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特区经济趋势基金会主席杰里米·里夫金认为,协同共享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在21世纪的下半叶甚至会取代资本主义,成为人类社会主导的经济形态。在应用经济学中有此术语“共享经济”,是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其本质是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与服务者资源。在这个“新共享时代”,唯独教育显得非常冷静。
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他是经济学家,亦是国内首先提出“双师课堂”理念的教育先行者,尝试用远程的方式解决乡村学校师资不足,优秀资源匮乏等问题,从而探索城市优质教学资源补充乡村的可操作性。“在互联网时代,教育能做很多原来做不了的事情。”由经济至教育,2013年由汤敏老师提出的“双师教学”理论前瞻性地展望了“共享教育”的未来,尤其是基于“共享教育”促进乡村教育的变革。
甘肃省教育厅:“陇原教育行”走进定西市乡村学校甘肃省教育厅组织“陇原教育行”采访团为何定位“共享阳光课堂联盟”,深入定西市安定区宁远中心小学、李家堡学区中心校和李家堡学区铧尖堡学校等乡村学校,探访农村教育的共享模式?
《新华社》发文《甘肃:网络直播课堂让异地走教变在线支教》,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1)亦实地拍摄采访,联合报道“共享阳光课堂联盟”,这一乡村共享教育实践案例为何被媒体广泛关注?
从“教师走进来”的走教、支教,到“学生走出去”的共享课堂,互联网支教如何为黄土高坡上的乡村学校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
共享课堂:有效并持续地落地教育综合改革与精准扶贫政策指示
2017年10月23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公开发布《甘肃省教育综合改革重点推进事项实施方案》,方案指出“完善教育精准扶贫机制”,改革举措包括“健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其中提到重要一点即为“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小规模学校(教学点)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方案”提出的“重点改革事项其四: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需“建立有利于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优质资源的机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弥补优秀教师和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短板,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当时间回溯到2015年12月19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二届(2016)年会"在北京举行,原甘肃省教育厅厅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王嘉毅先生进行了主题发言,时至今日我依旧对这样统计表记忆犹新,甚至于当时的我而言“触目惊心”都不为过,而当时王嘉毅厅长的分享中,有这样一连提问始终振聋发聩:“甘肃是一个贫困省,但宽带网络校校通比例是84.11%,优质资源班班通的比例63.88%,估计到明年超过80%,我们互联网的普及水平不算差,但为什么还缺资源?我们质量还不高?公平还不能完全解决?核心就是我们现在在共享机制上还没有找到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阳光课堂”启动宣誓如何去做,或者说,如何开始寻找“共享机制”,“阳光课堂”是从一场宣誓开始的。
年初的2月25日,黄土高坡上依旧覆盖积雪,然而李家堡学区内却诞生了教育创新的萌芽。孙国玺、张振乾、孙莉、麻君琳、何丽娟等李家堡学区内的乡村教师党员率先宣誓,志愿加入“阳光课堂”——
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学区
“阳光课堂”中心直播课教师誓词
(宣誓手势要求:立正姿势,面向班徽,举起右手,握拳过肩,拳心与耳相对持平。均应脱帽。)
我宣誓:我志愿加入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学区“阳光课堂”中心,成为一名网络直播课教师,热爱农村教育,关心学生成长,认真上好直播课,积极推进信息教育,协助实现教育均衡,为全学区教育事业“阳光”发展而努力奋斗!
