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千年演义(45):永乐雄风

作者: 月儿明_0311 | 来源:发表于2019-11-26 19:32 被阅读0次

    (45)永乐雄风

    明成祖画像

    当让欧洲人为之惊叹的蒙古王朝带着昔日的辉煌走入历史后,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拉开了又一个大幕。在序幕中,勤政爱民的朱元璋师法汉唐,对百姓施以仁政,让饱受战火摧残的山河得到修复,而其后的明成祖朱棣,这位承天命再创中华文明辉煌的圣明君主,为后世留下不逊汉唐的大明,留下太多的惊叹,在政治文化等领域再次书写浓重的一页。

    在位短短二十二年间,朱棣不仅发展了经济,使国力达到鼎盛,天下得以大治,声名亦远播海外,仰慕中华文明者无计其数,六十多国与明朝存在朝贡关系;而且他做出好几件了不起的大事,其中任何一件都会让其青史留名:

    营造北京城,为后世留下紫禁城(故宫)、天坛、长陵等充满帝王气息和文化内涵的精美建筑和帝都;大建武当山宫观,打造一个美轮美奂的云中宫殿、神国空间,推动明朝上下的崇道之风。

    派郑和下西洋,第一次向西方世界全面展示中华文明的灿烂程度,传递明成祖“天下共用太平之福”的理念,展现中国人的大同思想和刚劲之气。

    重开丝路古道,与西域诸国通好,再现丝绸之路的辉煌,促进与西亚乃至欧洲的往来,彰显明朝为华夏正统和东亚地区核心的国际地位。

    五征漠北,派兵南下征服安南,消除边境隐患的同时,扩大了疆域,其鼎盛时期的疆域“北穷沙漠,南极溟海,东西抵日出日没之处”,包括中国东北及现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不丹、克什米尔等,总面积达到1,300万平方公里,与清朝鼎盛时期不相上下。

    兴建南京大报恩寺,留下让世人惊叹的世界奇观,该寺有“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之誉。

    下令编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拉开总结、整理传统文化典籍的序幕,为后世留下诸多珍贵的史料。

    疏通大运河,加强南北漕运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这样的成祖不仅影响整个明朝,其所缔造的一切支撑着明朝走过余下的二百多年,而且也辉映在中华历史上,有的影响直至今日。

    明成祖画像

    善于治理

    1402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南郊祭祀天地,正式称帝,改明年年号为永乐元年。

    当时朝廷中有一些建文帝时的旧臣,他们虽然归顺了成祖,但做事战战兢兢,顾虑重重。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成祖下令让解缙等整理建文帝时诸臣的奏章时,只留下有关国计民生的,其余的全部销毁,并说:“……我不是讨厌那些尽心于建文的人,只是讨厌那些诱导建文变坏祖宗规法的人。以前你们是他的大臣,就应该忠于他;今天事我,就应该忠于我,不必曲自隐蔽。”一些能干的建文帝旧臣还受到了重用,除了解缙,还有蹇义和夏原吉等人。

    成祖即位后,就晓谕群臣说:“大凡人的才识不同,或长于这方面或短于那方面,如果事情有过错失误,可以马上指出,我不会责怪。如果隐而不言,时间长了才发觉,这就与欺骗差不多,法则难容。”以此提醒大臣们匡正自己的过错。

    成祖还十分讨厌阿谀奉承的官员。一次,贵州布政司在奏折中写道:皇上的恩诏到达思南府,太岩山间都响起“万岁”的声响,这是皇上的威恩远加山川的灵验啊!一些大臣听了这段话都纷纷向明成祖祝贺。成祖面现不悦,说:“在山顶上呐喊,千山万谷都会回应,这本是很平常的事,你们想用阿谀奉承来讨我欢心,实在不是贤人君子的作为!”

    对于祥瑞之事,成祖也谨慎对待。永乐初年,陕西兴平、凤翔二县献瑞麦,群臣上表祝贺,认为是圣德广布,天下太平的征兆。成祖对礼部尚书李至刚等人说:“瑞麦固然是祥瑞,但四方远近,如果万物没有得不到相宜的处所,那可以说是太平。但是现在内外果然没有一个人有怨气的吗?朕看上表只是觉得更加惭愧。君臣相处贵在以诚,谀佞不是治世之风。”

