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苏轼在惠州的故事

作者: 原鹰 | 来源:发表于2024-04-17 18:26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本文为原创兼首发,文责自负

少时读苏轼诗词,只觉文笔婉美,却不知其意有所指。成年读苏轼诗词,才了解其内心感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曾经流放到惠州,当地有一楼,名“合江楼”,古时亦称“小东门”,苏轼在此写下《合江楼赋》。又有一湖,原名“丰湖”,却因苏轼在此醉后留诗“梦想平生消未尽,满林烟月到西湖”而改为“西湖”。2017年的春天,心血来潮,和知己一起,追随苏轼的步伐,来到惠州。

合江楼位于东江和西枝江的合流处,为广东六大名楼之一。《惠州西湖志》记载:“合江楼,在府城东北,当东西二江合流处。宋苏轼尝寓此。”数百年来岁月变迁,苏轼谪居过的合江楼早已湮没在尘世间,眼前的这座合江楼是2006年重建的。

站在合江楼下,抬头仰望,只见高楼耸立,巍峨壮观。那日晴空万里,合江楼更是显得凌云笔挺,直插云霄。逐步攀上合江楼,只见每层都有楼台环绕,回廊曲直有致。合江楼里挂着各式各样与苏轼相关的诗词歌赋,完整地呈现了历史的变幻风云。再看阁楼里,飞檐翘角,雕刻精美,金砖红柱,色彩斑斓。阑干边刻着各类走兽,栩栩如生,虽是重建,却融合了高超的美术和工艺,颇有天上宫阙、琼楼玉宇的气派,仿佛穿越到了苏轼的年代。

登上高楼,俯瞰四周,一边是群山峻岭,连绵起伏,江水滔滔,倒映着蓝天白云;另一边则是新兴城区,种栽的鲜花布满岸边,正是繁花似锦,春意盎然。登高望远,顿觉合江楼气势蓬勃,仿佛大鹏展翅,托起了苍穹与梦想。

一座楼之所以出名,除了景色,更重要的是有一首好诗词使得它流芳百世。如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带来了耀眼的滕王阁;一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呈现了思愁的黄鹤楼;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记录了正气的岳阳楼。合江楼虽然在名气上不如三大楼,但也在华夏名楼上列有一席,这和苏轼的诗词密不可分。

高楼上,凉风习习,不禁念起了苏轼的《合江楼赋》,“海上葱昽气佳哉,二江合处朱楼开。蓬莱方丈应不远,肯为苏子浮江来。江风初凉睡正美,楼上啼鸦呼我起。我今身世两相违,西流白日东流水。楼中老人日清新,天上岂有痴仙人。三山咫尺不归去,一杯付与罗浮春。”

站在合江楼上,看着沧茫江水向北流。宋朝的时候,眼前的大江就是连接岭南和汴京的通道,这江春水承载着多少人的期盼。苏轼满腹经略,有将相之才,意识到大宋积贫积弱,非变法不可,但又认为变法需慎重缓步,加上年轻时恃才傲物,因此既不容于王安石,亦不见谅于司马光,更被少年时的好友章惇迫害。一生多次被贬,看是心灰意冷,自嘲命途多舛,日暮途穷,就像太阳向西流水向东一样无奈。然而内心一直念念不忘汴京,就如他在惠州写的另一首诗所言,“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自欲老辽东。”王安石曾在瓜洲叹望“明月何时照我还”,相信苏轼在合江楼时也会望着北边的方向,盼望宋哲宗让他“乘风归去”,即使汴京“高处不胜寒”。

念完苏轼的故事,就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内心好是彷徨。当日在某外资金融机构北方做行长,一晃就三年了,殚精竭虑、忍辱负重,将其体系里最差的分支机构做了起来,多么希望两位中国区的副行长能够履行之前许下的承诺,让我回其中国区总部上海,只是等到花儿也谢了。才学虽不如苏轼,内心的失意却异曲同工。一时感概,班门弄斧,效仿苏轼写了首《题合江楼》,“朱雀楼高画楣深,绿水青山一线天。小东门外又春风,翰墨未干书生气。白发渔樵对酒歌,丹心看似雨打萍。却见帆影渡江渚,即问客否汴京来?”

离开合江楼后,进入惠州西湖正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绿色的画卷。西湖的水就像一颗绿色的翡翠,清澈见底。春风乍起,微波粼粼,掀起阵阵涟漪。岸边垂柳依依,杨柳轻柔,有如女子临江梳妆。小船划过湖面,留下一丝痕迹。对岸群山环抱,绿草如茵,古老的玉塔隐现于葱珑之中,仿佛诉说着苏轼当日的曲折。

虽不如杭州西湖大气,但惠州西湖自有一缕灵气,平凡中流露出一种优雅。如果用女子来形容两个西湖,那杭州西湖是一个容貌绝伦的大家闺秀,惠州西湖则是一个清雅秀丽的小家碧玉。

“一更山土月,玉塔卧微澜。”西山边上的玉塔又称泗州塔,是湖上最古建筑物。始建于唐中宗年间,为纪念泗洲大圣僧伽而筑,苏轼谪居惠州时称之为大圣塔。整个塔身分为十层,内奉石雕佛像,塔形呈八角形锥状,雄伟庄严。

湖边建有苏轼和其红颜王朝云的塑像。传闻苏轼在杭州的时候,看到十二岁的歌姬王朝云,身姿婉约,目如秋水,虽然身在风尘,却若有若无带着股莲花般的出尘不染气质。苏轼一见倾心,在湖光佳人前挥毫泼墨,写下了名动千古的七绝《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自此以后,好些男子在追求心仪女子时,时常使用“浓妆淡抹总相宜”来形容女子之美。

