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给典型用户画像的好处
1、用来确认目标用户:确定产品的方向、功能、提供的服务,以达到典型用户的目标和任务
2、决定用户需求的重要性:为产品与开发设计等人员沟通时提供依据,确保产品始终围绕用户
3、方便在项目中达成一致意见
4、检查测试设计开发成果
5、促进销售、客服等其他相关工作
二、典型场景
用故事和场景剧本来描述理想的用户交互过程,用来理解用户遇到的困难、情景、约束条件,帮助架构产品模型。
1、场景剧本的分类和使用方法
(1)典型场景剧本:用在一个较高层次上进行探索产品如何满足用户需求,常用在设计阶段,尽可能设计更多人物角色、场景,从而定义需求。
(2)关键路线场景剧本:用户如何进行产品的交互,文案被修改为一个关键路径,关注于关键用户的交互,或是关注于某个角色,看他是如何完成任务、达成目标的。随着开发的进行,路径会被加入更多细节和节点,以保证产品的完整性。
(3)验证场景剧本:主要用于开发后期和测试阶段,在各种情况下测试产品,该剧本较之前两种没那么详细,多采用“如果……会……”的句型,检验产品是否存在各种极端现象,确保产品的性能。
2、场景剧本的使用步骤
(1)创建问题和背景:主要针对用户的痛点。
(2)头脑风暴:“分散再聚焦”--分散是为了抛开已有偏见,聚焦是为了将注意力集中在典型用户的问题上,记录并排除那些重复的,可能性不大的,统一思想认识。
(3)典型用户的期望:通过用户访谈和调研。
(4)构建典型场景剧本:让所有人的注意力集中在产品是如何帮助典型用户达成目标的,解决某些设计问题。
(5)确定用户需求:包括场景、动作、对象。
三、用户画像的步骤--“七步人物角色法”
1、发现并确认模型因子:观察行为变量,包括活动、态度、能力、技能。
活动:用户做什么,做的频率和工作量有多少;态度:用户是如何看待产品的,是当做生活辅助品还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还是消遣娱乐的工具;能力:用户所受教育和培训程度、自学的能力、能否无需特殊培训就上手产品;技能:用户在哪些领域使用产品,有哪些技能和技巧。
2、访谈目标用户:目的是将访谈用户对象和行为变量对应起来,应用到某个范围的精确点上,“四象限分布法”。
3、识别行为模式:把访谈对象对应到行为变量之后组成的集合,可在多个行为变量上发现相同的用户群体,那些集中在6到8个行为变量上的群体代表了同一类显著行为模式,如果模式有效,那这些行为变量和用户之间就具有逻辑或因果关系。
4、确认用户特征和目标:从数据出发综合考虑细节,描述潜在的使用环境、典型场景、当前产品的不足、用户使用过程中的不满等等,在这一步骤中,对一两个典型形象进行刻画,其中,过度的虚拟情节的描述,可能会降低人物角色的可信度,因此,必要的虚拟情节是给用户起名、添加年龄、职位等信息,用来可视化虚拟人物角色。用户目标则是从用户访谈和对用户行为的观察中得出的关键细节,通过对用户行为模式的观察推导出来的。
5、检查完整性和重复:检查人物和行为模式的对应关系,检查是否存在重要的缺漏,是否缺少重要的典型人物、行为模式,确保人物和行为模式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确保创建的人物角色足以覆盖真实世界中的用户和需求。
6、描述典型场景下的用户行为:包括虚拟事件和用户的反应,简单快速勾勒人物的性格、兴趣爱好及生活中对产品的使用情况、和产品的关系等。其中描述方法有:关键词法、列表法和卡片法。
(1) 关键词法:将用户角色身上的特质标签化,用关键词描述记录用户的关键信息,如喜好、态度、行为等。其优点是直观简单便于统计,缺点是缺乏逻辑关联性,容易出现缺漏和重复的情况,不能客观建立起人物、行为之间的关系。
(2)列表法:最常用的一种方法,通常罗列的信息包括:典型用户、信息、背景、痛点、描述等。缺点是人物角色之间不易横向比较,在给人物角色排序时相对困难,不太容易分清主要角色和次要角色。
(3)卡片法: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均兼顾,有利于达成团队的统一认识。
7、指定用户类型:对所有人物角色进行优先级排序以确定首要设计对象,进而通过单页设计来满足他的目标、需求,同时又不剥夺其他次要人物的权利,通常,目标用户越详细准确越好。通常选择的优先级顺序有:典型用户->次要用户->补充用户->负面人物角色。
四、典型用户画像时应避免的错误
1、典型用户≠用户细分:用户画像更注重用户怎样看待、使用产品,如何与产品互动。
2、典型用户≠平均用户:关注用户目标、行为模式可帮助我们聚焦,识别有效用户群体。
3、典型用户不是只有一个(类):受欢迎的典型用户--按照设计者的期望使用产品的用户;不受欢迎的典型用户--具有不正当意图、不按产品设计期望使用的用户。
4、典型用户不是真实用户
5、除了典型用户还有其他人物角色:要合理兼顾好各个人物角色之间的关系和需求。
学习资料来源:
http://www.jikexueyuan.com/course/1590.html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