    永乐十四年夏,礼部祠祭司郎中周讷上书请封禅,尚书吕震请成祖接受这个建议。成祖对吕震说:“今天下虽无事,然水旱疾疫间或有之。朕每次听闻郡县上奏,内心未尝不惶恐,怎么敢自己说是太平之世?况且唐太宗亦不曾封禅,魏徵每以尧舜之圣来看太宗。你们想让朕处于太宗之下,还是像魏徵一样爱君王!你们当以古人自勉,才能不负身上所肩负的责任。”

    郑和下西洋(油画.1973年)姚钟华

    七下西洋

    明成祖的“永乐盛世”是明朝的鼎盛时期,足以媲美汉唐盛世。此时,明朝的综合国力无论在亚洲还是世界,堪称首屈一指。《明史》上说明成祖“智勇有大略”,“智虑绝人,酷类先帝”。汉武帝是以“通西域”而著称,唐太宗因被尊为“天可汗”而闻名,明成祖则以“下西洋”而传世。

    明成祖气魄宏伟,从他派遣郑和出洋一事,就可以充分表现出大手笔,曾派郑和出使南洋等地,远到东非,使中国与亚非各国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得到促进。受朝命并入贡者达30余国,使明朝声威远播海外。

    郑和下西洋图

    从1405年(永乐三年)到1433年(宣德八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成为闻名世界的一件盛事。郑和第一次航行,有船只62艘,水手、船师、卫兵、工匠、医生、翻译共2.7万多人。最大的船长44丈,宽18丈,可以容纳一千多人,是当时航行海上最大的船只。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具有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航海设备和技术。

    郑和下西洋更是扩大了明朝在海外各国的影响,用《明史》的话来说就是“示中国富强”,用明成祖的话来说就是“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

    郑和的七次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他到达非洲赤道以南东海岸的地方,比意大利人哥伦布和葡萄牙人达・伽马发现新航路要早半个世纪以上。

    解缙

    《永乐大典》

    明朝在成祖年间达到全盛时期,同样在文化领域为后世留下了令人称道的辉煌: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的修成。

    永乐元年,明成祖即位之初即下了一道命令,命解缙把天下书合编为《永乐大典》,以保存大量古代文化典籍。解缙接了这个任务,马上着手进行。根据原来藏在南京文渊阁之中,五代十国宋辽金元及明初,一共500多年来累积的“中秘藏书”,依据经、史、子、集、百家、天文、地理、阴阳、医卜、僧道、技艺,合为一书,在永乐二年11月呈献给明成祖。 明成祖看了,点头称好,赐名为“文献大成”。

    可是,成祖并不完全满意,想把天下散失的书全给找齐全,于是又加派姚广孝与解缙同为监修,又命王景、湖俨等人为总裁;把全国最有学问的人都找来加入编辑群,再调国子监及外郡学生员担任缮写工作,总共动员了2000多人,真是声势浩大的工作组合。解缙率领如此庞大的编辑群,不眠不休赶了3年,到永乐5年,终于大功告成,全书共有2万2937卷,共装成1万1095大册,命名为《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编成后,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渊阁。永乐迁都后,又移至北京,深藏在故宫内的文楼(即文昭阁)里。嘉靖41年(1562年)8月,誊写副本一部,从此《永乐大典》才具有正、副两部,分别珍藏在文渊阁和皇史宬两处。全书举凡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闻异见以及日、月、星、雨、风、云、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随字收载。全书分门别类,辑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资料,大凡经史子集与道释、医卜杂家之书均予收辑,并加以汇聚群分,甚为详备。

    明成祖编纂《永乐大典》,代表“盛世修书”的传统,如宋代修《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文苑英华》,清代乾隆时修《四库全书》,是为一个时代“文治”之象征。

    《圣学心法》

    公元1409年的一天,成祖在与翰林学士胡广等大臣议事之时,拿出自己撰写的《圣学心法》4卷,并说古代治理天下都有其道。汉唐宋虽有圣贤明训,但学说众多,不能马上得其要领。皇太子是天下的根本,正是需要广泛学习的时候。朕希望使他知道治理天下之道,这样可以保证将来的太平之世。秦汉之后,人们大多以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教育太子,那不是正道。“朕间因闲暇,采圣贤之言,若‘执中建极’之类,切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今已成书。卿者视观之,有未善,更为朕言。”

    明内府朱丝栏写本《圣学心法》,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胡广等大臣看完后,说道:“帝王道德之要,备载此书,宜与典谟训诰并传万世,请刊印以赐。”得到大臣们的肯定后,成祖遂名《圣学心法》,命司礼监刊印。成祖还在序言中表示,自己撰写此书正是受到唐太宗《帝范》的影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华五千年演义(45):永乐雄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tnim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