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心痛的生命毁灭
2017年8月31日,榆林产妇马某在医院坠楼身亡的新闻刷爆了屏。一个即将成为妈妈的女人,放弃了人生最幸福的时刻,最终纵身一跳,撒手人寰。
让马某跳楼的是她的绝望——生产的剧痛,内心的绝望,共同酿造了悲剧的发生。
当一个人在意识层面,认为自己丧失了一切的主动选择权时,死亡便成了唯一可选择的主动选择。
马某的生产之痛,让她失去了对生命的主动控制权,选择了死亡;而让人选择死亡的,更多的是心理的绝望……
△
2014年9月22日零时58分,临澧县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接临澧一中学生科科长报警称,该校两名学生坠楼,一名学生当场死亡,另一名送往县中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经警方走访调查,死者龙某15岁,另一死亡学生游某16岁。
调查证明两名学生因感到学习压力过大,自身学习成绩与家长、自己的期望值落差较大,产生了厌世情绪,相约自杀。
学业压力既然大到了要相约自杀,那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按理说,家里人总是要有所察觉的吧!
但家里人一直没有发现两个孩子的异常。
△
最冰冷的角落:我的痛没人能懂……
龙某的爷爷表示:“ 龙某性格很内向,在家也不爱说话,脾气很好,对长辈也很孝顺,尤其是对奶奶。初中升高中时,龙某考上了临澧一中,全家都很高兴。”
村民则评价游某:“ 在周围邻居眼里是个好孩子。”
好孩子遭遇这样的悲剧,总让人更加地扼腕惋惜。
好孩子心里早就苦不堪言,但是,没有人能懂。
等到他们选择了死亡,周围人惊叹:“怎么也想不通呢?怎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
痛苦,并不会直接导致毁灭,导致毁灭的是绝望感。真正的绝望感,常常是失望的叠加累计。
无论是游某还是龙某,在感到压力不堪重负时,一定发出过求救信号。
只是,当周围的人,都沉浸在对他 “你考上好中学是多好的事情 ” 、 “这没有什么,多大点的事儿”、 “ 我们为了你,多辛苦,你这不算什么”等主观认识时,我们看不到孩子,听不到孩子,更感受不到孩子的感受。
一个人,当他发出的感受信息,不被接收和反馈,他即便在人群中,也是孤单的,且这种孤单更加地凛冽彻骨。
得不到情感援助的心,最终会表现为被一根稻草压倒。
看到过一个冷笑话:一个病人被医生宣告死亡,忽然病人醒来了,动了一下。
在边上悲恸不已的家属却赶忙说:“ 别动,医生说你死了,你不可以乱动!”
笑话当然只是笑话,但也却确实说出了我们经常存在的一个认识误区——你的感受不重要!
△
谁在以爱的名义剥夺我们的感受
而这种对感受的否定,最容易发生在亲子间。
很多父母习惯了将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物,他们觉得很爱孩子,为孩子付出了很多——付出物质,付出精力,却觉得孩子让自己失望。
殊不知,这样的父母,其实从未真正去听到孩子的心声。
其实,每个父母在生活中,都可能出现过这种“听不到”孩子的情况,举个简单的例子:
有一次,我带着儿子去买玩具。儿子看上了一辆塑料制成工程车,我却觉得做工比较粗糙,与价钱不符;
而我此时看上了一辆金属制成的消防车,做工要精致得多,价钱与儿子看上的塑料玩具差不多。
于是,我不断地诱导儿子消防车的好,都被儿子断然拒绝了。
我忽然意识到,在那一瞬间,我没有去感受他的需要,我内心的主观判断,已经盖过了孩子的需要和感受。
好在,我意识到了,放下了自己的判断,告诉自己:我是在给他买玩具,当然要尊重他的感受。
这只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如果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那么孩子的真实的想法,就会被一次次地忽略。
当孩子表达需求一次次受挫,就会在“被听到”这件事情上习得无助——他再也不愿意争取了,因为他不相信别人会听到他的愿望。
如果这个被忽视的过程中,伴随着被惩罚的痛苦感,无疑会更加重这种无助感。
很多孩子看上去懂事,其实只是不敢再表达心声的结果。
他们要么觉得表达了也没用,要么觉得表达了会导致别人的痛苦,进而让自己更痛苦。总之,他们将表达需求、感受、愿望,渐渐视作洪水猛兽。
《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作者M.斯科特.派克说:“有的父母为了不停地掩饰在家庭教育上的失败,就会不停地告诉孩子,说自己是多么爱他们,多么重视他们。但真相是无法逃过孩子眼睛的。
孩子不会被谎言和欺骗长期蒙蔽,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爱,但父母一再出尔反尔,只会让他们渐渐失去信心……”
自杀的两个中学生对父母的支持失去了信心,跳楼的产妇,亦是对周围人的支持失去了信心……死亡,便成了惟一的选择。
△
最好的支持,是我与你在一起
很多时候,我们是没有办法去替代一个人经历痛苦的。
但是,只要能创造一种“我和你在一起”的联结感,就可以将痛苦将至最低。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斯科特.派克说:“ 富有爱心的父母,善于审视孩子的需要,做出理性、客观的判断。他们也可能在面临痛苦抉择时,与孩子一道经受痛苦和折磨。
孩子会逐渐意识到,父母甘心陪着忍受苦楚的一片苦心。
他们未必立刻流露感激之情,却可以领悟到痛苦的内涵和真谛。
他们会提醒自己,既然爸爸妈妈愿意陪着自己忍受痛苦,痛苦就不见得那么可怕,而且未必是坏事……”
这种陪伴,就是在一起了。是我理解你的感受,而且愿意和你一起穿越困难。
而不是高高在上地说:“这有什么呀,我都是为了你!”
亦不是看着孩子满脸的痛苦,对她说:“别人都可以,你为什么不行?”
也许,当产妇马某痛苦地跪地或者在待产室里痛苦不堪时,能够有一个人陪着她哭,或者告诉她,她知道她的痛苦,她和她在一起呢!她愿意尽一切努力去保护她……也许,结果会不一样。
也许,当两个孩子,对于学业不堪重负时,家人能给予他们由衷的理解,他们不会以生命为代价去逃避压力……
一千个如果一万个如果,都换不会鲜活的生命。
但愿,更多人生命中,能拥有一份 “我与你在一起” 的温暖支持,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化为对心灵最强有力的支撑!
网友评论
当绝望到最底层时,死亡才是最好的解脱!
但是现在的我,觉得对的起自己最好的事是,绝地重生,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快感及领悟。
我始终坚信,只要活着,没有什么事是坚持不过去。坏到最底层就是好的开始,所以我活了下来,并且一切经历之后,一切渡劫过后,反而平安快乐,简单,看开。更能理解,感受他人的感受。
一切都是空相,不要太执着。
把一切当做一次的游戏,输了也没关系,再玩别的模式。
想当年,我在和我老公结婚前,交过一个男朋友,但后来因为某些原因我们分开了。我当时特别痛苦,都快活不下去了。我妈妈很心疼我,但是她天天在我面前说:“这有什么呀?”“天下男人那么多!”妈妈不知道,她这么说,我就更痛苦,我以为我有问题呢!
我现在做了妈妈,我决定要学习在孩子困难时,与他在一起
是不是写错了,应该1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