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一教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 小朱品国学 | 来源:发表于2018-05-25 21:44 被阅读1167次

    在神州大地上,除了那个不断争来争去,反复拆修的皇室家族外。还有两个自建立以来,便子孙延续不断,并且屡受官方及社会崇奉的大家族。他们即是“孔家”和“张家”,也就是孔子和张道陵的后代。

    说起这个“大”,皇家就别提了,哪家房子敢大过他们?其后最大的莫过于山东曲阜的“衍圣公府”(孔府)和江西龙虎山的“天师府”,前者占地面积约四万多平方米,后者约三万多平方米。

    或许有人会不服气,说历来有钱人多得是,这场面也不足为奇。常言道:富不过三代。关键是有多少家族能够一直延续至今(至少在民国以前)还这么辉煌,并能如此受到推崇。不得不说,孔子和张道陵一儒一道的典范为后世验证了一句千古名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我早跟你们说过,这家伙的文章确实长了点,但很通俗!

    这次我们主要谈谈“正一教”的发展历程,也就是张天师的家族史。前面讲过《全真教是怎样炼成的》,稍微了解道教的人都知道,中国的道教自宋元以后分为“全真教”和正一教”两大派别。

    二者的最大区别是:全真教在教义上跟佛教差不多,不允许吃肉喝酒,结婚生子等;而正一教则可以不用出家住宫观,允许结婚生子,吃肉喝酒(当然必须得安分守己),故被称为“火居道士”。

    自张道陵创立道教以来,前后有“五斗米道”、“天师道”、“龙虎宗”等称号,而正一教的正式形成,是从元成宗敕封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开始。其实在此之前,“玉帝”早就封张道陵为“正一天师”了。

    此时的正一教已经不是单纯的天师道,而是对南方诸道派的整合。严格来讲,后来的很多道教派别都是在天师道的基础上建立的。

    无论是葛洪一脉的丹鼎派、灵宝派;还是魏华存一脉的上清派、茅山宗;抑或由天师道派生出来的天心派、神霄派;由上清派派生出来的清微派;由灵宝派派生出来的东华派和净明派等等,皆或多或少借鉴了天师道的法脉。所以,至宋元以后,通通“分久必合”,全部归入正一教旗下。

    由于王重阳在北方创立的全真教离龙虎山比较远,再加上教义教规与正一教大相径庭,实在不好融合。反正两种口味,一种营养,倒不如平分秋月,尽各自之良能,结二教之欢心,度相应之众生,故天下道教从此分为全真教和正一教。

    那么何谓“正一”?通俗点讲,正者不邪,一者不杂。修行人若能心性不邪不杂,乃正乃一,道在其中矣。老子说: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故道家多有“抱元守一”之说,亦可作正一之解。从根本上讲,不离本性谓之正,念念不忘谓之一,与王阳明的“致良知”如出一辙。所谓大道相通,“正一”又可解释为正此心则万法归一。

    由于是讲道教史,以下内容,我尽量站在“道教”的角度来阐述,“无神论”咱先搁一边。还是一句话:无论你有没有信仰,要么“崇拜”一下,要么当小说看。

    一.奠定基业

    关于正一教的创始人张道陵,我在《一口气贯穿道教史》中已有过详细描述。为了文章的流畅性,还是用“一笔带过”的方式,再给大家粗略介绍一下。

    张道陵,字辅汉,今江苏人。原名张陵,因道行高深,后人又称“张道陵”。东汉光武帝时人,一直活到汉桓帝在位时期,享年约有一百二十三岁。早年做过重庆市江洲县令,二十六岁看破红尘,辞官携弟子王长去洛阳北邙山修行。皇帝再三召而不理,为清净起见,只好转移江西龙虎山大炼仙丹。

    张道陵炼丹

    因缺乏生活所需,又来到四川大邑县鹤鸣山修炼。这里民风淳朴,易于教化。张道陵通过符水治病深得民心,来鹤鸣山治病与拜师者络绎不绝。后经商议,每人以五斗米作为见面礼,“五斗米道”就此产生。

    当张道陵丹成功就之时,“太上老君”突然出现,遣其去青城山降妖除魔以积德行善,待福慧具足,方可成就。张道陵依照老君吩咐,在青城山把群鬼赶到了西方,据说“洋鬼子”就这么来的。

    张道陵赶走群鬼,太上老君又斥其杀鬼过多,违逆上天好生之德,必须再度化三人一齐飞升,方得圆满。张道陵遂又度化了妻子雍氏、随身弟子王长和大根器者赵升。桓帝在位期间,四人依时服下龙虎大丹,共同白日飞升天界。

