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高声朗诵《孟子.离娄章句上下》,其中对于君主与臣子的关系阐述颇有感触,君主看臣为手足,当然臣子一定视臣为自己的腹心,君主看臣就是犬马,那臣子看君主如同路人;君主看臣如泥土草芥一样,臣子当然看君主就如同仇敌强盗。在孟子看来,君主大臣在职务与权力上虽然有高低,但是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凡事都要将心比心。
以心待心,以真诚换真诚,才是构建君臣和谐共处关系的基础。问题是:许多君主只是想利用臣子来为自己卖命!并没有真心实意地对待臣子,臣子提出的建议根本不采纳,让臣子在这里工作,感觉不到尊重,甚至没有安全感。按道理臣子离开后,要3年后才收回土地与房子,这是基本礼数,但是,现在臣子一旦离开,君主立马就把他的土地与房子收回,待遇废除,马上翻脸不认人!君臣关系搞的特别僵,反目成仇,连朋友都没有得做了!
原文如下: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
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雠。寇雠何服之有?”
大意是:
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看待臣下如同自己的手足,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自己的腹心;君主看待臣下如同犬马,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路人;君主看待臣下如同泥土草芥,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强盗仇敌。”
宣王说:“《礼》规定,要为先前侍奉过的君主穿孝服。君主如何做,臣下才能为他服孝呢?”
孟子说:“臣下有劝谏被实行,有建议被采纳,恩惠润泽民众;臣子因故辞去,君主就派人领他出境,并事先到他所要去的地方做好安排;离去三年不返回,才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这叫做三有礼。这样,臣下就愿意为他服孝了。如今做臣下的,有劝谏君主不实行,有建言君主不听,恩惠不能润泽民众;因故离去,君主就要拘捕,又(使他)陷困境于所要去的地方;离开当天,就没收了他的土地和房屋。这就叫做强盗仇敌。对强盗、仇敌一样的国君,还怎么为他服孝呢?”
个人看法:
君臣关系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君臣关系模式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兄弟型;
如: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这种模式有一点像现在的一起创业的合伙人一样,虽然刘备是国君,关羽张飞是臣子,但是,这是台面上的具体分工,在精神层面,刘备永远是大哥,关羽是老二、张飞是老三,彼此生死如共!这种关系正如孟子所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第二种:利用型
比较典型的就有越国国君勾践与大臣文仲、范蠡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君主利用大臣打天下,只可以同患难不可以共富贵,“狡兔死 良狗烹,敌国灭谋臣亡”。一旦事业成功,大臣的处境就会相当的危险。历史上这样的悲剧数不胜数,如刘邦与韩信的故事、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的故事…比较文明的应该算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这些功臣把去权利交出来,保全身家性命。
像范蠡、张良、刘伯温都是非常智慧的人,早就把这个规律看透,他们事业成功后,懂得适时的功成身退,保全了身家性命。
朱元璋在读到这一段“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时大发雷霆,宣布即日起“罢免孟子配享孔庙”,将孟子的牌位撤出孔庙,结果引起读书人与大臣的反弹,最后不得不继续恢复孟子在孔庙的地位。
蒋介石去世的时候,张学良特别写了一幅对联“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表达他与蒋介石那种亦友亦敌的复杂情感!
孟子是具有时代超越性的,孟子思想历经2000多年依旧充满活力,原因就是通人性。在孟子心中人人都必须得到尊重,君王也不能够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一定要真心实意服务人民,才会实现其高尚的政治目的。
余超林早读《孟子》感言集之196:寇雠何服之有
2018-12-6于上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