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论语大讲堂三笑集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读《周郑交质》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读《周郑交质》

作者: 西源 | 来源:发表于2019-03-25 12:19 被阅读5次

        这篇文章,除去作者假托“君子曰”的评论外,叙述事件的只有76个字(够不上日更最低字数,呵呵),可就是这短短76个字,却极为形象地展示了周朝的衰落、诸侯的猖狂。由此可见,左传作者的文学功底的高超,叙事能力的高明。

       周朝自周平王东迁后,史称东周,周朝自此日渐式微,无法统管诸侯,“政令不自天子出”,周天子仅是一个名义上的称号而已;诸侯各自为政,发展国力并相互攻讦,图谋称霸。故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因郑武公辅佐周平王继位有劳,成为周王朝的卿士,经过父亲两代的经营和渗透,逐渐掌握了周王朝王宫的实权,周平王也看到了这一点,害怕郑国一支独大,想分化郑国的权力,让西虢公也成为卿士,这就是所谓的“王贰于虢”。本来,在正常情况下,周王平和郑庄公是上下级关系,“政令自天子出”,周平王想分权,是正常的,也是正当的,诸侯只有听命的份。可是,王朝式微,诸侯强大,脱离周王朝的管辖,所以,郑伯才敢“怨王”,由此可见郑国的强横。而周平王呢,却只能唯唯诺诺地掩饰说“无之”,已经形同傀儡。且看郑国狂妄到什么程度,就这还不算,还要和周平王互换人质。这真正的是“奴大欺主”啊。这种相互制约的表面平衡维持到周平王死。周平王死后,周王朝还不死亡,仍然妄想分化郑国权力,所谓“人不自知,自取其辱”啊,周王朝仅有想法,还会付诸行动呢,郑国倒先有反击动作了,先取温之麦,后取成周之禾。之后怎么样了呢?文中说“周郑交恶”,也就是说,周王朝只能睁睁地看着郑国收取原属自己的粮食,而无任何动作。

        以上经过,在文章中仅有76个字,没有过多的描绘和叙述,可我们在这76个字中,看到的却是周王朝形同虚设,周天子如同傀儡,虚担天子之名;郑国的狂妄骄横、目无天子,为所欲为。并且在最后的诊断中,更是对双方加以批评,说双方“结二国之信”,君不君,天子不像天子,只是摆设,臣不臣,臣子不像臣子,完全目无上级,周王朝地位下降,沦为诸侯,甚至连诸侯都不如。在当时,这简直是“礼崩乐坏”。

        在假托“君子曰”的作者观点中,更是提出了一个经典的诊断,即“信不由中,质无益也”,即双方不是发自肺腑的信任,互不忠诚,互相猜疑,再怎么样的抵押、担保、互质,统统都是没有用处的,迟早会现出原形,信任全无。

相关文章

  •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读《周郑交质》

    这篇文章,除去作者假托“君子曰”的评论外,叙述事件的只有76个字(够不上日更最低字数,呵呵),可就是这短短76个字...

  • 读书笔记一则

    《周郑交质》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 讲的是人与人交往,要以忠信...

  •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这句话是《左传》中的话,是说,没有信用,那么即使交换人质也没有什么作用的。 这句话的原委是...

  •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

    出自《左传》,全文是: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 春秋时期两个国家为了互相取信,...

  • 《周郑交质》:周平王其实只是一个可怜虫!!!

    《周郑交质》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全文两段,一段讲述了周郑交质历史故事发生的主要经过,一段就周郑交质中存在的现象进行点...

  • 周郑交质

    郑武公和郑庄公都是周平王的卿士。平王有意将一部分政权交给虢国管理,郑伯因此埋怨平王。平王说:“哎呀,没有这样的事。...

  • 周郑交质

    起因: 周平王分权于虢公。郑伯心生怨恨。 周平王:没有的事。 (编者注:没有的事?打发叫花子呢……) 发生: 周郑...

  • 周郑交质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

  • 周郑交质

    周朝与郑国交换儿子做人质,却依然挽回不了相互仇视,所以信任应该出自内心 周朝时期,为了更好的管理自己的土地,有相应...

  • 郑周交质

    郑武公、郑庄公是周平王的卿士(官名,周朝执政官)。周平王分权给虢guó公,郑庄公怨恨周平王。于是周王、郑国交换人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信不由中,质无益也——读《周郑交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irv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