    张道陵羽化前嘱咐家人:“吾遇太上亲传至道,总领三五都功,正一枢要。世世一子绍吾之位,非吾宗亲子孙不得传。”后天师道就以“世袭制”的方式代代相传,这也就是正一教为什么可以结婚生子的原因(详细内容请见《一口气贯穿道教史》)。

    张道陵羽化后,其子张衡(不是发明地动仪那位)、其孙张鲁先后继承其道。张衡性格内向,适合清净自修,天师道在他的管理下,气氛比较尴尬。

    突然,不知从哪跳出个叫张修的,来路不明。有说是张道陵私收的一个徒弟,特来鼎力相助;有说是张道陵在上面特意派下来的;有的嘴巴就不干净了:张大师精通房中术,莫非……

    总之,有了这个干练的张秘书辅助,天师道众个个服服帖帖,一度道风大振。

    人能力越强,往往野心就越大。这不,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张修也带队跟着凑热闹。后来被朝廷招安,在益州牧刘焉(刘璋的父亲)那里被封了个别部司马。

    本来朝廷也考虑到张衡,凭他那扭扭捏捏的性格,当然是惟恐避之不及。后由儿子张鲁代父为官,被封了个督义司马。说白了,张修和张鲁都在刘焉手下做了个小将军。

    张鲁

    据《后汉书》记载,张鲁的母亲卢氏,颇有姿色,还会一种类似“鬼抬轿”的法术,经常神不知鬼不觉地往来于刘焉家,俩人似乎有一种说不清的关系。据说张鲁之所以能做官,也有这方面的“人脉”因素。

    后来,刘焉派张鲁和张修领兵两万,去攻打汉中太守苏固。张鲁实际上野心也不小,抓住这次发迹的机会,三下五除二地把苏固干掉,并夺下了汉中这块日后的根据地。张鲁为了独揽大权,又做了一件兔死狗烹的事情:把张修杀了。

    这时,刘焉已死,儿子刘璋继位,做了益州牧。刘璋何许人也?老曹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评价到:“守户之犬耳!”张鲁就更不值一提了,被老曹将其同韩遂、张绣等辈放在一起,称之为:“此等碌碌之辈,何足挂齿!”

    张鲁占了汉中之地就不走了,还私自杀了张修。刘璋早就看不惯张鲁的母亲卢氏跟父亲刘焉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趁机杀了张鲁的母亲和弟弟,以解心头之恨(估计因为避讳,道教那边记载张衡和卢氏后来双双飞升了)。

    后又派巴郡太守庞曦去攻打张鲁,张鲁怀着杀母之仇,也是对刘璋狠的直欲寝皮食骨。仇恨产生力量,张鲁连连打败庞曦,并吞并更多土地,稳稳地驻扎在汉中一带。朝廷此时也正忙得不亦乐乎,这种争夺地盘的事情见多了,谁厉害就封给谁呗,于是便草草封了张鲁一个“汉宁太守”。

    要说张鲁对天师道的发扬还真有一套,占据汉中三十多年,几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虽然地盘是小了点)。在此期间,天师道在张鲁手中传播到全国各地,为后期天师道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从这点上看,第三代天师张鲁似乎颇有一种舍弃“小我”而成就“大我”的精神。

    后来,曹操打到汉中,“何足挂齿”的张鲁当然不是曹操的对手,败得理所当然。但张鲁能在老曹手上保住性命,也算是爷爷保佑了。别说,还真有这么一番意趣。

    张鲁被打败后,手下建议把粮仓一把火烧掉,不能便宜了曹贼。张鲁却说:“我一向诚心归命国家,当前只是迫不得已逃奔。仓廪府库,乃国家所有,岂能烧毁。”老曹正是被张鲁这句话感动,才没对他下手。

    当然,也不排除张鲁“张天师”的身份,毕竟张天师粉丝多,岂能鲁莽行事。再说,只要把张鲁看好就行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老曹已经玩得炉火纯青。故封张鲁为“镇南大将军”,职位貌似有所提升,却跟汉献帝一样,是个虚衔。

    张鲁归顺曹操以后,天师道众开始变得鱼龙混杂,有些人甚至打着天师道的旗号四处坑蒙拐骗。比如,用符水给人治病捞钱,把人治死了,就说:“我这符箓是上面统一颁发的,有问题你找张家去。”

