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初来横滨开始新生活,我在区役所申请在留卡登记。
区役所的阿姨陪着我填写表格时,突然就来了一句,你们到底为什么可以把日语说成这样?表情挺可爱的,我也只能连连道谢,当时不知怎么回答她。
掰手一算,原来我和日语已经快厮守了十年了。(暴露年纪的一刻)
(一)契机|还好没有被抗日剧洗脑
每次被日本人问到学日语的契机,我总会想到小学新学年第一堂美术课。
美术老师是个阳光帅气的大男孩,让我们一一自我介绍。
我介绍完后也不知道为什么说了一句:请多多关照。还鞠了一躬。
美术老师点了点头说,嗯,真像一个日本女孩。
那时我穿了一件蓬蓬裙,梳一个齐耳短发。被老师这么一说大家都看向我,从此都叫我日本女孩。
那时候感觉被美术老师关注了,还有点沾沾自喜呢。
直到现在想起,才发现是从那时开始有了“日本”这个概念。
(二)学习|到底为什么选了这个专业
野猪大改造日语不是我第一志愿,但却是我自己选的。也就是说我知道自己有三分之一的可能会落到这个学科。没想到冥冥中还就真学了日语。
学习语言的过程,不得不说是痛苦的。令我觉得最苦的是两点:第一,听说读写中的“读”最好在清晨完成。当年看着其他系的同学可以磨磨蹭蹭的去上9点钟的课,再看看日语系满满6点早读表,一下子感觉就不好了。
第二,在有无限种可能的大学,最主要的时间花在这种反复重复的刻意练习上。
第一次离开家的我,对大学里的一切充满了好奇,想参加各种社团和晚会以及喜欢作家的讲座。要打工要旅行还要迎接我那一大堆的兴趣爱好,奈何时间不够多导致我一直逃课,专业课的成绩也一度差到考试垫底。
直到遇到主要负责我们的口语课的光子老师。为了弥补这些不用功,我选择了跟老师多接触。偶尔一起吃饭逛街聊天的过程中,口语就这样慢慢的提高了,听说读写也慢慢融化贯通了。
(三)考N1|每个日语专业学生都绕不过的环节
背背背! 日语能力考试我第一次考的是二级。可以说非常轻松,几乎满分的通过。但到了考一级,就没有那么简单。其中主要是单词这一关,我怎么也过不了。
人懒散且特别讨厌死记硬背,而考试这个词汇部分就是需要大量单词量来支持。我一共考了三次,每次都差一点点。最后一次考试通过了,感觉是因为当天上午我把单词书从头到尾又过了几遍。词汇分数一上去,就过了。
虽然证书什么也证明不了,但是敲门砖还是要有一块,否则别人怎么透过你邋遢的外表认识你精妙的灵魂?
(四)工作|日语不是专业
多么痛的领悟 找工作开始就知道自己是没有专业的。你会日语不代表你马上就可以做得了口译和笔译,所以一级证书什么也代表不了。于是我也兜兜转转,再转向考了人力资源的证书。至此日语正式成为我做人力资源的工作的工具。在上海工作时,我所在的办公室的人几乎都会日语却各自有专业。比如你看到有律师资格证的法务部女孩从香港读完硕士还能做日语合同的校正;企划部的德文系妹妹业可以兼职做日语动漫字幕翻译;财务部的姐姐每天忙着财务系统升级在一旁大声地跟日本IT小哥用日文吵着架····等等
日语不过就是牛排旁边的西蓝花,但客人第一叉是要吃肉的。
(五)日本文化|那些年看过的日剧和动漫
松隆子年轻时候 生活中,日语在我文娱这块占了一定比例。想必大家看惯了日剧美剧,遇到韩剧和华剧就只能当成滚动条拉一拉。
美剧话题广阔,场面恢弘;日剧精致短小,重点在生活。
从《东京爱情故事》看到现在的《四重奏》,坂本裕二的脚本是我的最爱。
从《情书》到《燕尾蝶》,岩井俊二的镜头时常在我的梦境穿梭。
从《龙猫》到《等风来》宫崎骏贯穿了我多少年少时光。
从《悠长假期》到《ALIFE》,眼睁睁看着木村从青涩少年,变成了有皱纹的大叔。
不禁感慨:时光匆匆,冷风嗖嗖。
(六)霓虹国人|点头哈腰就是全部?
龙猫接触了这么多年霓虹国人,感觉他们最大的特点不是什么,认真,拘谨,懂礼貌,虚伪之类的,而是他们都在履行日本文化中很重要的一条规则:不给周围添麻烦。
怎么理解?
比如我去面馆吃碗面:1,全部吃完不剩饭2,送回碗筷说谢谢3,结完账后赶紧走4,推回椅子抹桌子。
你可能会说,这也太麻烦了吧,怎么活得这么累啊?
首先日本是个岛国,周围是大海,身边生活的那么几个人,今天犯错了明天大家都知道你这人品不行。与周围维护长久的相处之道,主要是要用好的习惯不给周围添麻烦。
这里面大概就解释了为什么他们敬语发达,满脸带笑,不乱扔垃圾和事事做完都善后。
当然上面是大多数的情况,有个别者另说,此处不述。
完。
PS:说实话我觉得我不是一个合格的日语系学生,大学学习时一直很敷衍。不过你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日语系学生的话,一定要记住,语言是载体,是西蓝花,你一定要找到属于自己的那块牛排,才能让给你发工资的那个人两眼发光。城市很大,舞台很小,也只有这样你也才会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立身之处。
日语|我和日语这十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