宣誓人:XXX
2017年2月25日
一项机制的建立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面对一项艰巨的挑战,沿袭前人的经验往往是最稳健的措施,但当无路径可寻、无经验可仿时,有一些人即选择“那就算了吧”,这亦是阻碍教育创新的根源;李家堡学区选择的是改变与坚持改变,他们相信这条路是对的,是有益于孩子和乡村教育的,所以就有了《“阳光课堂”中心直播课教师誓词》,在国旗下的宣誓,他们愿意无补贴地付出成倍的工作量,甚至前进的道路上没有可参考的路径,但必须迈开这第一步,只为了“让娃娃们要有更好的教育”。
目前,仅甘肃省只有一个学生的学校219所,只有一个教师的学校有1190所。百人以下的小学包括教学点达8300所,比去年增加了将近400所百人以下,增长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小规模学校是农村教育的重要支撑,办好小规模学校是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举措。而位于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东南部、距离市区18公里的李家堡学区是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其中典型,包括七个教学点。
启动至今,“阳光课堂”已经开设了超过340节网络直播公益课程,除李家堡学区以外,并覆盖周边宁远学区、杏园学区、团结学区等数十所乡村学校及教学点,甘肃省教育厅评价道“通过这一举措,有效解决了乡村学校音乐、美术和心理健康等课程开齐开足的问题。”(甘肃省教育厅:《“陇原教育行”走进定西市乡村学校》)
同样援引甘肃省教育厅的对“阳光课堂”“共享机制的解读:直播中由“线上”老师和“线下”老师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线上”老师是联盟校内骨干教师队伍中选拔出来的专业性强的教师,其工作任务是“线上主讲”和“巡回指导”,即通过网络给联盟内所有村小的学生线上直播教学,并且定期在本学区内以走教的形式到各个村小现场巡回指导,了解学习状况。“线下”老师就是“助学”老师,是从村小普通教师中选拔出来的优秀教师,其主要任务是“课堂辅导”和“线下服务”,即配合“线上”老师组织教学,答疑解惑,检查和评价学习效果。
以“双师课堂”为模型的“共享教育”正在对乡村教育优质均衡产生着深远影响。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无论身处何地,我们的下一代已经是不可否认的“互联网原住民”,同时越来越同步的理念和越来越普及的硬件设备为互联网教育,尤其是乡村互联网教育,降低门槛,打通了必要条件。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自古至今的诉求,互联网教育促使这成为可能。
《华声在线》以《“共享课堂”是振兴乡村教育的有益补充》为题,对“共享阳光课堂联盟”表达了展望:“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间分配不均衡,是一个不可回避、挥之不去的话题。有没有一种方式,能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间的流动,除了特岗教师、支教老师等之外,通过互联网搭桥牵线,为农村学子多打开一扇了解外界、接受新知的窗户,不失为一条路径、一个办法。李家堡中心学校探索实施“共享阳光”课堂试点,便是这样的创新和实践,“共享课堂”引导得当,完全可以成为振兴乡村教育的有益补充。”
从教师到教练:激活乡村教师能力,释放乡村教育潜力
乡村教育扶贫的模式正在转型——由物及人,从着眼于捐赠款项、物资转型至激活人自主发展的内驱力。当若干年来信息化建设取得成效、基础硬件设施覆盖乡村后,持续性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让偏远地区学校开足开齐课程,实现网络课程全国各地的共建共享,改善偏远地区教师资源匮乏、教育资源短缺的状态,这是关键。换而言之这是一次基于互联网的普惠性为乡村打通信息渠道的过程,以获得与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双向通道,不仅是“获得”,而且有“反馈”,并且为何是“资源共享”,因为乡村教育同样具有其别致性,它亦有极大的输出价值,所以这并非单向传输的管道,而是双向共享的隧道。并且在此过程中,乡村教师如何不仅止于授课者的角色,从教师到教练,他们更是成为乡村教育的枢纽,链接教育扶贫的供需双方,成为资源的链接者。
李家堡学区张湾小学 刘洮林李家堡学区张湾小学的刘洮林老师是“共享阳光课堂”的助教一员,《助教——架起直播老师与学生的桥梁》,这篇简书记录了刘洮林老师作为助教“我做了什么”和“我看见了什么”,因为有这样用心的助教们,“共享机制”得以在乡村教育落地。