    张鲁临终前,有点后悔掺和这勾心斗角的政治,遂嘱咐儿子张盛:“老实待在龙虎山,好生修炼,以期光大教门。”

    因此,从第四代天师张盛开始,往后的张天师们基本都定居在江西龙虎山,建立了一个延续不断,香火鼎盛的大家族。

    龙虎山天师府航拍

    张盛回到龙虎山后,为了壮大势力,决定开班授徒。可是,昔日张道陵那种门庭若市的场面已然不在。半年多时间,满打满算,陆续来拜师的,大概有一千来人,这还包括了中途开溜的。

    张盛羽化后,其子张昭成、其孙张椒先后继任为第五代与第六代张天师。这两位天师,细心总结了家族没落地根本原因:不怕没人来,只怕没真货。

    于是,他们把教学的琐事交给几个得力门生去打理,自己安心清修和炼丹。果然在张昭成和张椒的努力下,几乎中断了三代的祖传秘法,又开始大放异彩了。

    首先,俩人都得百岁高寿。张昭成能够驯服虎豹,并且可以清楚百里以外的事情。等他羽化后,坟墓上还长出了无数株灵芝,几乎引发当地居民的一阵哄抢。

    当然,张椒也毫不逊色。在老爸的基础上,又练就了降妖除魔的本事,据说就连龙王爷也特来请教他修行问题。虽然如此,上门来拜师的依旧寥寥无几。

    此时,正值魏晋南北朝,各大道派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崭露头角。新兴派别引起了很多道民群众的青睐,张家大概也了解到自家门庭惨淡的另一个原因了:不是我方太无能,而是对手太强悍。

    那么这些新兴道派都有多强悍呢?首先,山东的一个女流之辈竟然也创立了个门派“上清派”,她就是成仙以后又下凡传法的魏华存。后来上清派在江苏茅山,被陶弘景发展为赫赫有名的“茅山宗”。

    另一方的葛氏家族,爷爷葛玄、孙子葛洪、和葛洪的孙子葛巢甫一下子开创了两大派别:丹鼎派和灵宝派。并在江西阁皂山建立了扎实的修炼根据地。故阁皂山、龙虎山和茅山被后世称为“三山符箓”,宋元时期逐渐被正一教兼并。

    其他的诸如楼观派、三皇派等也不可小觑,但能与天师道相抗衡的估计就是上清、灵宝和后来明目张胆将天师道视作“伪三张”的“北天师道”。

    尤其是那位创立了“北天师道”的寇谦之,在第七代天师张回继任时,还专门不请自到地前来“自是而非”一番。要不是看在其后台过硬(有北魏太武帝撑腰),被一脚踢出去的可能也不是没有。

    寇谦之曾经也是天师道的信徒,由于家庭富裕,整天在家大炼仙丹。后来,自称在姨母家遇到神仙成公兴点化,俩人“私奔”到华山和嵩山修炼。寇谦之下山后,利用方术获得北魏大臣崔浩的赏识,后有被崔浩引荐给北魏太武帝,终成“帝王之师”。

    寇谦之有了点声望后,又自称在嵩山修炼时也遇到了太上老君,并传其《云中音诵新科之诫》。太上老君吩咐他务必揭露“三张伪法”,以正道风。

    寇谦之

    这个“三张”就指的是张道陵、张衡和张鲁所创立的天师道,竟然被“太上老君”视作伪道教。从当年太上老君点化张道陵来看,未免显得老君也太“出尔反尔”了吧。

    不过,要说整顿一下后期较为腐化的天师道教风还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确实有这么一回事。比如,作为东晋“反贼”领袖的天师道道士孙恩,简直快成为杀人掠货的大魔头了。

    光是肉票就绑了二十多万口,而且杀人手段十分残忍,连婴儿都一个个顺手往井里扔。抓到哪个倒霉的官员,就把他装进罐子里腌着,然后另其家人品尝,吃不下去的就杀掉,甚至肢解。

    最后的结果是:孙恩那厮兵败投水自杀,数百手下和数十妻妾自裁殉之。就这,孙恩的崇拜者还说孙恩在水中“尸解”成仙了。正牌天师道弟子一听到这话,无不嗤之以鼻:“呸呸呸!就凭他那德行,还尸解!不败坏师门,已经算他小子祖宗积德了!”

