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第21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译文:遵循本心的最高境界,就是完全跟随着道。道的具体表现,是芒芒恍惚,视之无端,察之无崖。从昏暗不明中,渐渐明朗,其中现出某种形象;从明朗又渐渐模糊,其中现出某种物体。深远寂静啊,其中有某种精华出现;这种精华是最真实的东西,其中就有道的体现。从现在上溯到古代,上述道的规律一直没有变过,根据这一规律,就能够看清楚万物的本源。我怎么知道万物的本源是什么样子呢?就是根据这个规律。
体悟:内求诸己,反观外物。
这一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体悟分析。一是从修道的角度;二是从认识事物的角度。但在最后殊途同归。从这可以看出,所谓的修道、禅定、冥想等等,其本质就是体察、认识万物。有句话说,认识了,你就能做到。在这一章,这句话是最好的诠释。
更进一步说,社会的发展,其本身就有2条路,1条是通过科学研究,去认识万物,由外而内,1条是内求诸己,体悟本身,去认识世界,由内而外。不同的道路,在最终的结果上没有区别,但是,事物的认识是分阶段的,短短几十年,摘星探月通过第一条路的发展已经实现,但是第二条路,却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日渐寂寥。为什么?探索内在的世界是孤独的,在当前阶段是每一个个体只能从零开始的,道路异常艰辛,不如科学积累的威力、众人的威力。但是只要人类不灭亡,最终,当科学走到一定高度,终究会走入内在的世界的探求,从而踏上第2条道路。
刚才是从世界观上对这一章进行体悟,现在从方法论这一角度来说,这一章又是非常具有操作性的一个认识事物的方法。这一章讲了认识事物的3个层次,一是由不了解到了解,再从了解到不了解,这一过程时不断往复的,每循环一次,对象、物的了解就全面一分;二是了解到一定层次后,就会认识事物的本真;三是对这个事物认识透彻后,就会洞察到其他万物的本质,如同真正认识了一片树叶,最终整颗树都在你眼前。这就如同佛学中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这三层含义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佛讲求的是悟,道讲求的是寻,就如道原本就是道路的意思。这就体会了,道不是虚无缥缈,道不是什么都不为,而是要做到一种无为而为,无为而无不为。
这对我的生活有什么启示呢?
从学习上来将,学习到的每一个知识,特别是在现在微信、短期见效成功学等这种碎片化知识的上来看,它们不是没有好处,关键是对阐述的每一个观点、理论、方法要走过三重道路。
1、认识理论的具体内容,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能够精确复制;
2、深入了解方法背后的思维模式,理论背后提出的支撑点和出发点,能够由果溯因,由方法求思维;
3、从理论、方法等进而把握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进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做到“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这种状态,由一而演万物。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