2017年2月27日,我如愿加入到助教队伍,我发现助教是一份责任,喜欢做助教是阳光课堂直播的第一节课后,在第一节直播课上,我们村小孩子的质朴和对未知知识的那份渴望深深的打动了我,有位微信昵称是“远山红叶”的老师在我的美篇里留言写到,“我们不能因为他们出生在农村,就可以放弃他们成长的美丽,我们这些曾经的农村娃有责任、有义务让他们的童年美丽绽放”,是的,他们每一个幼小的心灵,都渴望知识,渴望看到外面的世界。
——刘洮林
从教师到教练,教师是需要重新定位的,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是知识的承载者和传播者,因而教师也始终是学生和学习的中心。而现在面对双师课堂的形式,作为助教的角色,线下教师已经不是“唯一授课者”,学生更成为课堂的中心,线上和线下的两位教师成为“学习的服务者”,构建一个立体的学习空间,推动(线上教师)和引导(线下教师)学生的主动思考,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并在在此同时弥补了众多乡村小微学校因教师资源短缺导致难以开足开齐课程的状态。从授课职能到教练职能,并不意味着线下助教的重要性在降低,反之是一次提升,这对“教练”的课程理解、知识储备、思考引导等方面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同时,所谓的“乡村教育公益”将以激活乡村教师能力、释放乡村教育潜力为导向,“绕开”乡村教师而立足于乡村学生直接受益的公益模式已经被证明是短效益的。
在谈至“乡村教育精准扶贫”时大众有一个固化的观点是“我们应该输送最好的教育资源至乡村”,而其中的“最好”又被广泛地定义为“教学质量的最好”,或者以学校或教师社会奢望论断的“最好”,即所谓的“名校背景”。而事实或许并非如此,国内名校几乎都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特色课程架构,而因社会环境、教育基础等综合因素,其课程内容理解诚然与乡村学生的接受度有距离、其课程设计理念诚然与乡村教师的接受度有距离,当互联网教育再向后推进逾五年,首先打破城市与乡村教师教研的时空边界并形成常态有效的持续性链接,这会存在的。但如果将话题着眼于现在,我更认为线上的师资选择应当由名校名师转向因地制宜,教师更有条件同步教研的、学生更有基础同步内容的线上师资将是更合适的选择。打个不甚恰当的比方,最合适的梦想不是心比天高,应该是“跳一跳可以够得着的”,教育资源亦是如此。
“互联网是破解乡村教育难题的一把金钥匙。”自从接触互联网教育以来,邵锦堂仿佛看到了乡村教育新的希望。如何让互联网上优质的教育资源落地农村,让农村的老师接受互联网教育理念,让农村的孩子通过网络看到外面的实际,成为邵锦堂经常思考的问题。
“不用站讲台,而是在计算机面前上课。”从2017年春季学期开始,李家堡中心学校美术老师郑红亮上课的方式彻底改变了,她离开了站了多年三尺讲台,转场电脑前上课,上课全程同步在全学区30个教室播放。
“上课前准备的更加充分。”以前只给几个班上课,如今通过互联网,郑红亮给30多个班上课,一下觉得有了压力,备课更加认真。在李家堡学区,为了保证网络课堂教学质量,课堂都配备了非专业的助学老师,“不单学生听,助学老师也在听,无形中就有压力。”郑红亮说,以前一天备好的课,如今需要得花一星期。
随着网络共享课堂的推进,李家堡学区学生对音乐、美术等课程的兴趣也明显提升。 今年来,李家堡学区5年级一班的张金荞最喜欢上音乐课。“以前只教唱歌,没有伴奏,很枯燥。”自从引入网络课堂以来,通过网络视频,上音乐课有专业的老师领唱,还有电子琴的伴奏,学起来更轻松,课堂气氛也更好,还能学到乐理知识。
“优质专业的课堂教学进入了小规模学校的课堂,给每一个乡村孩子洒下了希望的种子。”邵锦堂说,通过“共享阳光”课堂,专业教师的价值得以最大发挥,农村学校配置的信息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使用,农村学校开齐课程、最大可能享受优质教学得以实现。
——《中国青年报》报道《拔穷根,甘肃做好教育供给大文章》
乡村教育的脱贫一定源于乡村教育自主发展的内驱力,转型中的乡村教育扶贫模式,应当以低成本、低门槛、大规模、可复制的方式,为中国乡村教育探索一条底部攻坚的教育创新之路。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先生日前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专访时曾这样说:“传统的教育扶贫或者是让发达地区的教师到贫困地区来支教,但是杯水车薪,而且不可持续;或者是把贫困地区的教师送到高校培训学习,但是成本高昂,而且传递的过程会产生知识的衰减。而互联网+教育扶贫这种模式有望弥补两者的不足,以极低的成本将优质资源引入并且‘常驻’到贫困地区。”