    话又说回来,寇谦之创立的“北天师道”,也确实对天师道的风气有所改善,同时也废除了“五斗米”的制度,想要拜师或治病,功德箱里随喜即可。

    可能是寇谦之后来间接策划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灭佛运动——“北魏太武帝灭佛”。本来只是为了“扬道抑佛”,谁知造成了一场“见寺即毁,见僧就杀”的巨大悲剧。寇谦之晚年愧疚地羽化后,“北天师道”也随之销声匿迹了。

    看来,的确是“真金不怕火炼,真理不怕经验”。正宗的天师道无论经历多少风吹雨打,或韬光养晦,或大显身手,两千年来稳稳地矗立于龙虎山上,始终是道门中一支具有代表性的主干。

    二.韬光养晦

    在魏晋南北朝的风起云涌中,龙虎山上的张天师们始终是静观其变,可谓是识时务者。后期的张天师们,一个比一个法力高强。比如,第十代天师张子祥精通“驻颜术”,活到一百二十岁,还是一副二十多岁的面孔。这要放在今天,龙虎山天师府那门坎还不得被一群女生踏破。

    更神奇的是在内丹修炼上,可谓登峰造极,竟然能把内丹吐出来把玩。而且还光芒四射,晚上都能当蜡烛用了。据说张子祥还遇到了两位神人,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当年被张道陵在青城山降伏的两个小鬼,后改过自新,潜心修炼,现在混的还不错,故特来拜谢。

    由此可知,正一教并非只会炼外丹,内养之术也毫不含糊,只是表面的侧重点不一样而已。尤其到了唐宋内丹道兴起,道教之间都互相取长补短。包括后来全真教三教合一的主张,正一教后期也有这种观点。这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佛道儒三家无不如是处之。

    隋唐是道教的兴盛期,隋文帝、隋炀帝都崇信道教,大量兴建道教宫观,隋文帝的开国年号“开皇”之名也取自道经。一个宗教兴不兴盛,很大程度上得看统治者提不提倡。李唐王朝时,道教之所以兴盛的主要原因很简单:老子也姓李(李耳)。

    等的好苦,终于盼到这一天了……

    在唐高祖起兵反隋之际,道教内部就开始争先恐后地“押宝”了。尤以楼观派的歧晖“马屁”拍的最响,当唐高祖李渊还没露出苗头时,这家伙就开始预言了:“当有老君孙治世,此吾教将大兴。”

    不仅如此,还四处大搞太上老君显灵事件。后又预言:“天道将改,吾犹及见之,不过数岁矣。”照隋炀帝那种折腾,傻子都知道“天道将改”了,还用的着“掐指一算”?

    后来,李渊打到蒲津关这里,歧晖赶紧出来迎接:“此真君来也,必定平定四方矣。”为了讨李渊欢心,歧晖还把自己名字改为“歧平定”,并派了八十个道士帮着李渊打天下。

    不管怎么说,歧晖这种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还是值得可歌可泣的。因为整个李唐王朝,全体道士的幸福生活由此展开,歧晖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当然,也有押宝押错的道士。自从听到姓李的能得天下,只要看到姓李的起义军就兴奋。比如泰山道士徐洪客就把宝押在了瓦岗军首领李密身上。名臣魏征开始也错把宝押在李密身上,后来李密兵败,干脆连道服都脱了,又把宝押在李建成身上。玄武门之变后,第三次把宝押在李世民身上。真是太上老君保佑,这次终于押对了,一对明君贤臣从此被传为千古佳话。

    相比之下,龙虎山上的张天师们此时却显得相当稳重,始终不动声色地自我修炼。即使被朝廷召见,也应对的非常谦虚。

    第十二代天师张恒,曾被唐高宗召见问治国安民之道。当时道教是唐朝的国教,唐朝皇帝又跟太上老君一个姓。只要张恒稍微圆滑点,说些“恭维”的话,估计“帝王之师”这个头衔,也许会落在他头上。可是张恒却很从容的说了句实话(或者说是废话):“能无为则天下治矣。”后果是仅仅得到嘉奖。

    唐玄宗在位时期,特别宠信道教,甚至有点走火入魔了。经常有人声称见到或梦到太上老君,甚至伪造天降灵符来忽悠他。唐玄宗开始还十分欢喜,后来由于这类事件越来越多,如苍蝇一般讨厌,只好乱棍赶走。

    当然,唐玄宗也没忘记龙虎山上默默无闻的张天师,遂下旨召见第十五代天师张高。张高个性有点像李白,嗜酒如命,经常都是一副酩酊大醉的样子,但确有几分仙风道骨,称作“酒中仙”也不为过。

