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有一些朋友向老树吐槽,说一些文章牵涉的人名国名太多,看着很累。说实话,老树自己也很无奈,就有这么多人名国名啊。其实这个根本原因在于春秋离现在已经相当久远,人事的方方面面已与现在大不相同。今天特整理一文,介绍一些关于春秋人名与国名的基本知识。
一、关于人名
春秋时期的人名比较复杂,有姓、氏、名、字,而且人死了还有谥号,当然这些仅限于一定级别以上的人物。“姓”是母家的,不会变,姬、姜、妫、姒、嬴、姞、妘、姚为上古八姓,可以说中国人民基本是从这八个姓中繁衍下来的。而“氏”来源于男子的封邑或官职,所以父子二人可能会出现同姓不同氏的情况。但周朝后姓氏逐渐合一。
1、关于名。我们现在看到的春秋人物一般来说并非他们的名,因为在古人看来,直呼其名是不礼貌行为(当然现在似乎也是这样)。有个坐怀不乱的君子叫柳下惠,他是不是姓柳名下惠呢?不是。柳下是他居住的地名,惠是他的谥号。所以柳下惠的意思是:在柳下生活过的一个谥号叫惠的人。实际上他名获,氏展,字子禽,所以他叫展获,有时也叫展子禽、展禽。柳下惠成了后世展姓和柳姓的共同始祖。
再看孔子。孔子祖先是宋国人,而宋国是商朝君主后代,他们是子姓,所以孔子姓子,孔是他的氏。要准确介绍孔子,应该这么说:孔子,姓子,氏孔,名丘,字仲尼。后世“孔”慢慢就成了姓,追本溯源的话是孔子六世祖,即担任宋国司马的孔父嘉。
2、关于起名。春秋时期,人们起名可以说既讲究又不讲究,为什么这么说呢?先说他讲究的一面。鲁桓公生大儿子时,请教大夫申繻该起什么名。申繻说起名有“五起六不起” 原则,这也不能起那也不能起,条条框框挺多。桓公最后把儿子起名为“同”,是因为他的出生日期与自己相同。再说不讲究的一面。春秋时有很多奇葩名字,比如齐桓公小白(小而白?),周公黑肩,晋文公重耳(耳朵很大),郑庄公名寤生(难产),最好笑的是晋成公,名黑臀,大家可以脑补一下他们出生时的美好模样。
3、关于谥号:文章中经常出现的“桓公”“庄公”“襄公”“文公”“武公”之类就是谥号。所谓谥号是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别人根据其生前德行而给予的称号。谥号不是随便给的,有严格的谥法,《史记》中就专门有一篇《谥法解》。
举个例子。卫国君主姬完死了,大夫们认为他生前“使民以敬”,谥法有“克敬动民曰桓”,故谥为“桓”,后世就叫他为卫桓公。再比如郑国君主姬寤生非常具有军事才能,百战百胜,谥法里有“胜敌志强曰庄”,故他死后就被谥为“庄”,后世称他为郑庄公。这样大家是否就明白了,为什么鲁国也有庄公,卫国也有庄公,同样的还有鲁桓公、卫桓公、齐桓公等等。我们现在讲述他们的故事已经是过去式了,所以为了方便可以直接称呼他们的谥号,但他们活着时是肯定不叫“庄公”“桓公”的,老树有时在文章对话里出现这种称呼,也是为了阅读方便。
二、关于国名
春秋有很多诸侯国,叫得出名字的就有鲁、齐、晋、宋、楚、卫、郑、蔡、曹、燕等等。其实当时诸侯国何止这些!《史记》中载,当初周武王伐纣时天下有800个诸侯国跟从。到周朝建立后,根据军功大小与亲疏关系等,又陆续分封了大大小小好几百个国家,最夸张的一个数字是说,全中国总共有1800个国家,比当今世界各国总数多得多了。
这么多的国家,其实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同姓国与异姓国。
先看同姓国。所谓同姓国,也就是周天子分封自己的长辈或子弟建的国,他们都有个共同的姓:“姬”。有名的包括:鲁、燕、晋、卫、蔡、郑、吴、邢、曹,等等。有36个国家。
再看异姓国。顾名思义即与周天子不同姓的国家,有几个来源。
一是商朝的后代,子姓国,有宋、邓、邶、朝鲜(没看错,就是今天的朝鲜)。
二是分封军功很大的臣子,比如姜太公吕尚就被分封于齐,故齐国是姜姓。
三是周武王怀念以前的圣贤,寻访其后代而分封的国家,比如妫姓为舜的后代,主要有陈国,后世发展为陈姓田姓等。姒姓为大禹后代,有杞国(杞人忧天)和越国。
四是部落后代。嬴姓国,乃少昊部落后代,有秦、赵、葛等八国。芈姓国楚国,是颛顼部落后代。电视剧《芈月传》中的芈八子就是楚国公主,后来嫁到秦国。
古人有同姓不通婚原则。比如,鲁国公子可以娶齐国公主,但不能娶卫国燕国公主,同理,晋国公主不能嫁给鲁国卫国公子,但可以嫁给齐国宋国公子,等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