虽说贫贱夫妻百事哀,但王朝云在苏轼落拓时,不离不弃,陪他走过颠沛流离、潦倒落魄的岁月。惠州三年,二人琴瑟和鸣、鹣鲽情深,为愁苦的生活带来几许浪漫温柔情调。然而红颜命薄一虚花,由于岭南瘴气弥漫,王朝云水土不服以致病故于惠州。对相依为命的苏轼而言,无疑是个晴天霹雳。悲痛欲绝下,苏轼将王朝云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旁,筑六如亭以纪念,并写下断肠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虽然写得没有悼念亡妻的《江城子》凄凉,却将苏轼的孤独呈现得一览无遗。

傍晚时分,天空忽然变得阴沉,丝丝细雨萧然降临,带着种无法言喻的凄凉。岭南的春天,下起雨来,冰冷刺骨。我与知己打起雨伞,沿着朦胧的湖边漫步。银色细丝飞舞,如同悲伤的旋律沁入心扉。就在这样的一个寒夜里,苏轼孤身徘徊于合江楼与西湖间惆怅,而王朝云的爱,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苏轼的心灵,温暖了苏轼的生命。王朝云走后,苏轼再也找不到一个相濡以沫、知心着意的爱侣,自此苏轼心如死灰、孤独终老。

已过十二点,在西湖宾馆里,对着西湖边上的微风丝雨,想着远处灯火阑珊的合江楼,以及苏轼和王朝云的动人故事。苏轼在岭南和儋州流放数年后,终于获新皇召唤回京,可他的身边已无王朝云。一时唏嘘而作,“昨日星辰载扁舟,烟雨重朦下岭南。二江合流灯火胧,疑是蓬莱海上仙。苏子曾赋罗浮春,而今孤塔守微澜。扬帆立志重头渡,却无朝云伴我行。”

第二天,由于买不到高铁票,我们坐上了绿皮火车。本以为坐陈旧拥挤的绿皮火车是辛苦与惆怅,却意想不到为本次合江楼西湖之旅画上一个美好的句号。车上的乘客大多是外地乡民,刚在老家过完春节,就乘着绿皮火车南下复工。遇到新上车的我们,乡民们热情地闲话家常,并分享随身带来的特产。躺在硬座上,看着窗外的田野和山村,感受着车轮与铁轨的碰撞声,仿佛回到了那个纯真的年代。绿皮火车虽比高铁缓慢,却更加温馨,又能更好地欣赏沿途的风景。人生的旅途就像绿皮火车,有些时候慢一慢、缓一缓,会更加美好。

在这自然纯朴的旅途里,翻起苏轼的诗词,想起现代人的视野早已超越了苏轼年代的“楼台亭榭”,却未免好高骛远、心浮气躁。苏轼当年,十九岁中进士,如同他笔下的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却想不到乌台诗案、党锢之祸,害得苏轼漂泊无定。苏轼虽怀才不遇但亦能坦然自若,自嘲为“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再加上有王朝云的“千里共婵娟”,使得苏轼潇洒面对人生,昂首笑看世俗,在风雨中磨练自己,修炼人格。正因为如此,苏轼的最终结局以及在历史的综合评价优于和他亦友亦敌的王安石、司马光以及章惇。王安石二次罢相,在得知新法尽被司马光废除后忧愤而终;司马光死后差点被章惇掘墓劈棺;章惇虽然辅助宋哲宗励精图治,将大宋带上顶峰,却落得个“奸臣”下场。岁月如梭,云淡风轻,或许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豁达,而不是计较于一时一刻、一城一池。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生活还有很多美好值得我们去追寻和体验。

窗外,风景不断变幻着,每一站都有各自的故事。合江楼、西湖、苏轼和王朝云,还有我们每一个人的经历,就像苏轼所言,“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相关文章

  • 苏轼—在惠州

    1094年10月2日到达惠州, 1097年4月离开惠州。 合计两年半 绍圣元年甲戌 (1094) 五十九岁 在定州...

  • 苏轼逸事

    元祐八年,56岁的苏轼被贬惠州,在惠州,他遇到了一个年仅16岁的少女粉丝,这名女粉丝每天晚上都要去苏轼窗前偷听,因...

  • 苏轼之天涯何处无芳草

    育儿分享微信:13313030037 每天十分钟,坚持大不同!第56天!我们讲到苏轼被贬到了惠州!在惠州那么蛮荒的...

  • 读书札记|《苏传》第十二章惠州流人

    在惠州,苏轼这个多难的老人,呆了三年。 在这里和在黄州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在黄州,他先住临皋亭,自己盖雪堂;在惠州,...

  • “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苏轼在惠州的故事

    “乌台诗案”后的苏轼,被贬到了黄州担任团练副使。在经历了人生第一次仕途被贬后,苏轼深深体会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他...

  • 苏轼: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之惠州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这句在《自题金山画像》中的话,虽然带着极大的自嘲意味,却也是一种自我肯定。苏轼...

  • 苏东坡的粉丝:百姓的爱戴

    苏轼除了在当时的朝廷里备受推崇,他在民间也是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苏轼有一个侍妾名为朝云,当他在惠州为官的时候,朝云...

  • 《苏轼词两首》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评价苏轼,说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苏轼在一首诗中这样评价自己,“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

  • 自题金山画像

    【宋】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在金山寺,苏轼看到了画家李公麟所绘的苏...

  • 继续北宋男神的三起三落——《苏东坡传》(完结篇)

    黄州、惠州与儋州的三次贬谪,贯穿了苏轼的整个中晚年,也是我们研究苏轼时要关注的主要内容。在此之前的苏轼,虽然在京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寻找苏轼在惠州的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qgo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