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把杨绛先生的《我们仨》看完了,这本书的语言特别朴实无华,甚至一点华丽辞藻都没有,几乎通篇都是一家三口相处的生活场景,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
看惯了现代婚姻爱情里的现实,再去读读这本书,感受一下钱钟书和杨绛的婚姻爱情,真是羡慕至极。
这本书开篇就是杨绛先生的梦境,先生梦到自己的钟书一声不响地撇下自己就走了,自己到处问询,无人搭理,又或者走入一连串的死胡同,梦中凄凄惶惶,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了。
先生写这本书时,钱钟书和钱媛都已经去世,只剩自己在人间打扫现场。看得出,杨绛先生对自己丈夫和女儿的深深地思念之情。
有关场景这本书中描述了很多也很有趣,我想谈谈在这本书中,我所看到的人。这本书的人物就是我们仨:钱钟书、杨绛和钱媛。
1、钱钟书
外界对钱钟书先生的评价多是有才华、狂妄、常得罪人。而在这本书中我看到的,确是一个深爱妻子的丈夫、一位幽默风趣的父亲。
书中有个场景是父女两个玩耍,钱钟书向杨绛求救:娘娘,阿圆欺我!
单就这一句话,我就能想像到那种其乐融融、一家人欢乐生活的画面。
而这个称呼,娘娘。它表达了钱钟书对杨绛的那种敬意、宠爱,也是对女神的一种尊称。这里没有称呼杨绛皇后,看到了钱钟书俏皮和幽默的个性。
在杨绛将要生产时,作为丈夫的钱钟书在选择专家大夫时说:要最好的。
待到女儿出生后,作为爸爸的钱钟书仔仔细细看了又看,看了又看,然后得意地说: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接了妻女回家,炖了鸡汤,剥了碧绿的嫩蚕豆瓣,一起煮汤,端给妻子吃。
多么温馨的画面啊!夫妻之间满满的爱意充满字里行间,令人羡慕。
而我们现在大多数女人生了孩子之后,丈夫、婆婆等人几乎都围着孩子转。能对妻子嘘寒问暖的男人更是少之又少。更别提好多家庭都还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一看生的是女孩,脸上的笑容立马僵住了。更有甚者完全不顾及产妇的心情,开始讨论生二胎,不生出个儿子来绝不罢休。
而钱钟书作为一代大文豪,丝毫没有这种想法。钱家在当时也算大户人家,书中也提到钱家人若知道他们的“大阿官”能这般伺候产妇,不知该多么惊奇。所以你看,谁说有才华的男人不会心疼女人了,关键点是这个男人他心中有你、敬你、爱你,然后才会心疼你!
2、杨绛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媛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杨绛先生的文笔更多地体现在这本书中的措辞中。她写钟书和女儿打闹的开心,这样描写:我隔着他的肚皮,也能看到他肚子里翻滚的笑浪。
当有人打电话找钱钟书去开会,作为妻子不会把自己的丈夫拼命向外推。反而理解他:他并不求名,却躲不了名人的烦扰和烦恼。假如他没有名,我们该多么清净!这对夫妻二人的清心寡欲、不与世争,真可谓千古少有。
当下的我们对名利汲汲追求,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出境的机会。即便这些机会有很大的可能同我们没有半毛钱关系,我们还是要拼命跟那个机会沾亲带故,好彰显自己的厉害。而事实呢,越是有才华的人,越低调。往往大张旗鼓的人,都是虚张声势!
书中最后对亲人的离世更是看到我泪崩,简洁而且直抵内心。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
3、钱媛
书中对钱媛的描述,从出生、童年、求学,工作,结婚再到生病去世。每个阶段作为母亲的杨绛先生都描述的很细致,细节表达母爱。这些爱意流淌在文字中,即使后来钱媛到了退休的年纪,在母亲眼中依然是小时候的那个阿圆。
小时候的阿圆给我的印象就是机灵、安安静静、乖巧。
当两年不见的爸爸回到家中,四岁的圆圆已经不认识了。她对爸爸发话: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当被爸爸问及两人中是谁先认识妈妈时,圆圆的回答特别机灵,
“自然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
那么小小年纪的人就能如此地应答,那股子机灵和聪明劲讨人喜欢。不难想象后来书中提到钱媛经常出席会议,对各种问题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且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书中提到一九三九年春天阿圆得了痢疾,肠胃薄弱,一不小心就吃坏肚子。只要妈妈告诉她什么东西她不能吃,她就一人乖乖地在旁边玩,看着大家吃。这对于一个两三岁的孩子而言,真是罕见,在小时候这种安静乖巧的性格就已经融入她的骨子里了,更像是生来自带这种气场。
书中提到圆圆是个软心肠的孩子,有一处描写她哭的场景,我印象特别深刻。当她开始看《苦儿流浪记》时,才看了开头,就伤心痛苦。即便妈妈告诉她,那是故事,到结尾苦儿便不流浪了,她还是看到那几本书就哭,一大滴热泪掉在凳上足有五分钱的镍币那么大。多么善良的孩子啊,舍不得别人受苦,即便是虚拟的人物也不舍得。
钱媛在十一周岁时被爷爷发现是“吾家读书种子也”!小小年纪已读过《西游记》、《水浒》等小说,从小被父母培养了爱读书的好习惯。这都为以后她的人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想想我们现在教育孩子的方式,给吃给喝给物质,但是精神教养呢?毕竟物质所能带来的满足是有限的,而精神的教育对孩子来说将是无穷无尽的,他将会受益终生的。
书中提到“我们仨”经常出去吃馆子,普通人家出去吃饭就是吃饭,而这一家三口还有一项别人所想不到的娱乐-----看戏。爸爸是近视眼,但耳朵特聪,女儿耳聪目明,在等待上菜的时候,观察其他桌上的吃客,爸爸和女儿总能听到全文,边听边看眼前的戏或故事。
我们三人在一起,总有无穷的趣味。
在这本书中还能看到更多,“人以群分,物以类聚”,钱钟书和杨绛二人作为文学泰斗,同他们往来的也多是有学识、有涵养的文化人。不是同路人,为何还要聚在一起呢?
这本书读完,它教会我的,更多的是安然处世、不抱怨、不责难,尽管生活或者当下的社会不尽人意,我们尽力守护自己的幸福就好。
因为,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
无戒日更挑战营第五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