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孩子什么时候开始触及死亡问题?你还记得孩子问你的第一个关于死亡的问题是什么吗?你是怎么回答的?你还记得你的孩子多大的时候开始问及死亡问题的吗?孩子对死亡的认识和我们成人一样吗?……
孩子两岁半到三岁就能够感知和理解什么是死亡了。但孩子对死亡的真正理解是从明白死亡就意味着永远失去(包括情感的失去)开始的,而这与孩子是否经历失去亲人密切相关。孩子对死亡的恐惧是比较隐晦的,往往投射在对父母的陪伴的期许和不希望父母老去的美好愿望上。你要相信:孩子担心失去父母或陪伴的亲人而产生的恐惧比担心自己的死亡更甚(事实上担心失去自己是很晚的事)。你要相信唯有爱的陪伴能消除孩子对死亡(失去)的恐惧,而没有任何的陪伴能取代父母的陪伴,没有任何人能比父母给予孩子的安全感更重要。一个孩子如果过分地感受到死亡(失去)的恐惧,这或许是孩子在提醒作父母的人反思:自己是一个合格的父亲或母亲吗?
孩子最初对死亡的感知和体验就是害怕失去父母。所谓幼儿死亡教育实际上是爱的教育,是陪伴的教育,是生的教育!
(日记一则)2018年6月7日。晚上,临睡前你照例要喝奶,这是一直以来的习惯。你刚把奶嘴含在嘴里,突然就动容地,略带哭腔地说:我不想要爸爸妈妈老,像祖祖那样飞到天上去……
听到你突然这样说,我一时之间竟然不知道说什么好,只好安慰说:不会的,不会的。爸爸妈妈会一直陪着你的。
也许这就是孩子对于死亡最深的恐惧。也许孩子还不明白死亡到底是什么——谁又能说我们成人就真的明白了呢?——但是死亡意味着永远地失去,这一点孩子肯定是早有认知的。就像当时汐宝第一次真正面对亲人,那个陪伴她很长一段时间的老祖的去世(2015年农历七月十四日早晨,鬼节前夕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后平静地问的那样(她这么平静既打消了我和宝妈的顾虑,也让我们颇感意外):老祖到哪里去了?我们说:老祖离开我们到天上去了。汐宝问:为什么要去天上?还回来吗?我们回答:不回来了。我和宝妈非常谨慎地避免对孩子说“死”这个字,以免她继续追问,让话题变得过于沉重,因为我们既不能肯定孩子你是否能理解死亡,也不敢肯定过于沉重的话题会不会影响你幼小的心灵!还好汐宝你也没再继续问。
那时候汐宝两岁半。我相信那时候你对死亡意味着永远失去(包括情感上的失去)还不能理解,但是当你近5岁半再次说到这件事时,我相信死亡意味着伴随失去的恐惧在你心里已经很明了了。我同样相信:当你说不要爸爸妈妈变老,或者不允许爸爸妈妈说自己老了时,你已经在理解并列理解了死亡(生命的自然终结)与老之间的关系了,“老”基本上就意味着死亡,意味着永远地失去——对这一点的认知孩子你在3岁左右是就已经体现出来了。所以,为人父母者,当孩子对父母的老去或谈及老去有这样的不愉快体验,或者孩子对你说:“我希望妈妈永远不会老”,你欣慰开怀时,你要注意孩子已经开始认识并和你讨论死亡问题了,孩子的潜台词其实是:我明白死亡意味着永远失去,我希望你们(妈妈爸爸)一直陪伴着我。孩子对死亡的认知和恐惧实际上是很隐晦的。
所以,我终于明白对孩子而言最大最深的恐惧是什么?是永远失去父母的恐惧。这个恐惧和担忧会一直伴随孩子的一生,甚至困扰着孩子。从这点上,孩子对死亡的理解甚至比大人要深刻得多:成人对死亡的理解更多倾向于生命的终结这一客观定义,而孩子对死亡的理解则更倾向于情感上的永远失去——如那句歌词唱的那样:就像一个孩子失去了心爱的玩具。玩具不仅仅是玩具,它是情感的寄托,是心灵的港湾。这让我想起来了我自己小时候对于失去母亲的恐惧,我记得这种恐惧大概就是从我失去父亲开始的。我七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肝癌晚期。那年我刚上一年级。父亲的去世,让我第一次切身体会到什么是失去——当然,我并不是当时就反应过来的,当时我很平静,还和母亲一起坐在一根木头上,母亲黯然神伤,我还搂着母亲的背,安慰母亲说没事的。但我对失去母亲的担忧与恐惧就是从那个时候在内心悄然滋生的,在此之前我见过死亡,见过死亡的仪式,但那并没有影响到我,直到自己的父亲去世了。
