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吃自己包的饺子,又想图省事儿,便买了台绞馅机。只是,扔进去的蔬菜块,一半打成菜泥,一半还支楞八翘,反复试了几次,觉得很沮丧。
于是抱怨:“ 干脆退货吧!”
爸爸从另一个屋子闻声赶来:“ 哦,加些水,这机器用的时候必须加些水。” 他娴熟地倒了点水进去。果然,两三秒钟,就打成了我期望的菜馅。
“ 嘿,多亏我爸,要不,我就又得退货了。说明书没写的,我爸都懂 !” 我一边攥菜水,一边高兴地对老爸说。
老爸乐了,笑眯了眼,长长的眉毛抖动着: “ 可不是,这东西不能光看说明书,还得看人家亲自操作。”
“ 嗯,还真是。” 我回应。
“ 咱家买那台也不错呢!” 老爸说。我知道,老爸说的是他在老家早市买的那台,当时看到人家在演示机器,便花了六十元钱买了回来。我暑假回家,还用它榨过蔬果汁。
“ 是的,是的,刚才我不会打,还觉得爸买那台更好用呢!”
老爸听了很满足,站在边上看了一会儿,才去看电视。不一会儿,又走出来要帮我擀饺皮。
整个晚上,爸爸都很开心。主动与小外孙聊天,虽然小家伙对姥爷的回应没那么热情,爸爸也不那么在意,依然在逗他。
我心想,一个人心情畅快的时候,真是不一样哦。
而这畅快,常常就是因为得到了一个真诚的肯定,一个由衷的赞赏,一份由心而发的尊重——我们每个人都如此,因为我们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小孩子呀!
常常地,我们把内心 “ 小孩子 ” 当成是幼稚的部分,需要疗愈的部分。
其实,不仅仅如此,它也是那个透明的部分,本真的部分,敢于表达需求的部分,没有被生活模式化了的部分……它不会像我们的容颜和身体会随着岁月流逝渐渐衰老,它是永远的新鲜。
就像65岁的父亲,当被承认价值,得到肯定与尊重时的乐,与三岁半的儿子得到肯定时的开心是一样样的,因为无论多大,我们内心“ 小孩子” 都是渴望鼓励和赞扬的呀!
只是,我们更会注意到孩子被鼓励时的开心,却更容易忽略了父母对被价值被承认的需求。
这种忽视到底是为什呢?
一个天真的婴儿更惹人怜爱,所以我们更愿意去关注他的成长?有这个原因,有心理学家认为,婴儿可爱的模样是他们求得生存的一种方式,因为可爱可以赢得更多的照顾。
但是,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们在孩子身上容易获得为人父母的价值感;却又常常需要通过对父母的否定,来彰显自己的价值感——是的,很多人,至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需要通过否定父母来证明自己的强大的,以带来我可以玩转生活、拥有世界的感觉——这不仅仅是青春叛逆期,而是内心深处对膨胀感的一种需求。
三岁的儿子经常说:“我把幼儿园弄地震了呢?” “ 我把整座城市扫进大海里呢?” 事实上,这些事情,他当然是做不到,也不敢做的。但这么想的那一刻,他会获得满足。这也就是被有些心理学家称之为全能感的儿童心理特征。
但是,这种感觉并没有因为年龄的增长而消失,只是,我们开始学会隐藏自己的想法,在多次受挫之后,我们知道,有时候必须认输,有时候也必须承认做不到。
但那压抑在心底的全能感,依然会蠢蠢欲动。于是,我们的父母和祖辈,便很容易成为我们去补偿全能感的目标。
“ 老人,不懂这个!” ——言外之意中有“我自己懂得”的味道;
“ 老人,很容易轻易受骗!” ——言外之意中有“自己聪明不会被骗”的味道;
“ 老人,不需要这个。” ——言外之意中有“自己要占据更优势的资源”的味道。
——我们总是需要将一些人比下去,来凸显自己的高大,而踩在父母的肩膀,即便自己是个胆小鬼,也觉得稳当安全。
只是,我们常常看不到,父母那宽厚的爱,如深沉的土地与包容的海水,在儿女面前,心甘情愿下沉再下沉,以他们的全身之力,托举着儿女的骄傲自大、成就满足;他们愿意放低姿态,微小至尘埃,以衬托儿女的优秀与能干。
太年轻时,读不懂,自以为真的比父母高。
年龄渐长,才明白,他们俯首,不仅仅是退化,不仅仅是衰败,更是让步,是托举,是成全。
我30出头时,母亲患了重病,来京求医。我忙里忙外,觉得自己是顶梁柱。
有一天,我去住院处拿到了初步诊断母亲病情的单子,“子宫内膜癌”字样让我眼前发黑,虽然早有思想准备,但依然被当头一棒。我拿着单子去找妈妈的主治医生。
爸爸跟随在我身后说:“拿来我看一下!”
