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卫灵公》君子矜而不争

作者: 江雪阁 | 来源:发表于2021-12-30 23:20 被阅读0次

    杨绛曾说过,我和谁也不争,和谁争我也不屑。这里的争,是指争名利、争地位这些外在的东西。外在的东西如过眼云烟,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名利地位更是虚空,官员退休后也就没了地位,明星过气就会无人问津,只有内在的学识和气度,才能伴随我们一生,让我们活得从容自在。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孔子说,一个君子,最大的毛病,是怕死了以后,历史上无名,默默无闻,与草木同朽。中国五千年历史,有多少人能够在史上留名呢?绝大多数的人都是默默无闻,他们却推动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孔子还说,君子能够自省,小人想得到他人的评判。君子傲在骨子里,内在有气,不与人争名利,敬业乐群而不营私,走大公之路。君子对于人的观察,不是听了对方一句话说对了,就认为他统统对了,也不会对方某一点不好,就不听他的好意见。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有一句话就可以作为行为指南吗?孔子说:就是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推己及人,替自己想也替人家想。子贡才华很高,不但生意做得好,是工商业的巨子,他在外交、政治方面也都是杰出之才。才高的人,很容易犯不能饶恕别人的毛病,看到别人的错误会难以容忍。所以孔子对子贡讲这个话,更有深切的意义。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孔子说,我对于人,毁誉都不计较,如果那个人说某人好,某人坏,很难据以定论,我的体验,不要轻易攻讦人,也不要轻易恭维人。人啊!夏、商、周这三代的古人,不听毁誉,直道而行。

    人要慎言,不要轻易地说人好坏,也不要听信和计较别人说好坏,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识人好坏都要自己体验和辨别,自己要真诚待人,直道而行。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已夫!

    孔子说:恐怕以后研究历史更困难了,史料都丧失了,我还能幸运地看到古代历史残缺的资料。比如,古代有马的人,借给别人骑,现代对于这一点资料都很难找到了。这是孔子的感叹,对于上古史,特别是夏朝以前的历史,现在确实很少有资料了。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孔子说:巧言很好听的,听的人容易上圈套,这种巧言会搅乱正规的道德。一个是人要学会忍耐和包容,许多大事的失败,常常是由于小地方搞坏的。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孔子说,大家都讨厌这个人,不要随便相信,必须自己加以考察判断;大家都公认为好,也不要受蒙蔽,一定要自己再观察他。这和前面这句“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是一样的道理。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孔子说:人才能够弘扬道。所谓道,就是真理,而不是真理来弘扬人。一切历史、文化都必须由人来创造和传承。孔子又说:有过错就要不惧改正,如果不肯改过,那么过失将会放大,变成大过,这就太过分了。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说,我整天研究问题,不吃饭,不睡觉,用思考去研究,结果发现没用,不如去求知。就如《劝学篇》中所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说明学习的重要。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孔子说: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君子,只忧道之不行,不考虑生活的问题。比如耕种田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好好地努力,生活总可以过得去。只要努力求学问,有真学问不怕没有前途、没有奉禄。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孔子说:如果有智慧,有眼光,但不能把握自己,那么得到好处也会失去。譬如买股票吧,眼光看到了,买进来,赚了钱,可是又想贪多,不知道煞车,最后还是赔本了。老子告诉我们“功成、名遂、身退”,要做得恰到好处。如果有智慧、有眼光,也能把握自己,但内心没有庄严地对待所做的事,口头上说为国为民,内心想着为己为私,人民不会尊敬。只有做到了知、仁、庄、礼这四点,做人、做事、从政、修养、事业,才能尽善尽美,否则就会有问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 卫灵公》君子矜而不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jywq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