发展的第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是彭蒙田骈慎到,第二阶段是老聃,第三阶段是庄周。
——第一阶段的哲学思想认为大道是万物平等,所以对待事物的最好态度是听任自然。放弃知识,无知到底其实是死人之理。
《慎子》中的慎到思想
——第一段与齐万物以为首,基本上一致。运用到社会层面,认为大道对万物包而不辩,统治者对老百姓也应该包而不辩。
他主张治国的正道就是法家所主张的君道无为,臣道有为。
上下无事,唯法所在,就是无私,实际上是为了扩大统治者的权力。
他认为统治者要有绝对的权利才能统治,实际上强调的是势。
孔丘讲无为是儒家的德治,
道家讲无为是消极的无所作为
法家他批判了儒家的德治,改造了到家的无所作为,把它改造为统治者依靠法术势自己无为,臣下有为。
黄老之学的确切内容
黄老之学是道家和法家的统一
黄老之学的要点——养生和治国是一个道理
哲学小记摘抄——《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冯友兰第二册战国(1)第十七章稷下黄老之学的精气说——道家向唯物主义的发展
黄老之学的名称的由来及史料的根据。
史料根据是《管子》(齐法家)——中心思想是关于黄老之学的论文。
黄老之学的要点是治身和治国,前者以皇帝为目标,后者以桓 文为目标。
从老聃到庄周是道家向唯心主义的发展。
老庄也讲治身与治国,但他讲治身是要达到一种精神境界,讲治国是要回到原始情况。
黄老讲治身是要保持身体长生不死,治国是要继续齐桓晋文的事业。
黄老和老庄的区别:
在哲学上说是唯物与唯心派别的对立,
在政治上说是革新前进和保守倒退两条道路的斗争。
管子中的水地篇
水地篇认为,要养生,就必须先研究生命的来源和万物的来源。
水地篇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讲水和地的重要。他所说的地相当于五行中的土。
他认为土和水是万物的本原,人的肉体和精神都是水这种物质构成的产物。这是唯物主义思想。
谈到社会和历史倾向于唯心主义了。他认为水对于人的体质,性格有决定作用,所以改造社会只要改造水就可以了。
认为治身和治国水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治身和治国是一个道理,这就是黄老之学的要点。
黄老之学关于精气的思想
稷下黄老之学,开始用气说明道,认为道就是气或精气,气是无形。人心也离不开气。
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
稷下黄老之学特别用气来解释生命和意识的起源以及构成要素。
认为人的精神作用是由精气产生的,精气越多,他智力就越高。
并且。人的思维依靠于生命。生命依靠气。气是第一性的生命和精神意识是第二性的。
形是精的庐舍,保持延续生命的方法。就是维持精与形的和
道和德是道家的两个主要观念。
虚而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之谓德。
道和德的关系是全体与部分的关系,按本质来说,他们都是精气。
道存在于万物之中,道就是精气。也称之为灵气。
总结:稷下黄老之学,明确说明了道的属性——是极为精细的精气。看不见,摸不着,存在万物之中。
对于精气说的评价
稷下黄老之学,奠定了中国哲学中唯物主义的基础。作为构成万物的气,是带有一些抽象的性质。但并不表示是精神性的东西。只是说他不能为人的感官所感知。
稷下黄老之学的另一个重要贡献,第一次对形神关系的唯物主义的解决做了尝试。但他把精神灵魂看作是特殊的东西,寄居在人的体内。容易造成灵魂不灭的观点。
局限:稷下黄老之学是跟宗教作斗争的,他否认鬼神,但是又承认圣人。
黄老之学的法家统治术。
稷下黄老之学,保持爱身和养生这个主题,将它运用到地主阶级的政治上。
黄老之学的要点,认为养生和治国是一个道理的两方面的应用。
养生之道应用于治国:
以静制动,以虚制实,以形定名,以名制形。
为君之道,应该无为而治臣,心术者,无为而制下也。
①为君应该心保持虚。一方面无求,一方面没有成见。(故作神秘。)
②为君应该只需要以名考察形
③为君应该行静因之道——无为的总的内容。
黄老之学关于法的认识
战国时期社会政治思想中有法和礼的对立。
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黄老之学正好相反他认为:万物各有一定的性质作用,各有所宜这是义。认为一切事物都需要以法为统帅法出于权.权出于道,——因为社会变化。
黄老之学认为礼义在历史发展中有一定的地位,历史的程序是向上发展的。
黄老之学的认识论的含义
稷下黄老之学讲所知跟所以知的关系,讲名跟形的关系,主要解决统治者怎样统治处理问题,但包括一个认识论的理论。
接触到感觉和思维的关系问题——认为心居主宰的地位,控制感官。也表现出他们对感觉的轻视。
他们认为名是是客观在主观中的反映。
正名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规律的正确反映。
附录齐法家的其他思想。
稷下黄老之学是齐法家思想的核心。
①其余还有重本抑末的思想,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
认识到自然界有一定的规律,也认识到人可以利用规律。
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对立面之间而互相依存转化的辩证法原则。
②关于法术势的理论。
法是整齐划一的标准。
势是指君主绝对的威权。(生杀大权和六柄)
术是指驾驭群臣的心术。君主无为臣有为
③富国强兵的军事思想。认为战争是国力的比赛,由政治经济力量决定与社会方面有密切的联系。
哲学小记摘抄——《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冯友兰第二册战国(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