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探索培训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职场菜鸟成长记
别再误读DISC行为测评,它不是宿命论,是策略论。

别再误读DISC行为测评,它不是宿命论,是策略论。

作者: 蓝茶2575 | 来源:发表于2017-06-25 08:13 被阅读197次
    别再误读DISC行为测评,它不是宿命论,是策略论。

    最近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再次读到了有关DISC理论的内容,对它了解越深,就越加发现它的有趣,我由此得出了一个结论,多年来关于如何应用DISC,我们可能搞错了。

    先来说说什么是DISC理论。

    DISC行为模式理论是一种“人类行为语言”理论,其基础为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莫尔顿·马斯顿博士(Dr. William Moulton Marston)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研究成果。他基于其个人激励的理论创建了DISC的行为因素分析方法,DISC这四个字母分别代表-Dominance(支配),Influence(影响),Steady(稳健),Compliance(服从)。
    别再误读DISC行为测评,它不是宿命论,是策略论。

    DISC四种行为风格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不适合,它会让你改变对人的描述方式:描述特点,而不是优缺点。这个理论被广泛应用在犯罪心理学、变态心理医学等领域,如今在企业管理领域也有着大量的实践,包括人才招聘、面试、人才盘点、激励、团队建设、教练辅导等多个方面。

    最常见的做法是请测试者做一套DISC测试题,里面包含的题目反映了在某种情境下人们的行为偏好,测试者凭借直觉和日常的行为习惯选出得分,最终得出测试者属于四种类型中的哪一种。

    这件事表面看上去逻辑缜密、有理有据,但实际上这个测评工具有两个bug,一个是人们的行为偏好是动态变化的,一套测试题测出的只是测试者在当时的感知和当时的情绪下判断后得出的结果,他三年后再选,结果可能大不一样了;第二个bug是,人们的选择是非常场景化的,一个人在办公区打投诉电话可以是温文尔雅的,但在车里打投诉电话就有可能破马张飞了,尤其是被超车的时候……这其中的差别,测试题是测不出来的。

    别再误读DISC行为测评,它不是宿命论,是策略论。

    从这一点来说,DISC的测评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而不是一次性的。

    还好科学本身是进化的,著名的DISC研究者李海峰老师近期就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DISC的贡献,不在于他告诉我们必须属于某一类人,而是告诉我们凡事必有四种解决方案,比如遇到问题时我们用S的方式拿不到结果,用D的方式会不舒服,那就切换成I或者C的方式,让自己舒服的拿到结果。

    不是事物本身决定的最后结果,而是你选择的回应方式。
    It is not the final outcome of the thing itself, but the response you choose.

    这种观点有趣的地方在于,它打破了以往DISC被误读的宿命论,要知道如果没人这样提,测试者如果没有接受很专业的辅导,他的逻辑就会是这样的:一旦他测试后得出了某种类型,比如结果显示他是s型,他就会在脑中形成一个暗示,他就是一个老好人。从此以后不管他有多讨厌这个角色,他也会被这种暗示牵着走。不论他选的是D、C或者I,其实都一样的,他认定“这辈子不会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了”,也做不出那个字母以外的事了。

    当我们从DISC的理论源头寻找答案时,就会发现它其实是希望把我们引到另外一个方向,一个更加积极的方向:我们不属于任何一种类型,我们在遇到困难时可以选择任何一种类型去面对,也就是说,凡事都有四种解决方案,如果一种方案不行,我们就换一种,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练习去优化解决方案,这才是DISC想要带给我们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偲炎:写的真好~
        了解你自己本来就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呀。
        而且本来这个评测的结果就是会变化的
        蓝茶2575: @香妃妃妃妃 😜没错,我们对自己的了解认知也是动态的。

      本文标题:别再误读DISC行为测评,它不是宿命论,是策略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fql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