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理查德*塞勒
中信出版社,2018年出版,24万字。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
拆书:老案
建议先点「赞」+「收藏」+关注 ,再慢慢看,以防手滑找不到
老案读书会:每周泛读一本书,每年精读十本书,让读书引领生活,指明方向
狭窄框架:我们的认知是如何被“狭窄框架”束缚的,做出了哪些自己都无感的“错误”决策?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我们经常根据当下的利益作出“愚蠢”的决策。
例如:我们看到那只股票涨了,就去无理由地急迫地追买,突然,看到它又跌了,就想急切的抛售。我们从不仔细研究它到底为什么发生这样的涨跌状况。我们的思维陷入了涨与跌的狭窄框架里,无法自拔。我们从来不会用全局的观点去研究这只股票问什么涨跌,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这就是我们生活中频频发生的“狭窄框架效应”,我们的思维受到某一个点的束缚,往往就很可能在决策领域做出错误的选择,导致危害的结果。
“狭窄框剪效应是”理查德*泰勒在《“错误”的行为》这本是中提出的,他通过实验对这问题有了深刻的认知,让我们真实的理解的“狭窄框架”效应的危害。
第一,什么是“狭窄框架”?
所谓的框架就是指相机的取景框,意在指我们看问题就和看相机镜头一样,只能看到取景框里的风景,其实,外面的风景比取景框的风景美多了。但是,我们总是盯着取景框的美图,从不思考摄影时候取景框以为的美景。
框架效应是指一个人看问题没有全局观,就问题看问题,不能延展自己看问题的边界,这往往就会造成局部的正确和系统的错误。
框架就成为你的一副有色黑框眼镜,无法让你摆脱眼前的拘束,从上帝的视角观察决策问题。
我们古人常说:“坐井观天”“因小失大”“盲人摸象”等等都是“框架效应”成语的描述,我们时时刻刻都会在自己的框架决策,我们确浑然不知,有意识的打破“框架”突破自我限定,也许作出的决策会更好,更正确。
第二,“狭窄框架”在生活和工作种具体表现?
为了更好的理解“狭窄框架”效应的这个现象,我们还是用案例说吧,这也许更直观,更有效地让你得到理解,也很容易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观察,形成自己全局观的方法。
案例一,你什么时候把一次旅行的费用会分项计算,什么时候会统一计算?
这是书中给出的案例,如果出去度假,你会把每项花费(比如交通、住宿、餐饮、远足、礼物)看成一次次独立的交易,还是把它们统统归为度假花费。就像一切费用全包的邮轮旅行一样?人们什么时候会不怕麻烦地一个个区别看待所有交易,而不是将其视为同一种交易?
我们在短期旅行时会把出差的费用看成一次交易,如果我们经常出差,时间较长,我们就会把每次出差的费用分项计算,总结出各项费用的占比,从而优化费用的使用,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比如说,我们发现我们出差的交通费占比较高,那一定是我们选择的交通工具和出行时间没有做好合理规划,在飞机票全价的时候,我们出行,而在机票打折时,我们没有利用打折的机票。
当我们思维受到框架的束缚时,我们就忽略身边每次事件的真实感受,如果稍微扩展一下思维边界,我们的就会找到更有利于实现事件的方法。
案例二,出租车司机应该如何安排自己的运营时间呢?
多数人应该都知道出租车公司的运营模式,把车租给有驾照的司机,每月收取固定的租赁费。
司机的工作时间是弹性的,每天可以工作6小时,也可以工作12个小时,这个工作时间有他自由支配,除去每月上缴的费用,剩下的便是自己的收益。
出租车运营,每年应该都有淡季和旺季之分,在旺季时,出租车司机可能只工作6-8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一天的目标营收,而在淡季时,可能要12个小时以上才能完成。
那么司机是怎么安排自己的时间呢?
部分司机采用的策略是“目标”导向,在旺季时候赚够了就早早回家。在淡季的时候就多跑几个小时。
理查德·塞勒曾做过一个实验,如果司机旺季时多投入几个小时,淡季不忙了少干几个小时,多休息下,拿出剩余的时间做些额外的事情,那么年化收入将比常规“单天目标积累总额”要高于10%左右。而事实并不是这样,司机陷入“每天收入”的小账中,而忘记去算总额大账。从总体来看,他们是吃了大亏的,而这种只关注短期收益而忽略长期价值的事情就是“狭隘框架效应"。
这件事情告诉我们,当你只盯着眼前的“钱”时,这个世界上的很多维度,真相你是看不到的,于是就会做出愚蠢的决策行为,与最终想要的中长期结果产生偏差。
案例三:一位遗孀应该继承“丈夫的事业”还是拿走一笔抚恤金走人?
一位从农村嫁到城市的青年女子,育有2个孩子,一儿一女。婚姻期间,丈夫因公殉职。除了社保支付的正常的抚恤金外,单位打算给一笔额外补偿。殉职的先生在一所不错的高效任教,所以,高校也只能力所能及的给你帮助。
当时给出了两个补偿方案:第一方案:除了支付的社保的抚恤金外,另外再支付一笔补偿金50万元。第二方案是:给这为妻子在高效安排一个工作,月薪3000元,提供一套教师公寓住房,子女享受正常的教工子女的待遇,等于她“继承丈夫的事业”,享受正常的高校职工待遇。
你觉得这位妻子应该选择哪个方案呢?如果这位妻子是你,你又如何选择呢?
