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的三省之路

作者: 玉溪源 | 来源:发表于2019-06-19 18:04 被阅读15次

      曾子是一个很奇特的人。若是放在汉朝之后,其实也就是一个善学勤思的读书人,然后被记录到史册中,前半年后被作为中学生的文言文题目。

      但是在东周时期的曾子,就显得很奇特了。根本原因不在于曾子本身,而在于当时的文化背景。东周时期,或者说先秦时期,中原文化还没有形成定势,求学者无门可求,除了有家学之人,其他人也只能碌碌无为了。

      而曾子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学渊源的家庭中,少有伏案苦读之说,从其父学诗书,这就形成了他早年的文化积累,以至于遇到孔子后,正心明性,知道了自己未来之路。而在孔子的弟子中,他也是寥寥无几“带艺投师”之人。

      曾子其人,是极注重自身修养的,他最有名的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是在中年时期说出来的。那时候的他,已经按自己所说去实践了十几二十年。所以他能提出一条“自省”之道: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三条,便涵盖了身为求学问道之人,所能自省的全部了。

      为人谋而不忠乎?为别人谋划的时候是否有不忠诚?春秋战国时期,其实和三国时期很像,属于一个大朝代的一部分,但是天下诸侯割据,谋士武将们择明君而投,并不一定专为本国而谋。但是即便如此,文臣武将们还是有着自己的底线,即忠诚,即在其位谋其政。

      所谓的忠诚,不仅仅是不背叛,还包括了尽心尽力。为人谋而不尽其力,视其为不忠。君王养贤士,为的就是为其出谋划策、警醒君臣,你不尽心尽力,或许国家就会因此败亡,岂不就是等同叛国。所以曾子对求学问道之人的第一条自省要求就是忠!

      第二条,与朋友交而信。人无信不立,何况是与朋友交,都不能诚心以待,可想而知,对待其他人你又能做到怎样?

      说到这里,其实能发现,曾子在此处所提出的思想,与子夏在“贤贤易色”章中所提出的思想极其相似,都包含了“忠、信”二道,但是曾子的思想中缺少了“孝”道,是否说明曾子“不孝”呢?很明显是不能这样理解的。与其说曾子忘了,倒不如说,在曾子的心中,“孝”是根本不需要提出来的,这是最基本最基础的为人之道!

      再说到自省的第三条:传不习乎?再次与子夏之言不谋而合——忠信之后,方可言学。

      子夏说,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当求学问道之人做到忠信之后,即便还没有学习文化知识,也可以说是学习过了,因为这样的人在品德塑造上已经很完善了,这之后的文化学习,便是水到渠成了。

      而曾子所言,其实也有所区别。因为曾子的话,便是直言学习的方法了。

      《论语》中有这么几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

      其实先秦时期的“学”,和现今的“学”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那时候的“学”,或者说上课过程,因为缺乏成熟的教学手段,更多的是“传道授业”,有些明师会在课上留下一些时间进行“解惑”,诸如孔子。

      但是像孔子这样的明师,也因此会有众多弟子,于是自然便不能兼顾每一个弟子。虽然孔子说因材施教,可精力毕竟有限,这种情况下,弟子自身的进步,便更多地取决于弟子自己在课后的努力。

      这里的努力,未必需要向颜回一样勤读不缀,但是孔子也会告诉弟子要“学而时习之”,这样才能“温故而知新”,因为“学而不思则罔”。

      而曾子,很明显透彻了解了孔子的意思,在自省之时向自己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传而后习之。在老师传授知识后,自己一定要去温习,能够“温故而知新”固然是好的,即便达不到,也能经过反复的思量,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向老师请教,然后老师才会为你“解惑”。

      这,才是真正的求学之道。而这,也是必须在“忠信”之后,向自己提出的新的要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曾子的三省之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iqlq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