    在去长安的路上,还不忘直奔长安酒家喝个痛快。结果离开后,把太上老君赐给张道陵那块代代相传的天师玉印落在了酒桌上。第二天才突然发觉,赶紧跑回去寻找,虽已有人下手好几次了,可是怎么都搬不动。张高赶来后,轻松往身上一揽,哈哈大笑地扬长而去,简直潇洒地一塌糊涂。

    张高到长安见到了唐玄宗,跟十二代天师张恒见唐高宗一样,没有任何“恭维”的话。不过这次唐玄宗赐其一个“汉祖天师”的称号,有人就要问了,本来就是张天师,还用赐?这就好比,如果你想办个公司,也得去工商局注册一下吧。

    在古代,无论你再有头有脸,只要国家没给你册封,都不算。“张天师”这个称号在唐玄宗册封以前,只是人们对张家的习惯性称呼。这下好了,从此“张天师”这个称呼可以叫的有底气了。

    贵妃啊,刚刚封了张家一个“汉祖天师”,看把他们高兴的。

    在唐代这个道教极其兴盛的时期,很多道士都在朝廷“争风吃醋”,而张天师们却能始终保持清虚恬淡的作风,实属难得。

    自张高以后,其子第十六代天师张应韶与妻子隐居龙虎山,躬耕为生,闲时以吹笛自娱,据说他的笛声几十里外都能听到。

    第十七代天师张颐是个像汉文帝刘恒一般“亲尝汤药”的大孝子,母亲病重,整月衣不解带,在身边殷勤侍奉。张颐的名言是:“人不孝而欲学道希仙,是舍舟楫而涉大川也。”说到点子上了,值得我们深思。

    不过,张颐“只”活了八十七岁,首次打破了一直以来张天师九十岁以上的伟大记录。自此以后,张天师们的寿命略有下滑。到了二十八代天师张敦复和二十九代天师张景瑞时,分别只活了五十三岁和五十二岁。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更是只活了三十六岁,最短的一位是第五十七代天师张存义,仅仅活了令人尴尬的二十八岁。不过总得来说,几乎没有哪个家族的平均寿命能超过张天师家族的。

    三.大显身手

    前面讲到,天师道在唐朝,因为比较老实谨慎,所以没有得到朝廷重视。等到第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上任,此时正是宋真宗在位时期,天师道终于迎来了中兴的第一缕阳光。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张正随被宋真宗赐封为“真静先生”,随后一直到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几乎代代都是“先生”的封号。

    千万不要小看“先生”这个称号,这就好比孔丘、墨翟、孙武被后世称为孔子、墨子、孙子一样,加个“子”,那就相当于道德学问的“权威”。“先生”二字,也几乎是朝廷对某个教派相当重视的标志。陈抟老祖这么厉害的角色,不是也被奉为“希夷先生”吗?张正随之所以被重视,不得不说也用了一点“圆滑”的手段。

    宋真宗时期,北方的辽国大兵压境,宋真宗被吓得直欲有多远逃多远。宰相寇准想尽千方百计要让宋真宗御驾亲征,宋真宗几乎都觉得老寇有弑君的嫌疑。

    后来,宋真宗终于被逼到了前线(澶渊),宋朝几十万大军一看到城头的黄罗伞盖,士气大振。辽国有点心虚了,赶紧派人来求和。寇准坚决要一鼓作气,打他个永不翻身。宋真宗早就被吓得快崩溃了,这次怎么说都必须自己做主:“议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后,宋朝每年赔辽国金帛三十万,其中银十万,绢二十万。战争虽然结束了,但宋真宗心里总是不踏实:一者,本来可能会打赢的仗,却反而让自己给“议和”了,面子上多少有点过不去;二者,谁都不敢保证,辽国还会不会打过来。

    正当宋真宗焦虑万分的时候,奸臣王钦若应时出现了。王钦若给宋真宗想了个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宋真宗听完以后,拍案叫绝。

    我们知道,殷高宗一个梦,让奴隶傅说做了宰相;汉明帝一个梦,佛教传入了中国;梁武帝一个梦,开创了如今风靡各大寺院的水陆法会。总之,历来只要是“天子”做的梦都不简单,其中必有“玄机”。这不,宋真宗后来也不断地做一些“离奇”的怪梦。

    宋真宗好几次声称自己梦到神人降“天书”,而且地点都指示得很清楚,派人去一找,“果然”找到了。每次找到“天书”,朝廷上下好一阵忙活。实际上到底咋回事,大家心里都清楚。一帮大老爷们儿为了讨皇帝欢心,史书记载:一国君臣如病狂然。