我没有停下,径直地朝医生诊室奔去。那一刻我内心的声音是——我不愿让我爸受刺激,那背后的背后的声音是——我能承受了的,你承受不了。
那一刻,我忘了,他曾是为我撑起整片天空的男人,他也是我们当地有名的医生……这一切,都赶不上那份“我强你弱”的自大感。
我从医生诊室出来,父亲也只是温和地说:“你那快就给医生了,应该给爸看看。”其余的便没再多说什么。
我没说话。当时我觉得那是对父亲温暖的保护和心疼,但多年后回眸,也知道,这其中,也有我无知的忽略与专横的剥夺。
母亲治病的过程,磨折而艰辛。
一天早晨,爸爸坐在沙发上,对着母亲的化验单看了一会儿,对我说:“
时间久了,我们就把你妈妈的病当成感冒吧!”
父亲的声音低沉温和,带着些许沙哑,我转过身,泪水模糊了双眼,心中却似有温暖的潮水漫过——还有我爸在呢,我可以被支持,我可以有依靠。
接下来的妈妈的治疗、复诊,撕扯着我的工作时间,后来怀孕、生子、带孩子,我更加忙碌。父亲便默默地接过一个又一个任务,每一次,都亲自陪妈妈来京,做检查、看医生。如今七年过去,父亲依然会每年按时陪母亲来京复诊。
昨天,又是母亲复诊的日子,我结束工作后,打电话给爸爸询问情况。得知他俩正利用等检查单的间隙,去逛王府井,听父亲轻松的说话语调,听母亲在边上与向商家问价的声音,我心立马放松。父亲毫无怨言的默默担当,母亲对疾病放松释然的态度,都深深感染着我。
现在,我玩味不善言辞的父亲当年说的那句——“时间久了就把你妈的病当成普通感冒吧!”深深觉得,那是智慧之言,是爱与力量历经岁月沉积磨砺出的人生哲学。它深深地支持到了脆弱的我,也化作了母亲康复的力量。
这么想的时候,我就更加觉得,
人老了,不是什么都不懂,而是年少轻狂的我们觉得他们不懂,其实投射的只是自己的青涩;
人老了,不是跟不上潮流,而是迷失于生活中的我们,其实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潮流;
人老了,不是没有智慧,只是匆匆赶路的我们追求的太多细品的又太少,无暇看到父母所具有的智慧……
直到有一天,我们愿意承认,自己无论看上去多成熟,内心深处都有个留在岁月深处的小孩子,他/她幼稚、天真、无知、叛逆、直接、通透、渴望被看到、渴望被肯定、渴望被需要……
我们才能将心比心地慢慢明白,父母与我们都一样啊,穿越岁月的长廊,他们内在的那个小孩子,也在岁月深处或欢笑,或顽皮,或哭泣……
也会明白,父母的生命与过往,也一如我们的生命与过往,有苦有甜,有冷有暖,有切肤的痛有隐隐的伤,但也有勇气与坚强。
我们自然也会明白,对父母的爱,还必须多一种成份,因为,他们与我们,我们与孩子其实都一样,在我们生命最底层都有一种热望:渴望得到尊重与欣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