中国教育学会教师培训者联盟年会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6月正式发布《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指出“到2017年,力争使乡村学校优质教师来源得到多渠道扩充,乡村教师资源配置得到改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稳步提升,各方面合理待遇依法得到较好保障,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逐步形成“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到2020年,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的师资保障。”的工作目标。
中国教育学会教师培训者联盟2017年会在与会者的深度实践探索、模式共建共享中落下帷幕,所谓教师培训已不再是流程式的讲座报告,所谓教师成长也已不再是孤岛式成长的个体,当拥有共同愿景、共通诉求的教师团体形成社群,集合行动力、集合影响力,沪江首席教育官吴虹老师解读移动互联时代教师社群化的成长路径,从教师到教练,这个时代赋予教师新的身份和职能变革,尤其对于承担着乡村教育底部攻坚重要使命的乡村教师而言,更是如此。
李家堡宣言:乡村教育3.0时代的里程碑
共享经济是人们公平享有社会资源,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付出和受益,共同获得经济红利。此种共享更多的是通过互联网作为媒介来实现的。共享经济的五个要素分别是:闲置资源、使用权、连接、信息、流动性。共享经济关键在于如何实现最优匹配,实现边际成本,要解决技术和制度问题。同理,“共享教育”的关键是如何通过技术和制度的建立,实现教师互联网思维、能力和自我驱动力的提升,实现教育资源供给最优配置。
21世纪教育研究院杨东平院长在“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中对中国农村教育的昨天、今天、明天有了更清晰地解读:“农村不会消失,农村教育不会消失;农村教育应当办好,而且能够办好;创造性地探索和解决农村教育面临的难题。1.0版的农村学校,有学上,有黑板,有一个老师就可以了;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学校我称之为进入了2.0版,上好学,但是我们往往把上好学跟应试教育画等号,仅仅把上好学等同于抓分数,抓应试教育,这种教育观念还是很传统的。在互联网的时代,在一个快速城镇化的时代,在为未来培养人才的时代,3.0版的农村学校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
谈到一年前筹备“阳光课堂”的初衷,“我为什么要做阳光课堂,因为我想让这样的孩子有学上、有课上,像城里的、镇里的孩子一样,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邵锦堂校长说。
“共享阳光课堂联盟”第17周直播课表或许你很难以想象,这样一份网络直播课程表,真实地发生在甘肃黄土高坡上的乡村教学点里,并且每周更新。每周的音乐、美术、手工、安全教育、班会等课程都亦常态化地线上开展,一改传统走教、送教的模式,接好网线、打开摄像头,中心大校的一位老师即开始授课,同步辐射至九所村校,教学资源在当地得到最大化延展。
“农村学校也有一颗树,孩子们爬上了树,照样望得很远。农村学校有得天独后的教育土壤,它传承文化的根、传承教育的根、传承民族未来的根,乡村是真正的前沿阵地,是主战场,是不可回避的一隅。给一线的乡村教师一根线,他将放飞教育的希望;给底层的农村教师一片阳光,他将绘制出未来教育的蓝天!”鹿马岔小学的校长,当然,也是全校唯一的老师,冯平校长用这样慷慨激昂的陈述分享了他理解中的“阳光课堂”。
5月25日,《李家堡宣言》正式发布,这或许会是第一个由农村学校及教学点联合发布的教育创新宣言。“网络直播课堂突破了空间限制,使教师异地走教变成了在线支教,实现了师资利用率最大化。”定西市安定区教育体育局教研室主任杨天明如此评价“共享阳光课堂联盟”。
与“40%农村学校无能力开足开齐课程”相对的现状是,截至2016年6月,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比例为87.5%,信息化教学设备基本普及。在教育公益1.0时代,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合力,改善了大部分乡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不禁令所有人思考,在已经深度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乡村教育究竟是否可以借助互联网取得软实力的跨越式提升?