我记得那时候开始,死亡的恐惧已经开始埋在我心里,后来我逐渐长大,这种恐惧甚至演变成一种想象:只要母亲外出干活,比如上山里去,去混乱的锰矿场废渣排放地捡矿(那地方我们叫它八号点),我就非常害怕,害怕发生什么意外。我不想让母亲去任何我觉得危险的地方。很长一段时间,母亲一进山砍树,我就不肯让她去,甚至放声大哭,而且无论母亲怎样安慰我,怎样问缘由,我就是不说出来——也仿佛说不出来。有一次我哭得非常凶,我感觉我被一种恐惧笼罩,一种不知是想象还是直觉的东西让我感到很害怕,我大哭不止,直到母亲都生气了,说:哭什么?哭得有盐有味的,人都被你哭衰了——农村里很相信这个,出门前,家里孩子异常哭闹往往被认为是不好的征兆。果然,那天母亲在山上砍树时,刀弄伤自己的膝盖,流了很多血。尽管只是皮外伤,但是那种害怕失去母亲的恐惧我至今记忆犹新。如今回想起来,那种莫名的恐惧不知道是不是孩子天生的预感能力在作怪。从那个时候起我学会克制自己内心的恐惧,因为我害怕恐惧成真,慢慢地我失去了这种直觉,在成人眼里我变得老成了。
所以有时候我相信孩子与生俱来的原始的直觉(老人们说孩子能看见不干净的东西)真的是存在的(也可能是原始恐惧触发的想象,但是这种原始恐惧是怎么发生的,非常值得研究),它可能是一种非理性的原始能量,就像本能的冲动,是我们成长中的理性束缚了它、克制了它,最后我们成为无神论者而彻底失去了这种直觉——无神论者,面对这种直觉会千方百计说服自己不去相信,或以偶然和巧合解释之。而孩子不仅存在这种直觉(其实就是原始的恐惧),而且相信这种直觉。孩子是值得成人像对待神灵一样地去爱的。所以我相信当孩子哭着请求你的陪伴,请你不要离开的时候,他(她)的内心里是带着复杂的、害怕失去你的情感的。如果你能明白这一点,我相信你以后不会粗暴地对待孩子的“无理取闹”了,你会带着微笑,温柔而有爱地对孩子说:不要紧,你开开心心地,我们很快(最好是明确地说出什么时候)就能再见面了^_^。这句话代表一种陪伴的承诺,一种相守的期许,比什么都更能消除孩子的不安全感——孩子最大的不安全感就是父母的离弃,包括死亡。在孩子心里,父母的离弃就如同父母的死亡。
我相信孩子最大的不安全感来自父母,来自父母的不安全感对孩子而言就如同面对死亡的恐惧那样。父母如能理解这一点,我相信他们就明白了什么是爱孩子,什么对孩子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对孩子最深最大最温暖的爱就是:陪伴。就是不离不弃!任何东西都不能取代父母的陪伴。因为陪伴是安抚孩子最原始能量(内心的恐惧)的东西,是从心的东西。
总之,每一个人的成长都不可避免地经历失去亲人的痛苦。我相信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对死亡意味着彻底失去的认识一定是从某一个亲人(或陪伴自己成长的重要人物)的去世开始的。孩子三岁,甚至更早就已经能够感知和理解这种失去了。孩子对死亡的恐惧与忧伤最初一定是源于害怕失去父母,而不是自己。回想我个人的成长经历,我什么时候开始平静地思考自己的死亡这个问题呢?是我结婚有了孩子以后。我对自己“大限”的思考的确是源于对母亲的赡养,对孩子的抚养和对妻子的爱而产生的。似乎是一种肩头的责任让自己去考虑自己生命终点的问题,而害怕失去父母的担忧(甚至恐惧)却伴随了我整个童年成长过程。所以说,对成人来说,能够了无牵挂地离开人世,能够瞑目,即所谓寿终正寝那真是莫大的幸福,是上天的恩赐!而对孩子而言,最大的幸福恐怕就是父母恩爱,好好地活着并且一直陪伴自己左右!有父母爱的陪伴和不离不弃,孩子就没有“死亡”的恐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