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儒学经典散文旅行·在路上
孔门四圣:克己修身真君子 ——宗圣曾参

孔门四圣:克己修身真君子 ——宗圣曾参

作者: 散翁 | 来源:发表于2019-05-04 10:37 被阅读335次

    克己修身真君子

    ——宗圣曾参

    一直想把书斋命名为“三省堂,”一直不敢。不是因为别的,怕做不到。“一省”都难,何况“三省”。怕知情者会说:就你这,还三省?拉倒吧,别没数了,先把满脑袋瓜子的声色狗马清理干净再说吧。

    吾生也晚,没赶上春秋那段好时光。无法亲沐圣泽,只好从只言片语中领略圣贤的风采。

    感觉曾参很严肃,很刻板,眼里揉不得沙子,为人做事一丝不苟。一句话,活得很累。和这样的人很难亲近。了无情趣,且认死理儿,爱较劲儿,不好沟通。

    想想都替他累的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干啥呢这是?何苦这么折腾自己。如果他在对面,我真想用野老劝陶渊明的话劝劝他:一世皆尚同,劝君沽其泥。

    孔门四圣里面,其实和曾参认识最早。因为我们是老乡。这样说,并不是攀高附贵,因为实实在在相距不过十里。读高中时,学校里组织批“批林批孔”,会场就特意安排在曾庙里面。从学校到曾庙,有五六里路。老师带着大家排队步行过去。去的时候很兴奋,回来的时候就不行了。早晨喝的地瓜面糊糊、吃的地瓜面窝窝头和咸菜经不住折腾。上面冒虚汗,下面腿发软,中间肚子还咕咕叫。感觉每走一步都用尽了气力。具体场面记不清了。只记得曾庙很荒芜,空空荡荡的,里面也没有什么东西,就是几间破椽烂瓦的老房子。不像现在,又是泥塑又是画像的,显得那么气派堂皇。

    但不管怎么说,那时候就算认识了。知道了我们老家还有这么一个“封资修”的重量级人物,而且还是“孔老二”的得意弟子。那时候对他是很鄙视的:整天鼓吹“忠孝”,跟在“孔老二”后面摇旗呐喊,活该被批倒批臭。给他做老乡都感觉丢人。

    认识到他是一位真君子,是几十年以后的事了。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批孔又变成了尊孔。老师挨批,他跟着挨斗;老师被尊,他跟着被敬。当年的罪大恶极,也变成了功勋卓著。曾经感觉丢人的这位老乡,也成了挂在嘴边的一种炫耀。每当别人问我是哪里人的时候,都会在介绍完之后,再加上一句:曾子故里。好像有这么个乡邻是多么荣耀似的。

    县里的几位师兄也做起了研究曾子的工作。有两位还成了曾子研究会的专家和领导。大学的老班长杨存义毕业后回了家乡,当过副县长,当过政协副主席,成了曾子研究会的会长。他不负使命,退休后闭关八年,撰写出版了一本有三根手指厚的《曾子大传》。资料齐全,内容详实,且文采斐然。另一位师兄沈效敏,更是孜孜不倦,苦心孤诣,多年前就出版了好几本大部头的曾子研究专著。现在都七十多岁了,还顶着一头白发,亲赴学校、乡村等宣讲曾子,宣讲孝道。

    看到这么多德高望重的乡贤,都如此不辞辛劳,我再不做点贡献,就说不过去了。于是也与这位刻板的老乡打起了交道。

    随着交道的深入,越来越感觉到原先的认识是多么浅薄无知,多么可笑。也越来越感觉到曾子的不同寻常;越来越感觉到他的可尊、可崇、可敬;越来越感觉到他担的起真君子的美名。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曾参是真正为自己所学的人。一切的求知,都是为了正心诚意,都是为了修身;都是为了让自己强大起来。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仁人志士,成为文化的担当者和承传者。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孔子去世之后,曾参自觉承担起了传承老师学问的重任,不但写下了《孝敬》,而且带着同门整理编撰了《论语》。为了不使老师的思想断线儿,他还亲自教授老师的孙子。从而形成了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这一儒家道统。

    明白了这些,对他的刻板,对他的严谨,对他做人做事的一丝不苟,就多了一份理解。

    肩负着神圣的使命,曾参自然无法轻松和潇洒。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孔子生前,是否将孙子的培养托付给他,我们不得而知。但他却做到了对肩上使命的至死不渝。

    为此,他可以受苦,可以受累,可以粪土功名利禄。

    《庄子.让王》:“曾子居卫,缊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履而踵决,曳纵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

    《说苑·立节》: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脩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不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善,足以全其节。.”

    气节高于一切,贫而不改其志。这是曾参做人的准则。虽然显得不近人情,但却成全了自己的节操。

    梳理一下,孟子的大丈夫气概,其实就有着曾子的遗风。只不过孟子比曾子多了一份灵活和变通。

    “参也鲁,”从孔子的这一评价,也能看出曾子的憨直和较真儿。

    曾参做事,确实憨直。曾子给瓜地锄草,不小心锄断了瓜苗。父亲曾皙非常生气,举起棍子就打过来。曾子摔倒在地,不省人事,过了很久才苏醒。他不仅没有怨恨父亲,反而高兴地站起来,问父亲有没有因为用力而受伤?”回到房里,曾子还边弹琴边唱歌,让父亲知道他并无大碍。

    曾参也确实爱较真儿。而且到死都不改。曾子病重。乐正子春坐在床下,曾元、曾申坐在脚旁,童仆坐在墙角,手拿烛火。童仆说:"席子花纹华丽光洁,是大夫用的席子吧?"乐正子春说:"住口!"曾子听到了,突然惊醒过来说:"啊!"童仆又说到:"席子花纹华丽光洁,是大夫用的席子吧?"曾子说:"是的,这是季孙送给我的,我没有力气换掉它。元啊,扶我起来,把席子换掉。"曾元说:"您的病已经很危急了,不能移动,等天亮再换吧。"曾子说:"你爱我不如那童仆。君子爱人是用德行,小人爱人是姑息迁就。我现在还要求什么呢?我只盼望死得合于正礼罢了。"于是大家扶起曾子,换了席子。再把他扶回到床上,还没有放安稳,曾子就去世了。

    在鲁地方言中,“鲁”还有愚和笨的意思。由此观之,曾参并不机敏。这可能是孔子对他上学时的评价。曾参十多岁就跟着孔子学习。那时候应该是圆头圆脑,憨憨呼呼,忠厚耿直,很招人喜欢的。所以老师才选定他传授《孝经》。知子莫如父,知徒莫如师。孔子是认定他可以传承其衣钵的。

    聪明有时并不表现在脸上。老子讲“大智若愚”。佛祖拈花,迦叶微笑,得传无上心法。无数事实证明,得到真传的往往是那些表面愚鲁,而内心聪慧的人。慧能居身蛮荒,大字不识一个,却能闻声识法,创下禅宗顿悟一脉,靠的也不是机巧,而是慧心和诚敬。

    曾参的“鲁”正是来自于内心的诚敬。对老师的学问,他由衷钦佩;对孔子的思想,他顶礼膜拜。《孝经》: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听到老师问话,他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听从教诲。

    正是由于这种诚敬之心,才让他真正领会了孔子思想的真谛,坚定了发扬光大的信心。

    诚能感动天地,敬则万事可办。

    三千弟子,唯曾参能够传儒学一脉正统,成千秋不朽大业,并被后世尊称为宗圣。这不能不令我们在崇敬之余,多一份思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孔门四圣:克己修身真君子 ——宗圣曾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wqx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