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国风历史.地理.人文
“既生瑜何生亮”背后的三国周瑜

“既生瑜何生亮”背后的三国周瑜

作者: 山色归读 | 来源:发表于2018-10-06 22:49 被阅读543次

    作者:山色归读   侵权必究,授权转载见文尾。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战争见长,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演义故事,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以广阔的背景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该书一方面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另一方面,作者又利用文学创作手法对三国人物进行了夸张、美化、丑化的现象大量存在。

    其中三国中吴国的主要军事统帅周瑜的历史形象几乎有颠覆性的艺术再创造,使得千百年来其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基本上是一个情商不高、心胸狭窄、无容人之量的角色,并最终因此“气杀”而终。

    历史上真实的周瑜是怎样的呢?周瑜字公瑾,东汉末年名将,安徽庐江舒县(今安徽六安市舒城县)人,他老爹周异曾做过东汉末年的全国第一县令(洛阳令),堂祖父周景因拥立汉灵帝、堂叔周忠(周景之子)拥立末代汉献帝都官至太尉,可谓家世显赫。

    周瑜本人身材高大、容貌俊美,不但是帅哥,而且相当有才情,时人亲切地称呼他为“周郎”。当时江东有一句话广为流传:“曲有误,周郎顾”,也就是称赞周瑜精通音律。

    他随随便便在街道上溜达观光,街边弹琴的人行云流水的演奏中哪怕偶然出现了一个音符的错误,漫不经心的周瑜马上会敏锐地“捕捉”到这个不和谐的误奏音律而回头审视,这是达到了钟子期“听弦歌而知雅意”的大师级水准啊!

    这个从后来周瑜娶了国色天香、同样精通音律的美女小乔后伉俪情深也可以得到印证,抱得美人归固然不易,但是他与小乔琴瑟和鸣说明他的音乐才能确实不是浪得虚名。

    唐代诗人李端写了一首《听筝》诗“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此诗即化用该典故,进一步发挥想象,描绘周郎因相貌英俊,风流倜傥,而古时弹奏者多为女子,为博周郎回头一顾,往往故意将曲谱弹错。看来当今娱乐界的自炒之风是有历史渊源的啊!

    周瑜作为千古儒将的代表更突出的才能表现在其军事方面。他自21岁起随孙策东征西讨平定江东,孙策遇刺身亡后又辅佐孙策的弟弟孙权。周瑜以东吴军事长官(中护军)与吴国文官大佬张昭(长史)共掌国事,呕心沥血,百战功高,所谓“内事不决问子布(张昭,字子布),外事不决问周瑜”。

    其中尤其以建安十三年周瑜率江东孙权集团与刘备军队联合,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而功炳千秋。所以孙权后来登基称帝后感慨道:“孤非周公瑾,不帝矣”!遗憾的是赤壁之战两年后,一代儒将周瑜在讨伐益州途中英年早逝于巴丘(今湖南岳阳),年仅36岁。

    正史上周瑜与《三国演义》中气量狭小、小肚鸡肠的形象完全相反,他“性度恢廓”、“实奇才也”。后人把周瑜与诸葛亮、庞统、司马懿并称所谓的“卧龙凤雏幼麟冢虎(“俊美幼麟是周郎- 一说是姜维;萧墙之内伏冢虎”-司马懿)。

    演义中对周瑜的描叙基本是一种“戏说”,几乎完全扭曲了周瑜的高大上形象。依据《三国志》记载来看,周瑜举贤荐能可比鲍叔牙;折节为国比肩蔺相如;谦礼忠君堪比于谦。雅量高致,气度恢弘。

    周瑜向孙权举荐后来的东吴名臣鲁肃时,他先小心伺候鲁母搬到吴郡,然后晓以大义苦劝鲁肃留下,他说:“昔马援答光武帝(汉光武刘秀)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

    “如今我的主人孙权亲信贤人智士,接纳奇才异能,况且我听说古代哲人的神秘论证,接承天命替代刘氏者,必定起于东南,推算历数观察形势,最终会造建起帝王基业,与天命相符合,也正在东南。现在正是有识有志之士归附英杰的时代。我正领悟到这个道理。”

    周瑜并马上向孙权极力举荐鲁肃,说他才干超群,可为肱骨辅佐之臣。建议孙权应该多方搜罗鲁肃这样的人才,以成就大业,不能让他们流散外地。这样坦诚忠贞、胸襟豁达的人怎么会像演义中说的那样对诸葛亮如此妒贤嫉能呢?更不会有所谓“既生瑜,何生亮?”这样酸溜溜的妒句

    在周瑜与东吴老臣程普的相处上也可对其个性窥见一斑。史载:“程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下之,终不与较。”周瑜二十几岁就身居高位,让东吴的一些老将不服,其中又以程普为首,程普是三代老臣,因为自己年长(又比周瑜官位低),起初周瑜在他眼里不过是个没有经受什么风浪、只是跟孙氏兄弟走得比较近的世家子弟、一个小孩子罢了!

