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时期
在大约1230至1300年这段时间,德语恋诗步入了成熟期,主要表现在整体曲目异乎寻常地扩展到更流行和更现实的主题,特别是格言歌在德语诗人圈子中迅速流行,形式上也更加系统化了。
成熟时期的恋诗可以分出两个传统。许多诗人跟随着沃格尔韦德的瓦尔特,继续保持宫廷情歌传统,风格上变得更加矫饰。这一传统的代表诗人有茨韦特尔的赖因马尔(Reinmar von Zweter,死于约1260年)、利希滕施泰因的乌尔里希(Ulrich von Liechtenstein,死于1275年)、布伦嫩贝格的赖因马尔、苏嫩布尔格的弗里德里希(Friedrich von Sunnenburg)和亚历山大师傅(Meister Alexander,十三世纪中晚期)。
另一方面,瓦尔特的同时代人罗恩塔尔的奈德哈特脱离了宫廷情歌的发展方向,走向了具有哥特风格的新现实主义。他的诗歌经常具有朴实无华的机智,充满粗粝的弦外之音和反讽式的戏仿。
奈德哈特的出身不详,他的生平唯一确定无疑的是他曾在维也纳为公爵“好斗的”腓特烈二世演唱。他很可能之前在巴伐利亚活动。“冯·罗恩塔尔”(von Riuwental)是一个贫穷骑士的讽喻性的名字,意为“泪谷”,奈德哈特令人信服地将自己描绘成这一身份,但他同时代人并不用这个名字称呼他。在乞讨歌中,奈德哈特要求公爵在维也纳附近给他一座房子,他大概完全将自己定位成这一角色。
罗恩塔尔的奈德哈特在同时代恋诗歌手传播典雅爱情的理念时,奈德哈特将他的诗歌从宫廷场所转向乡村社会背景,他的中心人物不再是贵族,而是农民,或者说看起来是农民。通过改变这一明显不合适的场景设定,奈德哈特狡黠地开启了多重含义。表面上,他将一件严肃的事情变得滑稽可笑,从而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娱乐他的听众,然而在他的歌曲中,乡村的傻佬们企图在典雅爱情的棘手领域里取得成功,当然最后是失败了。此外,他还通过色情或者淫秽故事提供性和犯罪的内容,例如母女之间关于谁能和这位风度翩翩的骑士约会的滑稽争论,以及主人公之间的粗鲁争吵,甚至直接的暴力冲突。然而,隐藏在这些背景表面层之下的是奈德哈特对中世纪社会特权阶层的严厉批评。他歌曲中的反派——乡村傻佬,他称之为“恶棍”(dörper),直接翻译实际上为“村民”,是法语“vilain”的对应词。通过仔细审察,可以发现这并非像第一眼看见的那么简单,而实际上是奈德哈特发明的密码似的新词,用来描写宫廷时髦一族本身,即他的歌曲的听众,那些穿着过于讲究、举止傲慢、违背了支配贵族阶级的适度美德的廷臣。许多大笑的听众在领会到歌词意涵时也许会哑然,好像自己在照镜子。《我万分悲痛》(Mirst von herzen leide)和《夏天与冬天》(Sumer unde winder)就是两首典型的“奈德哈特式”歌曲,开头两个诗节代表了经典恋诗,之后就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到了“恶棍”主题。一般来说,这类歌曲适合城市口味,同时讽刺了富有的农民和他们的敌人——乡村贵族。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奈德哈特式”的歌曲、戏剧和喜剧传统一直流行到十六世纪。这种传统自带舞蹈,或许也是流行的因素之一。
奈德哈特的歌曲分为两种类型:夏歌(Sommerlieder)和冬歌(Winterlieder),代表了两个心理极端。“夏天”或“冬天”一词经常出现在诗的第一行,然后内容转到一些现实的事件,有时还在交替的段落中带有谈话。对夏天来临的描述通常用于轻快的主题,夏歌也经常包括舞蹈的描述,例如《唱吧,你这只金色母鸡》(Sinc an, guldîn huon!)和《迎接夏日的好天气》(Willekome eyn sommerweter suze)。在夏歌中,“冯·罗恩塔尔”是一个强有力的人物,他可以在舞池中实现他的男性幻想。而冬天象征着忧郁的氛围,非常适合引入古典恋诗的主题。严厉批评的自我嘲讽的冬歌通过对宫廷情歌的戏仿手法来分析贫穷骑士的挫折。这两种类型也都是音乐类型。夏歌也是舞蹈歌,模拟了五朔节舞蹈情形,某种程度上是基于想要唤起的农民舞曲。具有室内属性的冬歌在形式上为通常带有冗长的“脚”的坎佐纳体,它们采用了一种对比式的慷慨激昂的风格,使用自由开放式的旋律乐句,同时也使用明确的五声音阶,这些是此类歌曲的一般特征。
