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除其中那些生命中其实很可贵的眼泪、感动、信任、错误,我想借机说说和今天我们从事教育关系密切的两个话题。
我们看到了一个任性的生命,看到了父母放养之下自然生长的生命,现在既美丽又稚嫩地展示在我们面前。
生命究竟应该放养还是圈养?这是一个最近十年才被开始关注的问题。
我个人的回答是:圈养成功率要高得多,放养的夭折概率太高太高了,就平均分而言,圈养完胜放养!但是,圈养注定限制了人的创造性,创新点、生长点、突破口,这些很少来自圈养人群,而更多来自童年和少年被放养的孩子。
打个比方,圈养注重的是基因原封不动地复制原有的模式——一个模式原来生存下来,就已经意味着成功,得到过检验。而放养注重的是基因的变异,变异是没有固定方向的,未来被淘汰和被推崇的,往往都来自基因变异,而不是来自基因复制。补充一句,我曾在其它文章说过,所谓变异,也是90%以上的继承,10%左右的变化——超过这个数就出怪物了,今天我们到处可以看到怪物,它们并不具备繁衍思想后代的机会。
也就是说,放养和圈养都不是理想的教育,理想的教育是有目的、有方向地培养自由和创新。
被圈养出来的人当了教师,多半还会信仰圈养,也就是纪律、规范、知识、可靠性……即使他们中有些人因为对自己过去所受的教育深恶痛绝,试图改变教育方法,但他们依然只有来自圈养的经验。
被放养的人基本上没有机会当教师,他们中绝大多数被抛到了生活的底层。但如果他们居然有机会当教师,尤其是像在南明教育这样的机构当教师,这至少说明他们已经是极少数存活下来的幸运儿!
确实,如大家所见,南明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努力寻找幸存的放养者,希望他们中更多的人能够成为我们的教师,和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一道,组成一个更平衡的学校。放养长大的人,天然比别人更懂得自由,懂得不勉强、不伤害一个有困难的孩子。而且,他们中的侥幸成功者,更懂得热爱的重要性,懂得自由不仅能够带来内心无价的快乐,而且还可能带来未来社会稀缺的成就。
一个在自由中成长起来的生命如何成为令人瞩目的珍奇?超静,魏强,墨迟……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向我们展示着密码,展示着规律。
全人之美课程为什么要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喜欢”?因为我们不仅在用这些美好事物丰富生命、充沛生命,而且还在用它们试探每一个孩子的天赋与热爱。
一个人可以同时喜欢许多事物,许多学科。但他无法在同一时间热爱许多事物。因为热爱是生命的聚焦,是力量的凝聚。
热爱也是会转移而且需要转移的,直到仿佛找到“命中注定”。然后,一万小时理论就自然而然地起作用了——不愿意为所爱的事物付出无尽的时间,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痛楚,这就不能叫热爱。
同时,寻找榜样和一万小时同样重要!榜样是技艺和灵感的来源,是道路的方向,也是树立一个必须用一生去超越的目标。我二十年前立志准备上好语文课时,就反复揣摩钱梦龙、宁鸿彬等人为数不多的经典课例,从模仿到创新,甚至一定意义的超越,用了很长很长的时光。
再然后,你会遭遇到孤独,无路可走,前面没有了榜样,没有了现成的道路,而令自己满意的创造不可能那么简单地从天而降。
你只能继续信守自己,信守初衷,在寂寞中反复练习着最简单的曲调。
直到有一天,有全新的事物突然从你心中喷涌,你甚至来不及清晰地为它命名——旁人都可能比你自己看得更清楚。
但它那么耀眼地出现在世界,出现在发出惊叹的人们面前。
这时候,你就已经成了一个感染者,一个赋予世界热度的人。你甚至能改变年轻生命的走向,让学化学学科的热爱舞蹈,让学音乐学科的热爱绘画,让学地理学科的热爱哲学……
一所理想的学校,应该全部由这样的教师组成——这是晨山双语的梦想,是南明教育的梦想。
没有了梦想,丧失了热爱,生命就会在无边的机械复制中失去自己的方向,只是行尸走肉、牵线木偶般地被时代的潮流裹胁着往前走。
网友评论
当然,比起像你们做着大胆革新,吃螃蟹的人差的太远。不过真心希望你们的试验能够成功,为我们的教育开辟一条新路出来!
什么叫成功?
信念在心中,外在的评价难道能决定内在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