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十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原文:
反己者,触事皆成药石;尤人者,动念即是戈矛。一以辟众善之路,一以浚诸恶之源,相去霄壤矣。
译文:
经常作自我反省的人,日常接触的事物,都成了修身戒恶的良药;经常怨天尤人的人,只要思想观念一动就是走向奸邪罪恶的源泉,两者之间真是天壤之别。
个人见解:
读到这句话,我想到了两点。第一:每个人看待这个世界的态度不一样;第二:人要善于内省而不是怨天尤人。
-1-
每个人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不同,有的人总是看到这个世界美好的一面,而有的人总是看到丑陋的一面。尽管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但是人与人之间却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里。因为每一个人都为自己构建了一个主观的世界,不管你承认与否,事实就是这样。正是因为如此,也造就了这个社会的分歧和多样性。然而,这是好是坏呢?
托尔斯泰说:“一个人越聪明、越善良,他看到别人身上的美德越多;而人越愚蠢、越恶毒,他看到别人身上的缺点也越多。”看到这句话,我相信有许多人不同意,又有许多人赞同。我个人是赞同的。在此,我又想到了苏轼和佛印的故事。
-2-
相传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与佛印禅师是方外之交,两人经常在一起畅谈佛学。
一天,佛印问苏东坡:“学士看我像什么?”
东坡戏谑说:“禅师像狗屎”
佛印听了毫无愠意,淡然一笑。
东坡随即又问:“禅师看我像什么呢?”
“佛!”佛印毫不思索地回答。
东坡回到家里,开心地大笑。
苏小妹问道:“大哥为何如此得意?”
东坡便将刚才发生的事情说了一番。没想到小妹不觉一笑说:“大哥输了!禅师心中有佛,故所见皆佛;大哥心中有狗屎,故所见皆狗屎也。禅师心净,大哥心秽也!”
东坡听后,惭愧万分。
所以,我相信一个人内心是什么样的,他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世界,说什么样的话。也许这句话不全对,但至少也有一定的道理。毕竟,我们都活在一个主观的世界里。
-3-
很喜欢一句话——一个人的成熟不是因为经历,而是对经历的反思。
正如上面所言,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但是人们看到的大不一样。经历了一件事,有些人总是咒骂这个世界的各种不好,而有的人却很感恩这个世界。
其实,有些时候,真的不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对这个世界为什么充满了深深的恶意?当然,我也不能说他们错了。毕竟,我没有他们的经历,所以也不敢妄加评论。只是觉得,如果一个人总是去抱怨这个世界,那么生活是多么痛苦的事情。生活已经不容易了,如果再去抱怨,岂不是更糟?
-4-
在此,我又想到一个故事。
战国时鲁国国君孟孙带随从进山打猎,臣子秦西巴跟随左右。打猎途中, 孟孙活捉了一只可爱的小鹿,他让秦西巴先把小鹿送回宫中。 秦西巴在回宫的路上,发现一只大鹿紧跟在后,不停地哀号。秦西巴知道这是一对母子,他心中实在不忍,于是便把小鹿放了。孟孙知道后生气地将秦西巴赶出宫门。过了一年,孟孙的儿子到了念书的年龄,孟孙要为儿子找一位好老师。他想起了被赶出宫去的秦西巴,心中豁然开朗,立即命人去寻找秦西巴,并把他请回宫来,拜他为太子老师。左右臣下对孟孙的做法很不理解, 问道:“秦西巴当年自作主张,放走了大王钟爱的鹿,他是有罪的,您现在反而请他来做太子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呢?”孟孙笑了笑说:“秦西巴不但学问好,更有一颗仁慈的心。他对一只小鹿都生怜悯之心,宁可自己获罪也不愿伤害动物的母子之情。现在请他做太子的老师,我可以放心了。”
无论是君王,还是平民,都要有自我反思的能力。如果一个君王没有自我反思的能力,那么整个国家可能就会因此而覆灭。如果一个普通人没有反思的能力,那么他的生活可能就是怨天尤人,而没有快乐。
所以,反思对一个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无论一个人曾经经历了什么,重要的是他如何去看待这段经历,是感恩还是仇恨?
-5-
结语:
以上都只是我的主观看法,我不能去评判别人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我也不想故意去忽视这个世界的丑陋,只是在看到这个世界不好的一面时,我依然要看到这个世界美好的一面。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