    当然也有个别“不识趣”的大臣提出反驳:“天何言哉?岂有天书?”要不是宋太祖赵匡胤曾立下“不杀文臣”的规矩,宋真宗恨不得把这厮皮给剥了!就连有名的忠臣王旦也对“天书”事件,带头欢呼庆贺。临终前,凄凉地对儿子说:“我这一生自问没什么差错,唯天书一事恐怕是难逃后人指责了。”

    宋真宗之所以搞出个“天书”事件,一方面是为了显示自己王权的“天赋”性;另一方面则为了使北方辽国产生“敬畏”之感。

    后来,宋真宗又突发奇想:唐朝尊太上老君为祖先,我们赵家也得有个厉害的祖先吧。思来想去,似乎实在没有什么大牌的神仙姓赵。突然有一天,宋真宗又“做梦”了。第二天便紧急召集群臣,宣布这个重大的好消息:原来我的祖先是“赵玄朗”!

    这个“赵玄朗”是何方神圣?多半是传说。有说是上古时代的人,有说是秦朝一个商人,总之后来成仙了,就是我们现在所供奉的财神爷之一。宋真宗的梦就更神了:赵玄朗是上古九位人皇之一,后来投胎为轩辕黄帝,再后来投胎到后周,接着梦就醒来了。

    但宋真宗似乎不知道,在这之前,民间流传的另一个版本:话说当年后羿射下九日,变化为九鸟,坠落于青城山,变成了九大鬼王。八大鬼王被张道陵降伏,剩余的一个就是赵玄朗,他却独化为人。后被张道陵收服,专门看守炼丹炉。最终服用张道陵所赐的仙丹而变得神通广大,被张道陵赐号玄坛元帅,所以赵玄朗也叫赵玄坛。

    此事一度引起人们的舆论,不对啊,皇上梦到的赵玄朗跟张家的那位好像不一样啊?难道皇上的祖先只是个给张家看炉子的?这事传到龙虎山后,第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思来想去:“还是主动下山去跟皇上说清楚比较好,免得那厮到时候跟我们较真……”

    是该下一趟山了

    张正随下山后,还故意绕大圈,一路上慢吞吞地走,因为他将要施展其“圆滑”的手段了。他一路上跟人们这般解释:其实,皇上所梦到的赵玄朗跟我家那位是一回事。九个人王就是九个太阳的意思,自古太阳象征帝王嘛。老辈天师早就算到神仙会给皇上托梦告知此事,为了不抢皇上风头,才故意说的隐晦点。”

    这话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到了宋真宗耳朵里。宋真宗简直比“做梦”都高兴,毕竟连张天师都承认他的梦是真的,内心别提有多激动。

    张正随故意晃荡了大半年,当他确定皇上得到这个“美妙”的消息以后,才风尘仆仆地赶到京城,迎接他的官员已经等候多时了。尤其是,龙颜大悦了好久的宋真宗,恨不得上前给张正随一个爱的抱抱。随后,张正随被大加封赏,赐雅号“真静先生”。

    关于王旦和张正随天师的做法到底对不对,实在不好评判,也许只有处在当时那种环境下才有资格论断。试想一下,当众人皆醉的时候,我们是否还有勇气保持“清醒”呢?抑或像张正随天师那样,适当随顺一下众生,何况还是皇帝级别的大人物,自己又能从中捞取点好处,岂不两全其美?此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了。

    自张正随为天师道打响了招牌后,后世的张天师们基本混的都还不错。尤其是到了第三十代张天师时,诞生了一位据说神通仅次于张道陵的张天师,他就是张继先。这个时候,已经是宋徽宗上任了。

    众所周知,宋徽宗虽然不适合治理国家,但却是一位最会画画,写字的皇帝,也是一位最迷信道教的皇帝。林灵素这个妖道就是借机忽悠宋徽宗,才走上了人生的康庄大道。

    林灵素曾经好赌,结果输得一塌糊涂。因还不起债,为了使债主解气,便自行毁容。所以,林灵素的脸一半像骷髅,一半润色如常人。有这副“玄之又玄”的面容,再加上一张“天花乱坠”嘴巴,终于被成功举荐给了好奇心很强的宋徽宗。

    林灵素一见到宋徽宗,就开始故弄玄虚地吹上了:“太奇怪了,我当年在天上伺候玉皇大帝时,见过陛下。”

    宋徽宗听罢,也跟着装神弄鬼:“是啊,难怪朕瞅你也眼熟,朕还记得你当年骑着一头青牛,你的牛哪儿去了?”

