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先生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教益和启示。
他凭借独特的创作风格,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他的小说《边城》《雪晴》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我读过多次,每一次都有不一样的感悟。
2017年年末,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到三味书屋去买了一本《湘行散记》,放于枕边,每天临睡前一页一页地读。
陆陆续续、反反复复看了两个多月,内心时常被他的叙述所触动,仿佛一切回到昨日。
《湘行散记》记述了沈从文阔别湘西十余年之后再次重返故里的见闻感受。收录了《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鸭窠围的夜》《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箱子岩》《辰河小船上的水手》《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等篇目。
一篇篇构思极美的散文中蕴含的意味尽在不言中,这就是沈从文的散文风格。
这些优美清新传神的文字,也展示出沅水两岸秀丽的风光和湘西纯朴的民俗人情。沈从文将他那难以化解的乡愁倾注其间,读来令人动容。
在《湘行散记》里,两岸高耸的吊脚楼好似一个黄昏的奇迹,美丽而又销魂。
美丽是因为沅水两岸秀丽的风光,这些我还无法用文字来描述。
销魂是因为那些有了酒就兴高采烈、行船如飞的纯朴船夫;那些住在吊脚楼里敢爱敢恨的女人;那些勇敢而又和气的士兵,甚至那些粗暴而又不乏豪爽的土匪,组成了沅水两岸真实而特有的人文景象。
读他的散文,我时常被他的叙述所触动,备感亲切,仿佛在听他讲述一个个美丽、哀婉而又忧愁的故事。
他的这些文字融入了自己的赤子情怀和对民族命运的不倦叩问,充满了思辨的力量和艺术神韵。还有人性的至真、至纯、至情在沈从文的散文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曾这样描述过湘西散文的创作主旨,说《湘行散记》表面上虽只是涉笔成趣不加剪裁的一般性游记,其实每个篇章都于谐趣中有深一层感慨和寓意……
内中写的尽管只是沅水流域各个水码头及一只小船上纤夫水手等琐细平凡人事的得失哀乐,其实对于他们的过去和当前,都怀着不易形诸笔墨的沉痛和隐忧,预感到他们明天的命运……
《湘行散记》中,水手和妓女的生活是描写最多,也是最富有湘西地方特色的一类。他笔下的水手显得顽钝可爱,虽然言谈间尽是粗口,但仍是那般真性情。那些为了生存而不得不为娼的女人,在他的目光中都有一种凄惨而哀伤的美丽。
在这些人的身上,作者揭示了他们生存的艰难与悲惨的命运,但更多的还是展现他们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生存形式。
我最喜爱的是《鸭窠围的夜》,我曾多次阅读,且百读不厌。文章开头两段为我们展现了湘西一个飘雪的黄昏中的美丽画面。
那些“黛色如屋的大石头”、“高大壁立千丈的山,山头上的小小竹子,长年翠色逼人”、“两岸高处去水已三十丈上下的吊脚楼”等等。
尤其是吊脚楼被多次提起,也成为贯穿《湘行散记》的一个主要场景,与他文章的主弦遥相呼应,成为长年与水斗争的水手和寄身船中苦闷成疾的旅行者的落脚处,这些人的疲劳与寂寞是从这些吊脚楼中可以一律解除的。
阅读《鸭窠围的夜》,字里行间,尤为传神,令人感叹。比如“一切光,一切声音,到这时节已为黑夜所抚慰而安静了,只有水面上那一份红光与那一派声音。”
还有阅读《云南看云》,把各个地方的云描写的生动有趣。云南的云更是“色调出奇的单纯,唯其单纯反而见出伟大。尤以天时晴明的黄昏前后,光景异常动人。完全是水墨画,笔调超脱儿而大胆。天上一角黑得如一片漆,它的颜色虽然异样黑,给人感觉十分轻。”
读《湘行散记》,总能让人感受到那份阳光般的温暖和从容淡定,还有那份忧伤的美丽。
无戒365天极限挑战营第61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