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光明大道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传统文化
中华五千年演义(21):七擒孟获

中华五千年演义(21):七擒孟获

作者: 月儿明_0311 | 来源:发表于2019-10-31 21:38 被阅读0次

    (21)七擒孟获

    赤壁之战后,刘备的力量得到充实,实力大增,在接下来的十年时间里他将势力范围从荆州扩展到西川(益州),最终建立了蜀汉政权,初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白帝城刘备托孤

    刘备夺取西川后,诸葛亮入蜀辅政。刘备和诸葛亮君臣一体,把蜀国治理得蒸蒸日上。

    刘备留关羽镇守荆州。荆州共有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这五郡,其中南郡是刘备向东吴借的。刘备得到西川后,派关羽出兵攻打曹操的襄樊地区,孙权派吕蒙乘虚偷袭,导致荆州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失陷。

    关羽兵败被俘,不降被杀。听到关羽被东吴杀害的讯息,刘备为了保存兄弟之义,不听诸葛亮劝告,尽起全国兵马讨伐吴国,亲自率军为关羽报仇。诸葛亮为防备魏军乘虚偷袭成都,没有随刘备出征。

    吴国大将陆逊看到蜀军为避酷暑,在山林茂密之处结营,火烧蜀军七百里连营,刘备大败,退回到白帝城,在城中永安宫中一病不起。刘备自知时日不多,便派人日夜兼程赶到成都,请诸葛亮来嘱托后事。

    诸葛亮留太子刘禅守住成都,带刘备的另外两个儿子刘永、刘理来到白帝城,进永安宫谒见刘备。

    刘备叫诸葛亮坐在旁边,用手摸着他的肩背说:“我自从得到丞相的辅佐,才天幸达成帝业;想不到我智识浅陋,未能采纳丞相的谏言,自取其败。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嗣子刘禅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刘备说完,泪流满面。

    刘备召集众将官到齐,拿笔写了遗嘱,交给诸葛亮,感叹地说:“我本想和你们一同消灭曹丕,不幸中途分手。麻烦丞相把我的遗嘱交给太子刘禅,以后一切事情都望丞相指点。”诸葛亮拜倒在地上说:“望陛下好好安息,臣等一定全力效劳,辅助太子。”

    刘备叫左右的人扶起诸葛亮,一手掩盖眼泪,一手握住诸葛亮的手说:“我现在快要死了,有心腹的话要说。”诸葛亮问:“有什么事吩咐。”刘备说:“阁下才干高于曹丕十倍,一定能成就大业,如果刘禅可以辅佐就辅佐,如果不行,你可以取代刘禅,自己来当皇帝。”

    诸葛亮听到这话,立即哭拜在地说:“作为臣子,我一定尽心尽力,效尽忠贞,辅佐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又请诸葛亮坐在旁边,将刘永、刘理叫到面前吩咐:“你们要记住,我死了以后,你们弟兄三人,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丞相,不能怠慢。”并叫两个儿子一同在诸葛亮跟前下拜,接着对众将官说:“我已把国家大事托拜给丞相,要嗣子刘禅以侍奉父亲之礼对待丞相,你们也一样不可怠慢,不要辜负我的嘱托。”

    又嘱咐赵云说:“我与你在患难之中相遇,你跟随我一直到现在,想不到会在这里分离。你可念在我是你故交的份上,早晚看护照顾我的儿子们,不要辜负我的期望。”赵云哭泣著下拜说:“我一定会效犬马之劳!”

    刘备又对众将官说:“各位将官,我不能一一分别对你们作嘱,愿各自努力,洁身自爱。”说完这些话,刘备驾崩,享年六十三岁。

    君臣肝胆相照,垂范万古

    刘备得到诸葛亮之后,非常高兴,表示“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陈寿也说:“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资治通鉴》的注者胡三省也认为:“自古托孤之主,无如昭烈(刘备)之明白洞达者。”

    赵翼也盛赞刘备托孤:“千载之下,犹见其肝膈本怀,岂非真性情之流露。”

    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总是托付大事与他。

    赤壁之战后,刘备西进益州,没有带诸葛亮,带了法正和庞统作为主要谋士。夺取西川(益州),其后方正是荆州。荆州作为刘备的立足之地,当时根基并不稳固,进取益州必须选择最得力而可靠的文武官员镇守,才能确保荆州的万无一失。

    刘备西取益州面临诸多变数,一旦荆州出了问题,刘备将再度陷于东奔西走的境地。为固防荆州,刘备留下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只有这些心腹之人才能让刘备放心。及至庞统在雒县中箭身亡,荆州形势渐趋稳定而成都又志在必得,刘备才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入川,一举拿下成都,占领整个益州,奠定鼎足三分的基础。

    刘备攻下成都后,以“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这说明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与倚重,是将整个大后方交付给诸葛亮。