黄土高坡上的互联网教育,一定可以。
航拍于甘肃黄土高坡的上空 2017.12.16附:《李家堡宣言》全文
从“阳光课堂”发力,建设“优乐美”乡村小规模学校
2017年5月24日,安定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观摩学习推进会顺利召开,局机关教育管理干部、学区校长、义务教育阶段直属中小学校长齐聚一堂,观摩了李家堡学区的“阳光课堂”,分享了“阳光课堂”实验成果,共同探索小规模学校建设思路,达成“李家堡共识”:
“阳光课堂”是网师课堂,打通线上与线下,用网络联结心灵,用流量唤醒生命,以全新的双向实时高清互动直播系统,帮助教师端与学生端实现高清视讯互联,突破时空,节约成本。
“阳光课堂”是双师课堂,线上专业老师和线下助学老师相互合作的“1+N教学模式”。即一名专业老师在一间教室授课,另外N名助学老师在N间教室管理教学现场,全程陪伴,实时助学。
“阳光课堂”有效解决了小规模学校专业老师不足的问题,是保障农村最弱势群体的子女接受公平教育的新的路口,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举措。
“阳光课堂”可以概括为:“一个宗旨、两支队伍、三大优势、四大保障”。
四大保障:线上专业教师保障;宽带传输保障;视频交换保障;语音摄像保障。
三大优势:突破空间限制,异地支教转变为在线支教;扩大教师产能,将师资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最大化;充分利用学校信息化资源,促进教学手段的深化与创新,解放教育生产力。
两支队伍:一支有教育家情怀的校长队伍;一支有教育情怀的教师队伍。
一个宗旨: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关注每一个老师的发展,关注被城市化边缘的乡村。让教育的阳光温暖每个心灵,让阳光的教育润泽每个生命,为建设“优乐美”乡村小规模学校奠定坚实的基础。
“优乐美”,不是“喜之郎”奶茶,而是“乡村小规模学校”;不是结果导向的评优嘉奖,而是过程导向的陪伴成长。“优”,不是独秀,而是品质。相依相伴、抱团取暖,提升师生生命质量;“乐”,不是独乐,而是幸福。弥补真空、驱逐孤独,把乡愁化为力量;“美”,不是好看,而是特色。立足本土、均衡资源,促进小规模学校内涵式发展。
我们约定:
1.明确价值定位,让“阳光课堂”诠释教育内涵。
农村小规模学校,是中国曾经的自然村办小学经历城市化进程和人口出生率下降后,共同造成的学校形态。乡村小学与村庄相伴而生,有人居住的乡村就必须有学校。“让每一个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让每一位教师体面工作幸福生活”是我们应当追求的教育价值。所以,关注每一个生命的个性需求,用生命培育生命,用爱心滋养爱心,用温暖传递温暖,用智慧启迪智慧,使每一位师生都能汲取到成长的正能量是“阳光课堂”对教育内涵的诠释。但愿让阳光遍洒校园,让生命幸福起航!
2.立足基本问题,为“阳光课堂”提供有力支持。
教育均衡的短板在农村,代际脱贫的希望在教育。乡村小规模学校由于地处偏僻,学生人数少,教师结构性矛盾突出,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打造一支“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保证“学生一个不能少,素质一生不能差,学校一‘点’不能落,课程一科不能缺,学时一节不能掉”。期望能调动各方资源,抱团突围、坚定信心办好农民家门口的学校。
3.鼓励创新突破,让“阳光课堂”呈现别样风景。
坚持“改革促进发展,特色彰显价值,创新铸就品牌”的理念,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稳定教师队伍为根本,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为抓手,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鼓励校长、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认真研究探索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新途径、新模式,立足本土,破茧化蝶,追求“阳光课堂”的高境界、大视野,让一方水土育一方人。
路在脚下,行动改变生存!
定西市安定区教育体育局教学研究室
2017年5月24日
网友评论
我细读了这篇文章,共享教育 为什么是黄土高坡,他们学以致用,大胆创新,敢于结合本地实际教育现状,利用网络资源和“1+n”教学模式,有效的解决了老师少的问题,使每个乡村学校在线上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使学生也和城市学校一样也能学足课程,丰富生活。我好羡慕,我也要更好利用互加这个平台,提升我的业务素质,敢于创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和空间,让他们快乐度过每一天,我是担任六年级数学兼科学的,如果有科学专业教师,我也想当一名助教,让学生线上学习,为学生更好学好科学,起到更好的引领作用。好期待呀!
网络直播课,不仅给最偏远的山区乡村小学和教学点的孩子享受到了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而且还激发了农村小规模学校的自发内驱力,变成家门口好学校,让学生爱上学习,爱上老师,爱上学校。农村小规模学校生源的流失、教师的职业倦怠和专业的教师缺乏致使学校不景气。共享教育真正解决了这一问题。黄土高坡的李家堡之共享教育如火种,已照亮中华大地上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前行的方向,快速复制吧!感谢互加计划!
惊人的数字,一个个实现牵线
路在脚下,行动改变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