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彼得.德鲁克
一、原文框架
序
知识成了生产手段,批量生产革命的主体是系统,而知识型组织的主体是个人。在知识型社会,个人而非系统,成为了知识型组织的变化之源以及财富的创造者。
目录
后记
二、精华要点
1.为了自身的成长,我们首先应该追求卓越,进而从中建立充实感与自信。由于能力不仅能改变工作的质量,还能改变人本身,所以具有重大的意义。
2.成长的关键在于责任心,就是让自己勇于承担责任。一切都源于此。重要的不是地位而是责任。所谓有责任感的人,就是要认真埋头于工作并认识到有必要获得符合工作需要的成长。
3.什么是完美的工作 大约公元前440年,希腊雕刻家菲狄亚斯完成了雅典帕特农神庙屋顶雕像群的雕刻工作。但完成后雅典的会计师却拒绝支付菲狄亚斯的账单。会计师说:“雕刻的背面是看不见的。哪有连看不见的部分也要求付款这种事?”对此菲狄亚斯回答道:“不,众神看着呢!”
4.外在成长和内在成长 自我启发,不仅指能力的培养,还有个人的成长。将关注的重点放在责任上,从而能够看到更为强大的自己,这不是自负或骄傲,而是自豪和自信的体现,一旦拥有就不会失去。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完成外在和内在的成长。
5.你希望被人记住的是什么 在我13岁那年,一位老师向他的学生问道:“你希望被人记住的是什么?”结果没有一个学生答出来。老师笑着说道:“现在不用着急着回答。但是,如果你50岁还回答不上来的话那就不好了,因为你虚度了人生。
6.取得成果须必要五种实践能力。第一,要清楚什么占有了自己的时间,然后系统地管理所剩无几的时间。第二,注重对外界的贡献。第三,以强项为中心。第四,决定好优先顺序,将精力集中在能够取得显著成果的出色工作领悟。第五,为取得成果做出决策。
7.必须把目标设定得难一点,让它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但是,必须有实现的可能性。以不可能没目标,以不可能的事情为前提,称不上野心,只不过是鲁莽无谋而已。
8.一旦决定要做什么,就把期待的结果写下来。9个月或者1年以后拿出来与结果对照一下。我这样坚持了50年,每次都有意外的收获。谁这样做都是一样的。这样以来自己的优势就很明显了。认清自我,最重要的是了解优势。
9.不要花费太多时间去改变你不擅长的方面,而是应该注重自己的优势。比起把一流的能力变成超一流的能力,从无能力到一般人要耗费多的多的精力和努力。
10. 要在组织取得成果,自己的价值观就必须组织的价值观相融合。不必完全一致,但必须能够共存,否则心情就不会轻松,工作也不会取得成果。
11.懂得运用自己的优势能够兼顾工作和自我实现。为把自己的知识转变为组织的机会而工作,并通过注重贡献,将自身价值转化为组织的成就。
12.第一份工作的选择相当于抽签。一开始就从事适合自己的工作的概率并不高,而且需要经过数年,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转向适合自己的工作。
13.思考自己想要的收获在哪里,如果发现不在现在工作的地方的话,接下来就该问问为什么。是因为整个组织腐败,还是因为不能融入组织的价值观?无论是哪一个,这样的人都没有希望了,身处于与自身价值观相悖的地方,人就会怀疑自己,贬低自己。
14.当一个人自问,从人生中能看到了什么,并明白所得取决于自身投资时,他就成熟了;当一个人自问从组织中能得到什么,并明白所得取决于自身投资时,他就自由了。
15.注重正确理性的人不适合创业。那样的人也不适合做政治家、军官、国际航线的船长等。这些工作都需要做决定,而做决定本身就有不确定性。
16.成功创新的人,会斟酌遇到的所有机会。他们会仔细地考虑最适合自己的机会是哪一个,最适合团队的机会是那一个,以及能够发挥自己特长,并展现出卓越才能的机会是哪一个。
17.有人际交往能力并不一定能够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处理自己的工作以及与他人的关系上,如果重视贡献,就能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人际关系才具有建设性。对良好的人际关系唯一的定义是具有建设性。
18.如果你知道自己长处、工作方法、价值观以及应该做出的贡献。那么你有必要考虑以下问题:必须将这些告诉谁,你必须依赖谁,谁又在依赖你。然后,你需要将考虑的结果告诉他们。
19.所谓沟通,是感知,是期待,是要求,而不是信息。苏格拉底说过,“和木匠说话的时候,要使用木匠的语言。”不使用听者的语言,是无法促成沟通的,必须基于听者的经历来使用语言。
20.领导力并非是指吸引他人的能力,吸引他人的能力,只不过是一种鼓动能力;领导力也并非是指交友,影响他人能力,那样的能力,只不过是一种推销技术。
21.人们老去的方式都不尽相同,有的人即使不能精力充沛的工作,但是判断力却没有失常,反而比二十年前更能明智的做出决策。作为一个劝言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抛却欲望,并且具有智慧、爱心的话,也会做出优秀的工作。
我的感悟:
一开始拿到这本很懊恼,书的内容太少了。每页内容很短,最多300字,最少50字。它是日本上田惇生编译过的。
《卓有成效的个人管理》21条精华这本书没有提供案例和分析流程,需要读者联系生活去思考。因此对于某部分读者来说,看书的意义不大。
于我而言,每看一本书,总想有一点收获,最后选择了要点归纳。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