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高士听琴图》 明代声歌(意译)
古时弦歌,
有以弹琴应和歌唱的,
有以作歌配合弹琴的,
两者都归于相同标准。
古人歌唱时必弹琴,弹琴时必歌唱,
情感发自于内心,琴声发自于指端,
表里如一。
琴尾《周礼·太师》教授六诗,
以六德作为根本,以六律规定乐音。
以六诗协调六律,以弹琴应和歌唱。
古时流传至今的十操、九引之类,
皆因感愤之志而作,并凭语言传声,
语言之不足以表达,所以咏唱于歌,
咏歌之不足以表达,于是抚琴而奏,
这就是所谓的作歌以配合弹琴。
凤足《舜典》载: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这就是典乐官教授予人的顺序。
声音依托歌咏,则节奏曲折变化不会失调;
音律和谐乐声,则声音清浊高低必定正确,
只有精通乐理的人才擅长弦歌。
《听琴图》明代 仇英孔子删改编辑的《诗》,皆作弦歌,
取合于《韶》《夏》的诗歌三百篇,
都可以制作成琴曲。
至汉代,诗三百中遗音尚存的,
只剩下《鹿鸣》《驺虞》《鹊巢》《伐檀》《白驹》而已,
其余的则都亡佚了。
只有文中子曾悲悯世事之乱,
含泪鼓琴演奏《荡之什》,
世间已不再流传,而他却能弹奏,
可称得上是通晓音乐之人。
近世的琴家,所谓颇能弹奏者,
皆以没有歌辞而琴曲繁复为美,
这些细杂琐碎的曲调,
即使有歌辞,也多近于粗鄙俚俗,
充其量只适合助兴娱乐罢了。
核查诸多事实,而作《声歌》一文。
原麈摄于2018上海国际乐器博览会 钧天坊古琴声歌(原文)
古之弦歌,有鼓弦以合歌者,有作歌以配弦者,其归一揆也。盖古人歌则必弦之,弦则必歌之,情发于中,声发于指,表里均也。《周礼·太师》教六诗,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夫以六诗协六律,此鼓弦以合歌也。古之所传十操、九引之类,皆出于感愤之志,形之于言,言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于是援琴而鼓,此作歌以配弦也。《舜典》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此典乐教人之叙也。以声依永,则节奏曲折之不失也;以律和声,则清浊高下之必正也,惟达乐者为能弦歌耳。孔子之删《诗》也,皆弦歌之,取其合于《韶》《夏》,凡三百篇,皆可以为琴曲也。至汉世,遗音尚存者,惟《鹿鸣》《驺虞》《鹊巢》《伐檀》《白驹》而已,其余则亡。独文中子尝闵时之乱,泫然鼓《荡之什》,世所不传,而能鼓之,可谓知乐也已。近世琴家所谓操弄者,皆无歌辞而繁声以为美,其细调琐曲,虽有辞,多近鄙俚,适足以助欢欣耳。稽诸事,作《声歌》。
注释:
揆:准则,道理。
六诗:犹六义。出自《周礼·春官·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六德:《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
形之于言:《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典乐:古代官职名。舜设置此官,掌管音乐事务。
《韶》《夏》:舜之《韶》、禹之《大夏》,泛指古乐。
文中子:即王通,字仲淹,号文中子。曾任蜀郡司户书佐,后弃官。
《荡之什》:即《诗经·大雅·荡之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