    程普三番五次倚老卖老地欺辱他,周瑜放低了身段和姿态与他结交,始终没和他计较。后来通过一次次战争的表现,程普逐渐对周瑜十分敬服亲近,他对很多人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美酒),不觉自醉。”。

    由此可见周瑜的谦恭和人格魅力,周瑜不仅不是小气之人,他的心胸跟他的才智一样出类拔萃。连魏国的经学名臣王朗都赞叹:“周公瑾,江淮之杰攘臂而为其将。”,蒋干说他:“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

    再从周瑜与孙权的君臣相处之道来看,当年孙策遇刺死于非命时,接掌大位的孙权还是个十八九岁的半大孩子,几乎没有任何一国之主的阅历和威信。当时孙权的名位也只是将军(后来做大后才称王称帝)。

    在此之前孙策和麾下诸将、文武官员更多的类似一种意气相投的盟主和盟宾的关系,宾客礼节都很简单。此时周瑜是手握重兵的主要将领,他带兵来辅助孙权,唯独周瑜首先用君臣的叩拜大礼来确认上下尊卑的君臣关系,表达对孙权的支持,而且言谈之中,十分恭敬。

    越是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越能看出周瑜的谦恭、忠贞和深明大义。难怪一向有识人之明的刘备赞叹周瑜:“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

    总的看来,周瑜是一个远大抱负、才气纵横、英姿勃发、指挥若定的令人推崇的军事儒将,“王佐之资”、“年少有美才”。政治上高瞻远瞩,忠心耿耿;军事上“胆略兼人”,智勇双全;人格修养上,“性度恢廊”,情趣高雅;再加上如瑾似玉的玉面郎君模样和精通音律的才情,几乎是一个刚柔相济、风度翩翩、无可挑剔的文武全才。

    所以自古以来诗词咏叹周瑜的不少,如唐代诗人杜牧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南宋范成大的“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更是描绘出了一代英雄豪杰的洒脱气度和横扫千军,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周瑜!

    可是,到了后世周瑜的形象就变得面部全非了,成了一个被嘲讽、带着喜剧色彩的悲情人物,甚至出现了不少带有奚落、讽刺的歇后语、典故:如“周瑜谋荆州——赔了夫人又折兵”,“诸葛亮哭周瑜——假戏真做”,“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瑜亮情节”等等,这些主要拜后世历朝历代对三国的正统定位所赐。

    三国之后,对这段历史的正统之争一直在延续、演化,直到宋朝朱熹老夫子以其丰厚学识和理学高度一锤定音,“帝蜀寇魏、尊刘贬曹”渐成定局,既然统一三分的“魏”都是“寇”,被魏所灭且跟刘汉天子搭不上嘎的“吴”更是“小寇”、“贼寇”了!

    人物的善恶褒贬也随之沉浮起落,为了尊刘,自然就得贬曹抑孙,孙权集团的主要领军人物周瑜,其形象自然也要与整个东吴定位匹配。

    小说《三国演义》里为了凸显蜀汉正统阵营主要角色之一的诸葛亮的智慧,对历史上的周瑜形象做了较大的改动甚至贬抑,并虚构了较多的情节,如赤壁之战诸葛亮借大小乔之事,智激周瑜;“蒋干盗书”;筑坛借风;诸葛亮三气周瑜,致使周瑜吐血而亡……

    这些情节,虽然脍炙人口,但实际上是虚构事件,与历史不符。正史不敌娱乐版的《三国演义》的结果,就是周瑜的形象一落千丈了:在政治上,他鼠目寸光,为因私嫉妒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在军事上,他看似颇有才华,却又似乎总逃不脱诸葛亮的所谓“神算”;在人格修养上,他好大喜功,心胸狭隘。

    历史上真实的那个雅量高致、出众人之表的周公瑾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个乏善可陈的二流角色。

     欢迎交流、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既生瑜何生亮”背后的三国周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nbc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