    林灵素大言不惭地回答:“寄牧外国,不久即来。”没过多久,高丽国进贡青牛,满朝文武大惊失色,还以为林灵素真的是太上老君下凡。

    林灵素见行骗得逞,接着忽悠宋徽宗:“陛下,您知道您的前身是谁吗?您其实是玉帝的儿子,神宵宫玉清王。因目睹中原被金狄之教(佛教)毒害,故玉帝派您下凡,拯救苦难的中原人民。我是玉帝身边一个叫左慧的仙人,是跟着您一起下凡的。”

    林灵素还称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这四大著名的奸臣都是神仙下凡。宋徽宗高兴地说:“太好了,怪不得我们相处得这么融恰,原来我们在天上就是一家人啊。”

    真不知这两个“神经病”的对话,让旁边稍微正常的大臣们情何以堪。由此可见,也怪不得北宋会在葬送在宋徽宗手上。

    靖康之变,徽钦二宗的下场

    那么,龙虎山上神通广大的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在这么宠信道教的宋徽宗身边,都做过哪些事情呢?

    据说山西运城解州镇的盐池里有一条蛟龙作怪,人多受其害。朝廷便委派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去降伏它。那时候,张继先的实际年龄才十三岁,但却是个神童。

    跟心学大师王阳明差不多,张继先五岁前都不会说话。五岁那年,因听到公鸡的叫声,跟开悟了一样,突然会说话了,并作诗一首:灵鸡有五德,冠距不离身。五更张大口,唤醒梦中人。

    张继先九岁就做了第三十代张天师,十三岁那年,宋徽宗便召见其来降伏盐池蛟龙。看到眼前这个小屁孩儿,宋徽宗开始想逗逗他:“卿居龙虎山,曾见龙虎否?”

    张继先从容地回答到:“臣居山,虎则常见,今日方睹龙颜。”瞅瞅什么叫会说话,这“马屁”拍的宋徽宗能不“龙颜”大悦吗?

    宋徽宗遂大喜,让张继先画张符来看看。宋徽宗一边看符,一边问道:“它的灵验从哪儿来?”

    张继先回答:“神气寄寓在上面,灵验也就跟着来了。”

    宋徽宗又问他炼丹之法,张继先回答:“此乃山野草民之事,陛下只要清静无为,效法尧舜,便已足够。”宋徽宗听后非常赞叹。

    第二天,宋徽宗才对张继先提到蛟龙之事。张继先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马上画了一张符,让弟子祝永佑跟着太监同往解州,将符投入盐池岸崩之处。

    过了一阵子,雷电轰鸣,风雨交加,突然有一神人从天而降,跳入盐池。不一会儿,那蛟龙便被斩死于水中。

    听了太监的喜讯,宋徽宗急忙问张继先:“你派遣的是哪位神将把蛟龙干掉的?能让朕也见识一下吗?”

    张继先回答到:“臣所召的,即是关羽。陛下若想见,马上召来。”说完,便手握印剑施法,关羽随之现身。

    宋徽宗见状,大吃一惊:“好了,好了,朕已见识过了,可以让他走了。”

    张继先便施法送神,可是,关羽却瞪着个大眼睛死死地盯着宋徽宗,就是不肯走。

    “陛下可听说过,请神容易,送神难?先前请关羽来斩杀蛟龙,完成任务就走了。可这次无缘无故请来,恐怕没点表示,他是不会走的。”张继先对宋徽宗说到。

    宋徽宗从身上搜出一枚新铸的崇宁通宝,是大臣给他检验的样品。连忙扔给关羽,并说到:“我封你为崇宁真君!”关羽这才满意地离去。(传说而已,真假自酌)

    哼!算你小子识相

    当金兵大举入侵之时,宋徽宗还想请张继先前来作法退敌。张继先在奉旨入京途中,安然羽化,享年三十六岁。我觉得张继先的仙逝很富有深意,打仗这种事情岂能通过作法搞定,义和团那帮神棍死得还不够可笑吗?但又不能违抗圣旨,倒不如“一死了之”。

    实际上,张继先天师确实是一个很有道行的修行人。他融汇佛道儒三家思想,自成一家,并能严守清规戒律,以至终身未婚(倘若没有儿子,弟弟、叔叔、侄子都可以嗣位)。虽然三十六岁就羽化了,但后来常有目击者称在很多地方见到他,也许张继先的死确实有其“深意”所在。

