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中国古代家具以木材制作为主,木质易腐损,很难长期保存,因此宋代以前的家具存世极少,现在传世的多为明清两代所作。中国木制家具,取天地之灵气,展东方之神韵,充满自然气息,融入艺术生活。
明清时期其中,中国古代椅子的发展,可以简洁地用四个字来概括:从低到高。在早期的时候,古人都是席地而坐的,直至后来椅子出现,才改变了这一生活起居习惯。椅子的流行改变的不仅仅是人们的腿脚,更重要的是促使古代中国文化、社交礼仪的改变。
“椅子”的名称始见于唐代,而椅子的形象则要上溯到汉魏时传入北方的“胡床”。所谓“胡床”,并不是后来意义上的卧具“床”,而是一种形似马扎的坐具。在寺庙内,常用于坐禅,胡又称禅床。唐代以后,椅子的使用逐渐增多,椅子的名称也被广泛使用。
五代至宋,高型坐具空前普及,椅子的形式也多起来,出现靠背椅、扶手椅、圈椅等。同时根据尊卑等级的不同,椅子的形制、质料和功能也有所区别。
椅子明清时期,中国式的高型家具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形成了东方家具所特有的艺术风格。
明代中期,简约、古朴的审美理念已越来越普及,人们推崇素雅、高古的家具风格。椅子也随着家具制作整体水平的提高而愈益精良,在继承宋元风格的基础上开始了这种时尚的追求,并逐渐形成了鲜明的“明式特征”。
明清椅子经历了前后两个鼎盛期,明式椅子体现的是士大夫的文秀、高洁之美,而清式椅子表现了更广泛社会民众的民俗之风。
一、明清杌凳类
凳子的祖先,原是指上床用的登具,相当于脚踏,后来才被用来作为坐具。最早见的登子形象,是汉代墓室壁画上的腰鼓形圆登和北魏敦煌壁画上的方凳。明代凳子式样多,造型优美,分方凳、圆登两大类。造型方面,主要有无束腰和有束腰两种。无束腰的都是直腿,有束腰的方腿为多,而且多用直腿内翻马蹄、鼓或三弯腿。腿下端,多作内翻、外翻等处理。
1)杌凳
指无靠背的座具。杌凳的形式多为长方形和正方形,圆形的较少。
杌凳2)坐墩
造型近似木腔鼓的坐具。坐墩,因其墩面常覆盖一层丝织物,又名绣墩,也称鼓墩。明清坐墩有别,明代墩面隆起,清代系平面。
坐墩3)交杌
可以折叠的交足杌凳。俗称“马札”,也称胡床或交床,即西汉时自西域传来的胡床。其座面有绳座面和皮座面之分。
交杌4)长凳
无靠背狭长坐具的总称。长凳的四腿通常向外撇成八字形。
长凳5)脚凳
脚凳有两种式样和两种不同功能。一种是带有滚木装置的凳面,脚踏之上,来回滚动,摩擦脚心的涌泉穴位,起按摩保健作用,可以叫保健凳。另一种则是专为踏脚承足的,也称脚踏、承足、搁脚凳等。
脚凳二、明清椅子类
明清椅子有靠背椅、官帽椅、圈椅、交椅、玫瑰椅以及宝座等基本形式。
1)靠背椅
一般指只有靠背,没有扶手的椅子。灯挂椅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其造型好像南方挂在灶壁上用以承托油灯灯盏的竹制灯挂,并因此而得名。
靠背椅2)官帽椅
官帽椅有两种基本形式:四出头官帽椅和南官帽椅。搭脑及扶手都伸探出来的被称为“四出头官帽椅”, 搭脑及扶手不出头的为“南官帽椅”。
官帽椅3)圈椅
圈椅后背搭脑与扶手,是由一条流畅的曲线组成,从搭脑顺势滑至前方,形成两只扶手。这条曲线圆滑、流畅,形似罗圈,因此被称为“圈椅”,也被称作“太师椅”。
圈椅4)交椅
可以折叠的交足椅子,也可被视为有靠背的交杌。分为直后背和圆后背两种,其交接部位一般都用金属饰件钉裹。明代的交椅以圆后背为多。
交椅5)玫瑰椅
一种形制小巧、椅背较低且高度与扶手高度相差无几的椅子。玫瑰椅的名称来源不详,该椅子小巧玲珑,深得人们喜爱。
玫瑰椅6)宝座
专供帝王使用的坐具,除具有大型椅子的特点外,另增豪华的雕刻和镶嵌等装饰,一般都配有脚踏。
宝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