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国史大纲》(11)

作者: 虎爪猫王 | 来源:发表于2023-06-03 10:35 被阅读0次

第四编:魏晋南北朝之部——第十八章:变相的封建势力

先说说陈群。

颍川陈氏的代表,足够优秀,在政治生涯前期,得曹操信任,却少有存在感。主要原因大概有三:

其一、五谋的存在。曹操手下的文臣既量大,又质高。比如说五谋,没一个吃素的。除了荀彧外,荀攸每次大战都会被曹操带着,郭嘉跟曹操穿一条裤子,贾诩号称算无遗策。还有程昱,一个假装自己是一流文官的一流武将。在这种环境下,虽说不存在刻意的压制,陈群想拔尖出头,很困难。

其二,相对军谋,陈群更擅内政。三国时期,战争是主旋律,所以从发挥空间来说,明显少于荀攸、程昱等人。

其三,多少有点“既生瑜,何生亮”的意思。主要是荀彧,加强版的陈群,团队最核心元老,绝对的道德模范。同样擅长的内政方面,陈群会的,荀彧都会,陈群能做好的,荀彧做得更好。

要命的是,辈分还被压制,陈群小不了荀彧几岁,却娶了荀彧的女儿,见荀彧时得在心里默默地叫爹。辈分就是一座山,比如荀攸虽强,还大荀彧几岁,但在别人面前提荀彧的时候,都得面带虔诚地称一声“家叔”。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当然,活得久也是王道。在曹丕手下,陈群终于甩出了王炸:九品官人法。也就是九品中正制。

东汉士族地位之获得,本由当时的察举制度。三国丧乱之际,“人士流移,考详无地”。用兵既久,人材自行伍杂进。“郎吏畜于军府,豪右聚于都邑。”两汉文化精神所讬命的州、郡察举制,一时逆转,而倒退为秦、汉初年之军功得官。要对此种情况加以挽救,于是有魏尚书陈群之“九品官人”法。

制度本就应运而生。说军功制是察举制的倒退,未必中肯。

楚汉相争,以军功得官,是最有效的激励手段。两汉趋于稳定,获取军功的途径窄小。而且稳定的社会更需要治世能臣而非军旅宿将,所以察举制更能发挥其作用。至汉末三国,群雄四起,征伐又成主旋律,导致察举制的败落。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无论是军功制,还是察举制,都是当时环境的选择,不应简单地说是倒退。

朝廷用人委之尚书,然尚书“不能审核天下人才士庶,于是委中正铨第等级,凭之授受。”州置“大中正”,郡置“小中正”。大中正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故“中正”乃中央官之兼职。

各地郡中正可以各就所知,汇报各本州大中正。大中正得根据乡评,定其品级与进退。

所谓“九品官人”,简单来说,即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加上评语,审核通过后,作为官吏升迁或罢免的依据。

不就是现在企业里执行的绩效考核吗?小中正是部门经理,大中正是各事业部总监,尚书就是人力资源总监。就差360度全方位考核了。

九品中正制的口碑并不十分好。但作为上承察举制,下起科举制的人才选拔制度,自有其优秀之处。小中正是郡当地人,可以广泛、直接地观察人才,大中正是中央官的兼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人才向中央靠拢,而非聚集在州郡结党弄权。

能说绩效考核不好?不好的话,绝不会有这么多老板想方设法去用。好不好,在于怎么用。

然而当时世族门第之势力已成,九品中正制正为他们安立一个制度上之护符。中正“计资定品,惟以居位为贵。”“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即当途之昆弟。”

制度摆在那里,看是谁去执行。世族大家去执行的话,渐渐地走样,失去其自身最根本的意义。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此为当时尽人皆知的事实。

不是高门大户出身的,晋升通道彻底被堵死。

比较直接的表现,就是“甲族以二十登仕,后门以过立试吏。”一个是20岁就可以入仕,一个是30岁才能得到面试考核的机会。而“后门”好歹还有门,庶人则完全没有了可能。

一个制度,到如此极端的时候,被科举制取代,不可避免。

相关文章

  • 温情与敬意

    学国学的人很多,读钱穆的人不多;读钱穆的人不少,真能细致深入的很少。读钱穆的很多人只知道《论语新解》《国史大纲》,...

  • 在钱穆先生的所有著作中,这本书比《国史大纲》写得还好

    《国史大纲》是钱穆先生的代表作,而且也很知名,我倒不是要批评《国史大纲》,毕竟《国史大纲》也有不足。如果你不想一心...

  • 读《国史大纲》始末

    《国史大纲》是在抗战爆发时写成的书,此书的出版在当时极大的提升了民族战斗力。钱先生目光如炬,把中国历史梳理得十分体...

  • 读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

    读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 历史文化学院 2018级公费师范生班 王宁 学号:2018410478 QQ:19090...

  • 读《国史大纲》之感触

    最近读钱穆先生著作《国史大纲》,时时击掌而起,拍案叫绝。先生此书成于抗战烽火狼烟四起之时,真可谓生于忧患之际。当此...

  • 《国史大纲》引言

    我读《国史大纲》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读其他的书。最近双十一将近,打算入手一套《理想国译丛》,或者《汗青堂》。但是在研究...

  • 《中国通史:国史大纲》

    《中国通史:国史大纲》 国史大纲,北大教授钱穆讲述。 高格调,低门槛的简明中国史,历经六十载传奇面世。钱穆先生曾三...

  • 慢读《国史大纲》引论(一)

    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在按照时代叙述历史之前,有一篇引论。字数不多,十四部分,其思路、其角度、其高屋建瓴...

  • 《国史大纲》开读前,有感

    “你们到底是来看书,还是来聊天的?”伴随着刚落的话音,还有啪的一声——大力甩书的声音。由于声量很大,即便戴着耳机,...

  • 读钱穆《国史大纲》序

    因为2019高考题的题目设置,照出来自己读书之少之偏之狭隘。课余终于开始读钱穆《国史大纲》,今天只读了序。 序言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国史大纲》(1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tfu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