    诸葛亮在《出师表》里,十二次提及刘备,每次都是用最深切怀念语调叙述对这位明主的知遇之恩。回想自三顾茅庐以来,诸葛亮辅佐刘备,从没有立锥之地的境地,到建立一方帝业,将刘备推上九五之尊的帝王宝座;诸葛亮自己,也从一介布衣成为手握重权的丞相,两人肝胆相照,休戚与共,诠释的正是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刘备与诸葛亮这样的君臣关系,造就了他们天下第一君臣的美名。

    二人和衷共济,犹如鱼水,展示了君臣的应有之义,足以垂范万古。

    南中叛乱,后方不稳

    刘备托孤之后,诸葛亮以“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为他报答刘备、忠于刘禅的职分。

    然而,蜀国大后方“南中”并未平服。三国时的南中,主要指今四川南部和贵州、云南等地。这里居住着一些少数族裔,汉代统称为西南夷。

    刘备死后,南中多地叛乱,其中包括孟获反叛。南中的骚动使诸葛亮不得不先行南征,以解除北伐的后顾之忧,同时开拓兵源财源。

    以德服人 攻心为上

    建兴三年(225年)三月,诸葛亮率军南征。这次出师,平复南中三郡,降服孟获,同年十二月回到成都,前后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

    当时的南中,还比较荒僻。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描述说:“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诸葛亮这次南征,取用攻心为上、以德服人的策略,重点就是使南人心服。

    据《三国志‧马谡传》记载,马谡向诸葛亮建议:南中诸夷依仗地势偏远和山高路险,很久以来就没有归顺中原了。如果发兵攻打,今天平伏了叛乱,明天又会反叛。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攻心,让那里的居民诚心归服,才是解决问题的长久之计。

    诸葛亮接纳马谡的建议。这与诸葛亮安抚少数族裔的想法完全相符。远在隆中对策时,诸葛亮就已经提出“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怀柔之策,不专凭武力强压少数族裔。显然,诸葛亮对攻心为上、以德服人的策略早就胸有成竹。

    因此,这次南征,除杀掉高定、朱褒等几个首先反抗的首领以外,对其他的少数族裔与汉族的上层人士,尽量降服收用,让他们继续治理南中。

    诸葛亮七擒孟获

    诸葛亮南征战役中,后世流传最广的就是七擒孟获的故事。七擒孟获(也称“七擒七纵”)一词最早在《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出现,《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也有简要记载。《三国志‧诸葛亮传》、《出师表》及《三国志》关于当时率军首领李恢和吕凯的传记中则没有直接记载。

    据《汉晋春秋》记述,诸葛亮在南中,每战必捷,听说孟获的名头很大,夷人汉人都归顺他,就叮嘱众将生擒活捉他。

    活捉孟获之后,诸葛亮让孟获观看汉军的营阵,问他:“你看这样的军队何如?”孟获回答:“我以前不知道你们的虚实,所以会打败仗;现在你让我看了你们的营阵,如果就这样的话,取胜也是很容易的事情。”诸葛亮笑着放孟获回去了。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七十》的记载与《汉晋春秋》几乎一样。这就是说,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孟获心服口服,表示归顺,并发誓南人从此不再造反。南人归顺后,诸葛亮进军直到滇池,平伏了这次叛乱。

    征南之后,诸葛亮允许南中各族自治,不变动各族原有的社会结构,这取得了当地豪族大姓的合作,南中得以安定。

    诸葛亮为后世景仰

    在《三国志》中,对于诸葛亮平定南中只有十二个字的记述:“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诸葛亮治理蜀国和他的南征对西南各族裔的影响非常深远,滇西留下许多有关诸葛亮南征的“遗迹”和民间传说。

    当时,诸葛亮安定南中后,尊重当地生活文化,同时也给当时相对落后的民族带去中华文化,使当地族裔深深受益。诸葛亮“七擒七纵”的真实性尽管在学术界一直存疑并有较大争议,但在民间却深入人心。

    当地百姓将孔明奉若神明,南方一些少数族裔对诸葛亮更是感激不已,有些至今还为诸葛亮立庙纪念。

    据明代中期《滇略》记载,单单在云南一地就有与诸葛亮有关的地名、遗迹四十多处,当地族裔对诸葛亮“畏之如天地,爱之如祖考”。而这时《三国演义》还未广泛流行,可见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千年以后,依然得到西南民族的崇敬爱戴,当中在傣族就流传着歌颂“丞相”的诗句。近代云南出生的文人赵藩就有“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七擒依算略,一战定蛮苗”等赞辞。至今接近蜀汉的西南地区,像缅甸、泰国北部一带,部分民众都不敢直呼诸葛亮之名,而尊称他为孔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华五千年演义(21):七擒孟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vyim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