奈德哈特的夏歌和冬歌形成了一种潮流,影响力长达两百年。“一首奈德哈特”成为他这种风格的通称,在后来的资料源中,很难区分开哪一部分是“原始的奈德哈特”,哪一部分是“奈德哈特风格”的改编曲,这也让他成为留存旋律最多的恋诗歌手。归属他名下的旋律有55首,但其中38首被认为是存疑的,在1400年之前的原始资料中没有发现它们的踪影。一些所谓的“伪奈德哈特”诗歌应当是真作,在音乐上,这组歌曲也是无法分辨的。
可惜的是,只有五首旋律留存于一部十四世纪手稿——《法兰克福残篇》(Frankfurt fragment)中,其糟糕的品相和较少的曲目导致这部残篇以前并没有算是奈德哈特的主要原始资料,直到最近它的价值才得到承认。其它的原始资料都是十五世纪的。对这两个时代的手稿中的同源旋律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两个版本之间存在紧密联系,而较早的版本偏好更大变化的花唱、更宽的音域和更多样化的终音。在节奏上,例如《唱吧,你这只金色母鸡》和《我万分悲痛》,晚期版本有意地使用三拍子,而《法兰克福残篇》偏向于更自由、更多文本导向的表演方式。早期版本的旋律分句也特别符合文本语义,例如《夏天与冬天》的所有诗节。《我向这些花哀悼》(Ich claghe de blomen)是一首关于典雅爱情的说教和哲学思考的大型恋歌-悲歌,它的第二个“脚”的音高明显偏离了第一个“脚”,整个音域几乎有两个八度,可能是为了满足当时的专业歌手的需求。使用那些保存了“真作”歌曲的十五世纪及以后的手稿要特别小心,它们能提供的十三世纪旋律特征的信息很有限。
十三世纪下半叶的德国和法国类似,创作单声部本地语歌曲的诗人和作曲家从贵族向市民阶级转移。基于宫廷古典恋诗使用高度理想化的虚构故事是这一代恋诗歌手的创作特征。这不必认为是衍生的,因为这是一个具有彻底创造性的过渡时期,其特点是回归现实主义和戏仿,以及恋诗从上一代的罗曼语影响中撤退,并与本土传统更紧密的结合。汤豪瑟、格尔塔尔(Geltar)和沙尔芬贝格(Der von Scharfenberg)也是这个第二集团的主要代表人物。
汤豪瑟汤豪瑟是瓦格纳著名的同名歌剧的原型,他生平的细节收集在《马内塞歌曲手稿》的歌曲中。他也和奥地利公爵“好斗的”腓特烈二世,以及国王康拉德四世和一位巴伐利亚公爵有联系,他可能参加过第五次十字军东征或者作为一名朝圣者去过圣地耶路撒冷。他是六首行吟曲、六首恋歌、三首格言歌和一首十字军歌或朝圣歌的作者。他的诗歌中有一种庄重和幽默的混合,既端庄典雅又讽刺戏仿。他的舞蹈歌描绘了生活和典雅爱情的欢乐,并带有新的和现实的自发性,显示了罗恩塔尔的奈德哈特的特别影响。那首忏悔歌(Busslied)《今天是极好的一天》(Ez ist hivte eyn wunnychlicher Tac)保存于《耶拿歌曲手稿》中,是一首真伪存疑的作品。汤豪瑟去维纳斯山之后向教皇寻求赦免的传奇故事来自十五世纪中期的《汤豪瑟叙事歌》,这首叙事歌的主人公当然是指这位诗人,但来自古老传奇的主题也被运用于叙事中。汤豪瑟的传奇在十九世纪德国文学中被广泛使用和再创作。
唱片推荐
标题:奈德哈特:一位恋诗歌手和他的“泪谷”——歌曲和间奏曲
演奏:Ensemble Leones,Marc Lewon(指导)
厂牌:Naxos,8.572449
唱片简介
罗恩塔尔的奈德哈特是德语恋诗成熟时期最重要的诗人和作曲家。“罗恩塔尔”意为“泪谷”,是奈德哈特在自己诗中扮演的一个贫穷骑士的讽喻性的名字。奈德哈特的最大贡献是摆脱宫廷情歌旧传传,开创了恋诗的新现实主义传统。其作品主要有夏歌和冬歌两种类型,代表了两种心理极端。前者主题轻快,经常包括舞蹈描述;后者氛围忧郁,戏仿宫廷情歌。奈德哈特诗歌的中心人物不再是贵族,而是表面上的农民,通过对乡村恶棍的滑稽描写,达到了对中世纪贵族廷臣们的讽喻式的批判目的。“奈德哈特式”歌曲适合城市口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流传了两个多世纪。本专辑曲目选自《法兰克福残篇》,其中五首是奈德哈特的真作,最近才被重构复原并得到了价值认可。奈德哈特歌曲真作的花唱、音域、终音和表演方式都与后世改编曲有显著不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