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国史大纲》(5)

作者: 虎爪猫王 | 来源:发表于2023-05-27 00:18 被阅读0次

    第三编:秦汉之部——第八章:统一政府文治之演进

    先巩固我之前有些模糊的知识点:

    封建时代的农民,对其上层统治者,约有如下几种负担:

    一曰税。此即地租。农民耕地,在整治观念上,系属于其地封君之所有,故农民对其封君每年应纳额定之租税。

    二曰役。因土地所有权的观念,转移到农民的身份,耕地者对其所耕地之封君有臣属之关系。因此每年于农隙,又须对其封君为额定的几天劳役。

    三曰赋。遇封君贵族对外有战事,农民须对其封君贡献车牛,或劳力。

    四曰贡。此出农民情感上之自动,如逢年过节,向其封君献彘、兔、鸡、鹅或丝、布之类。

    以上四项,一为粟米之征,二、三为力役之征,四为布帛之征,沿袭到秦汉。

    汉初,农民对政府负担大体包括:田租、算赋、更戍。

    其中更戍又分三类:

    ——中央政府之防卫,即“正卒”。年二十三乃为之,以一年为期。

    ——边疆戍守,即“屯戍”。天下人皆戍边三天。

    ——地方劳役,即“更卒”。一月一更。

    农民在无可聊赖中,首先是出卖耕地,出卖耕地后生活不免更苦。

    其次只有出卖妻子乃至于出卖自身。此为汉代奴婢盛多之来源。

    否则亡命。舍匿亡命有罪;而或则冒罪藏匿,是为“任侠”。商贾必盛蓄奴婢,任侠必多匿亡命。

    “侠”的概念,最早出自韩非子《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这明显是一个负面的概念。

    《汉书·季布传》注:“侠之言挟,以权力挟辅人也。”这层含义与韩非相承。

    而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倾注了较多的个人情感,《游侠列传》:“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阨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人和事都有正反两面,司马迁从“侠”的积极一面去看待,突显“言必信,行必果,君子一诺千金”的一面,同时也承认与“正义”不符,却也无可指责。

    《说文解字注》引如淳:“相与信为任,同是非为侠。”这个阐述相对客观了。

    所以《王力古汉语字典》释义:“言必信,行必果,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人。”

    核心在于“义”,所谓的义,自然是“同是非”。至于是否正义,就显得不那么重要。更何况,什么是正义,又有多少人能说得清?

    往后,随着民间文学的传播,“侠”在见义勇为的前提下,又进一步拥有了“正义”的一面。明清公案小说,“侠”更多是相对绿林道而存在,通常都是区别于下五门的上三门,成为官府的一员,或者官府的友军。如《三侠五义》、《施公案》等等,这层意义伴随着近、现代评书文化的兴盛,在民间得到最大限度的普及。

    而再往后,现代武侠小说席卷全国,“侠”的身份又变。

    梁羽生的小说,“侠”从官府的友军走到了官府的对立面,成为“朝廷鹰犬”的最大反对者。

    古龙的小说,快意恩仇,有些接近其最原始的存在,肝胆相照,盗亦是侠。

    相对而言,金庸的小说没有走入极端,更多是进一步放大“言必信,行必果,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这积极的一面,而其又品行善良,铲除黑恶势力。因其和梁羽生不同,虽依托历史,却又在同时尽可能抛开历史,渲染江湖,而大侠所为,大多正大光明,所以能深入人心。

    《射雕英雄传》中郭靖的一段话:“我辈练功学武,所为何事?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固然乃是本份,但这只是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称我一声『郭大侠』,实因敬我为国为民、奋不顾身的助守襄阳。然我才力有限,不能为民解困,实在愧当『大侠』两字。”不知是金庸刻意,还是随心,“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将“侠”推到了光辉的顶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国史大纲》(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gfl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