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微尘哲思读书
下学上达与学习《论语》的价值——宪问篇第十四•三七

下学上达与学习《论语》的价值——宪问篇第十四•三七

作者: 背后国文 | 来源:发表于2019-05-16 09:04 被阅读10次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钱穆译】先生说:“没有人能知道得我了吧!”子贡说:“为何没有人能知道得先生呢?”先生说:“我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只在下处学,渐向上处达。知我的,算只有天了!”

    【杨伯峻译】孔子叹道:“没有人知道我呀!”子贡道:“为什么没有人知道您呢?”孔子道:“不怨恨天,不责备人,学习一些平常的知识,却透澈了解很高的道理。知道我的,只是天罢!”

    【傅佩荣译】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为什么没有人了解老师呢?”孔子说:“不怨恨天,不责怪人,广泛学习世间的知识,进而领悟深奥的道理。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

    尤,怨恨,责备,怪罪。

    本章讲孔子说没有人了解他,说他不怨天尤人,下学而上达,只有天才了解他。重点学习一下下学上达是什么意思,皇侃《义疏》里这样解释:“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这就是后世所说的“尽人事,知天命”,即尽心竭诚地把人一切做人处事的事情做好,这样才能知道天命的意义所在。那么不怨天尤人和下学上达有什么联系呢?

    皇侃《义疏》这样说明:“我既学人事,人事有否有泰,故不尤人。上达天命,天命有穷有通,故我不怨天也。”是说下学学人事,知道了一切为人处事的道理,人事有安泰有灾难,所以不随便怪罪人。了解人事之后,再循序渐进向上达而知天命,天命有困厄和显达,所以也不怨恨天。孔子感叹自己,他的思想不被世人认可和接受,他不怨天,是因为他知天命有穷通。世人不了解他,他不责怪别人,是因为他知人事有厄。这实际上是在说孔子为学的态度,不怨天,不尤人。在下处学,求上处达。

    朱熹和钱穆先生对这一章备加推崇,朱熹先生说:“然深味其语意,则见其中自有人不及知而天独知之之妙……惜乎其犹有所未达也!”钱穆先生说:“本章孔子自述为学,极平实,又极高远,学者恐不易逮明。能在心中常存此一境,而沉潜反复于《论语》之全书,庶乎有一日可望见其有所卓然之处。”可能这一章蕴含更多更深之涵义,但限于学问,现在还没有办法挖掘出来,以飨同道。

    大家对“上达,达天命”好像形成了统一的说法,但网络上也有一种声音说,上达是达到圣人的治化之道,这样可与《论语·宪问24》篇联系起来看了,孔子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是说君子通达于仁义,小人通达于财利。上达是不断向上,达到仁与圣之道。这个说法好像也能成立。

    有人对现代三位先生的解释提出了很多质疑,认为他们与孔子的本意相去甚远。但我们看古往今来影响较大的几个《论语》解读,如《论语集解》,如《论语集注》,如《论语正义》等,解释也各不相同,有的意义也是相差甚远,但我们并不能就说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三位先生只是尽量保持文章原意,用白话作出比较贴近的解释,可能会有偏差。但我们不能质疑这个偏差就一定是不正确的,孔子毕竟离我们有二千多年了,没有谁能真正完全了解《论语》里每一章孔子想表达的真实思想,我们只能试着尽量接近,有可能地找到最合理、最贴近的解释。

    有不同的声音完全可以,但不可诋毁他人的成果。思想可以百花齐放,争论可以百家争鸣,这才是为学的态度。

    【再读补漏】说到这里,仍觉意犹未尽。先谈一下《论语》的价值。

    南怀瑾先生在其著作《论语别裁》中特别提到,他说:“至于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他说学习《论语》“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接着他引用宋儒陈同甫先生的话来诠释本章“下学而上达”的意义,实际上“下学上达”就是孔子学说的思想意义。

    南怀瑾先生列举宋儒陈同甫先生的精辟见解如下:

        如其告宋孝宗之说:“今之儒者,自以为正心诚意之学者皆风痹不知痛痒之人也。举一世安于君父之仇,而方低头供手以谈性命,不知何者谓之性命。”而于《论语》,则说:“《论语》一书,无非下学之事也。学者求其上达之说而不得,则取其言之若微妙者玩索之,意生见长,又从而为之辞:曰此精也,彼特其粗耳。此所以终身读之,卒堕于榛莽之中,而犹自谓其有得也。夫道之在天下,无本末,无内外。圣人之言,乌有举其一而遗其一者乎!举其一而遗其一,是圣人犹与道为二也。然则《论语》之书,若之何而读之,曰:用明于心,汲汲于下学,而求其心之所同然者,功深力到,则他日之上达,无非今日之下学也。于是而读《论语》之书,必知通体而好之矣。”显而易见,孔子学说完全可以使人做到“下学上达”,并且会让人越来越喜欢。

    今天我们身边的好多朋友反映说《论语》读不下去,我很纳闷,但又表示很理解。读不下去,无非以下几个原因:如对古文阅读的障碍,对这样语录式的文体不习惯或不认可,对文中的思想相抵触和不理解,有的还认为对自己毫无用处。从这几个原因看出,他们学习论语》的目的不明确,思想不明确,这样就造成了态度的不明朗和不积极。

    毋庸讳言,在今天这个时代,学习《论语》不免让人觉得迂腐、落后,不与时俱进。认为《论语》的思想过伟大,遥不可及;认为《论语》的境界过于崇高,高不可攀。然而这都是表面现象,《论语》看着好像是怎么跳起来,怎么踮起脚也够不着,当我们深入其中,我们就会发现《论语》里积极入世,积极追求至仁、至圣,处处彰显着自强不息的思想。再深入一点讲,我们还会发现通过对《论语》的学习和实践,不仅提高了自身的修养品德,能很适当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还会影响和帮助他人跟着提高,这难道不就是本章所说的“下学上达”吗?

    “达”什么?仁、义、礼、智、信,哪个不是“达”的方面?就是你学会了“孝”,学会了“悌”,学会了为人处事,就已经“上达”了。如果再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不是又“上达”了一步?如果再了解了人生的道理,懂得了生命的意义,“修己以安百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不就是真正“达”到了一种高度了?

    知道了“达”,我们再去“下学”,何乐而不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下学上达与学习《论语》的价值——宪问篇第十四•三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ocb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