这位妻子选择了,拿走50万元,放弃高校给她的一切待遇。为什么呢?
她告诉别人,我拿着50万啥不能干,要这个3000元月薪的工作有啥意思?但是,她忽视了,在学校除了一份能养活自己的收入外,还有一间教师公寓住房(教师公寓和用50万买一间公寓的获取效用基本一致),子女就近上学的指标,以及子女在高校环境下从长期生活的品格培养。甚至在子女高考录取中,高校会给本校职工子弟的一些特殊待遇,这些长期的价值她都忽略不计。
这是我经历的一个真实案例,她的行为符合普通人的“狭窄框架”效应。在她的思维框架里只能看到一样东西,那就是“钱”,除了钱,以外的一切美好事物都是她框架视野以外的世界。
由于“狭窄框剪”效应对她思维视野的束缚,最后,她也就只能拿着50万元,带着一儿一女才离开在这富有生命的大都市,再次回到她那个生育她的贫瘠的乡镇,两个孩子从一个中产家庭最终下沉到社会底层。一个母亲的“狭窄框剪”会带给她以后几代人的影响。
最可怕是这种“狭窄框架”效应,她自己确浑然不知,还表现出自己超乎想象的自信。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狭窄框架”效应的束缚,不过聪明的人会克制自己不断地突破这种效应,不让自己陷入的太深。
第三,“狭窄框架”效应是如何产生的?
没有框架不行,框架过强也不定是好事。不过和“狭窄框架”相比较,危害最大的应该是“狭窄框架”给人带来的短视行为,这给决策带来无可估量的错误。那“狭窄框架”是如何产生的呢?
1 过度依赖经验:人们总是以过往的经验判断未来,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积累的经验也就不同,看待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这些过往不同经验会在她的大脑里形成认知世界的回路,当他遇到问题的是后,就会过度的依靠过往的经验,最后,也许这决策是错误的。
2 认知的局限:如果一个人的边界很小,自己遇到的问题很大,那么就无法用现有认知去解决边界以外的问题。就一定会陷入“狭窄框架”。就如案例三那样,你问一个来自农村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女人,钱重要?还是孩子未来的教育重要?她一定会说钱重要,有了钱就可以给你孩子教育呀?事实上,真的拿到一大笔钱,她会投资孩子的教育吗?
3 损失厌恶:什么是损失厌恶心理?通常指人们对于即时损失信号的具体情绪反应,人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只会做出一种对自己“有利”的决策,也就是当下见效的决策。案例三那个妇女为什么选择拿钱,而放弃高校的工作,那就是拿到钱就是当下效应,而通过工作赚钱,那是猴年马月的事情了。
第四:我们如何克服“狭窄框架”思维的束缚?
知道了“狭窄框架”效应的产生,那我们应该如何避免它呢?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我们生活的轨迹,工作所在的高度就是我们以往选择的结果,在一生中,会面临上万次决策,小的决策可以依靠直觉决定,比如吃什么?穿什么?
但人的一辈子会有20-30次最重要的决策,会影响自己的发展路径,比如上哪所大学?和什么样的人结婚?做什么样的工作,买房?买车?买保险?一旦选择就会对自己的未来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每个人不是环境的产物,而是自己决策的产物,所以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如何防止自己陷入“狭窄框架”的陷阱,就非常重要,这里大概总结了几个方面的思考
1 开放的态度:成长型思维的人更能跳出思维的边界与别人的大脑思考进行交叉式学习,每遇到事情,就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别人会从不同视角给你分析问题,让你突破“狭窄框架”思维的束缚。开放的心态不是让自己不再独立思考,而是及时反馈别人的意见,经过筛选,提炼成自己有用的知识,并用于解决问题。
2 迭代自己的认知:当下的问题需要一个更高维的认知来解决,持续迭代个人认知就成了解决狭隘框架最核心的力量。迭代个人认知的方法就是,学习+实践+反馈,不断的重复循环。建立自己多个框架,不断的扩大自己的认知边界。
3 慢思考:快节奏生活下的自我修复,是99%的人都需要的,我们的大脑分为三个部分:思考脑,储存脑,反射脑,思考的质量取决于思考深度和思考速度,速度很大程度上开始限制所有决策的正确率。
所谓慢思考就是抑制住自己瞬间决策的冲动,学会三思而后行,这也是很多年轻人应该学习的。一旦你的思考慢下来,你看到的的边界就会慢慢扩大,决策就不再失误。
那么怎么让自己慢下来呢?遇到问题不要急于下结论,要多听,多看,看周围人的表现,然后吸取每个人不同的观点,自己在做相关的决策。
总结:
“狭窄框架”是我们决策中最大的敌人,我们总以为找到了最好的解决方案,其实有可能是自己的思维边界之外还有一个更好的方案。但也不能因为更好的,而舍弃的当下的决策,所以做一件事,做好中长期规划很重要,你规划的越久,你在做出的决策就更理性。
钱很重要,但是,自己的职业,儿女的教育,生活的环境,周边的朋友,以及亲情的维护,也许比在某个时候比钱更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