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原文]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
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因此,圣人要领导人民,必须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领导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所以,有道的圣人虽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负担沉重;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乐意推戴而不感到厌倦。因为他不与人民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时空对话]
老子一贯的做法是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现象,发现某种规律,然后对照着人类社会,应用到人的身上。因为老子认为宇宙万物是同根同源的,都来源于“道”,所以事物是有联系的,是存在一些相通的性质的。
在这一章,老子运用“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的道理,来影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辩证关系。
我想可能,连老子本人也没有想到后世的人们尤其是专家学者,对他的如此简单的比喻和论述提出了那么多的看法。
现摘录如下:
1、一些专家认为,这一章表达了老子的一套利用人民、统治人民的权术,认为这是向统治者献言。
2、更有人认为老子这是在教给统治者耍滑头,以哄骗的方式博得老百姓的拥戴,是非常阴险的“弄权之术”。
3、另有专家认为,如果说老子是在为统治者献计献策,那也是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是为国家和百姓的利益而呐喊。
4、现在多数专家倾向于,老子的这一观点与孔孟之道所讲的“君末民本”的思想有些相似相近的地方,都是在为封建统治者做长远打算。
我认为,老子一定不会考虑这么多,也不能一概而论地认定是为封建统治者做长远打算。
老子仅仅是从自然界的“道”推导出人,尤其是统治者,应当做的“德”。
老子是在对统治者彻底失望,对当时混乱的社会彻底失望的背景下,选择了远离尘世而隐居的,怎么可能为“离道失德的”统治者做长远打算呢?
老子是在描述一个理想的社会,理想的统治者和老百姓的理想的关系。
是描述一个符合“道”的、双赢的、和谐社会的管理模式。
如果统治者按照老子的说法去做,就可以和老百姓达成双赢的局面,即统治者的统治长治久安,老百姓的生活幸福安康。
可以看出,老子从自然界的百谷王,一步步推导出人类社会的君王的统治,勾画出了一幅和谐动人的画面:
1、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
2、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因此,圣人要领导人民,必须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领导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
3、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所以,有道的圣人虽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负担沉重;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不感到受害。)
4、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天下的人民都乐意推戴而不感到厌倦。)
5、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因为他不与人民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如果统治者(君王)按照老子的以上推导做到位的话,不能够长治久安才怪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