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其一生不是为了要满足一个人,而是要找到跟自己同频共振的那一部分人。这世界很喧嚣,做你自己就好。
———房琪不放弃
相信这句话大家并不陌生,甚至成了好些人的座右铭。在进行具体阐述前,我们先引入一个概念,社会原子化:
社会原子化,原子是一种微观粒子,现在借用到社会上是说,人们像一个个原子一样,四处飘落,联系少,关系疏离的社会状态。
不禁让人疑惑,社会原子化何以形成?
一方面,现代化社会的深入发展,人们逐渐从共同体中剥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随之而来的是人际关系的粘度被削弱,个体的效能感被逐步放大。
另一方面,现代化生活方式的便捷性和丰富性,使得人们所需的情感不在只能诉诸人际关系,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娱乐方式进行排解。
还记得之前有一个段子,给你一个房间,有吃有喝,有手机,有Wi-Fi,能够待多久?
三天,一个月,更有人戏谑说一辈子。
无疑,先不论这种方式的好坏,足以说明现代化的便捷性可以让人们多一种选择和生活方式,甚至是脱离人际关系而沉溺于虚拟世界中。
可真实情况呢?
社会在逐渐趋于原子化,个体却在极力寻求某种出口,渴望自己独特性能够被发现,被理解,引起广泛共鸣。
个性签名,微信头像,朋友圈…无不在彰显着带有个人色彩的特性。我们希望在茫茫人海中寻找那一丢丢感同身受,被看见,可我们却不愿花费一点时间来了解,理解他人,这不很可笑吗。
正如自己最近碰到的一个困惑,每当尝试去写散文的时候,总感觉带有浓厚的个人体悟,而这种体悟是非常私人的,没有相同经历的人确实很难理解,也不愿去理解。
更何况在快节奏的当下,除非作品非常具有价值,否则别人凭什么花费额外的心力去读一篇劳心的作品。
还有这篇爱|这封情书只为你
这两篇主要关注的还是自己内心世界的变化以及成长。在写的时候,会有一种被扔到镁光灯下进行曝光的感觉。不禁会问,真的决定好了去解剖内心想法并公之于众吗?
确实会有片刻的犹豫,可更多的还是书写的冲动,想把内心这团混沌着的东西给撕开,理出头绪,也希望能够引起些许的感同身受。待真正写出来的时候,好似积蓄在心里的一道淤血给吐出来了,畅然而轻快的感觉。
书写带来的体验按理说已经达成了,可我还是会奢求更多,抱着巨大的期望,希望它能够被更多人看见,希望他人能够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个体的独特性,进而找到一群同频的人。
此时的自己,对于同频的理解似乎带有了明显的“功利”色彩,真实情况呢?
其实,当我发现这个平台,开始书写,深耕内容,由此遇到一群同样热爱文字,同样心怀梦想的友友,大家相互畅聊,且不论你写的如何,表达方式多么特别,在这里都能得到理解和包容时,同频的那部分人已经找到了,至少在文学,在写作方面。
时间确实会冲淡一切,也会见证一切。慢慢的,内心变得浮躁起来了,不满足于把文章仅仅是写出来,即便内心获得了释放,可还希望有更多人看到,收到更多人的喜欢。
这个过程,“贪欲”也就滋生出来了,当无法得到满足时,又会陷入失落,自我通过写作所所维系的平衡也被打破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