    四.狐仙报恩

    发生在张继先天师身上的,还有一件非常奇特的事情,那就是“狐仙的故事”。大家去龙虎山天师府,会看到有一间不起眼的小屋子,被命名为“狐仙堂”,这其中就有一段神奇的“因缘”。

    话说,那天早晨,张继先天师刚洗漱完毕。突然听到一声巨响,天空中顿时电闪雷鸣,乌云密布。张继先觉得情况异常,正思忖间,忽见一身着黄衫的青年女子,气喘吁吁地跑到天师面前,跪在地上,泪流满面地说:“张天师,求您一定要救救我。”

    “何方妖孽?我还没找你,竟敢自己送上门来!”张继先板着脸问到。

    女子哆哆嗦嗦地回答:“我是一只修炼了两千年的狐狸精,即将修成正果,故有此天谴大劫。我不想遭雷劈,请天师慈悲为怀,救我一命。”女子一边说,一边不停地叩头。

    “凡属妖魔,一律当斩。我若救你,岂不养痈遗患?”张继先严厉地斥责到。

    “天师有所不知,我虽死不足惜,但我已有孕在身,很快就要分娩。天庭欲劈死我,可我胎内的婴儿是无辜的啊。若一定要我死,请天师上告天庭,待我生下此子,必当前来送死……”

    听完女子的哭诉,张继先顿时心生怜悯。思来想去,便指着女子说道:“本天师可以搭救你,但我们必须约法三章。”

    “只要能免去此劫,一切都听天师安排。”

    张继先遂说:“第一要持斋,不许残害其它动物;第二要择地隐居,不得骚扰百姓;第三要受戒入道,早晚诵经,积德行善。”

    女子听后,拱手立誓曰:“请天师放心,我一定严格执行。若有违犯,甘愿受死。”

    见其有悔改之心,张继先便给她受了戒。并作法禀告上天,请求宽大处理。霎时间,云开雾散,万里碧空,一切恢复平静。

    女子千恩万谢地辞别张继先,从此隐居在耳口的云台山。以山果为食,潜心修道。不久,便生下一个女儿,取名“小白仙”。

    “小白仙”

    转眼一百多年过去,张继先救狐狸精的事情,几乎被人淡忘。到了南宋理宗在位时,江西的资溪、黎川、安仁(今余江)三县发生瘟疫,很多人都不治身亡。老百姓们便成群结队来到天师府,请张天师“消灾辟邪”。

    当时,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在位。张可大便带上几位弟子四处察看,发现大家的疾病是因为“山疹之气”(又名瘴气)扩散而引发的。张可大深谙医道,懂得治疗此病的最佳妙药就是“吊兰”。

    然而,吊兰生长在悬崖绝壁,难以攀登采摘。尽管派了很多人去采摘,一天也摘不了几斤,远远救不了这么多人。就在张可大正为此事犯愁的时候,忽见一大群狐狸,纵跳如飞,口悬吊兰送到天师脚下。不一会儿,就送来了几麻袋吊兰。

    大家都以为这是张可达天师作法的效果,而张可大自己却很困惑。后来仔细一想:明白了,一定是张继先天师曾经救过的那只狐狸精来报恩了。

    又过了四十余年,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了中国。有一年,北方大旱,颗粒无收。据说北京还有热死人的事情发生,连皇太后、太子都因暑气而得病。百官奏请皇上,可能是妖魔作怪,必须请张天师来才能“消灾辟邪”。

    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接到圣旨,立即火速进京。经四处察看,除了酷热难耐,却一点妖气都没闻到。一天夜里,张宗演正在花园里,瞑思苦想“消暑”之计。忽见一中年妇女和一如花似玉的少女,双双前来行礼。

    “你们是何方人氏,不知有何见教?”张宗演好奇地问到。

    “启禀天师,您是否因寻找不到妖气而犯愁呢?我母女俩正是来协助您的。”中年妇女恭敬地回答到。

    “如此甚好,不知阁下有何妙策?”张宗演有点激动地问到。

    “此次大旱并非妖魔所为,乃因当年文天祥兵败退到海边时,曾祭拜过东海龙王。后元朝杀了文天祥,龙王震怒,故有此劫。天师可启奏皇上御祭文天祥以消除怨气,我母女俩当潜入东海哀求龙王降雨,以报天师恩德。”

    说完,母女俩即变成一对狐狸飞速而去。张宗演这才恍然大悟,忙拱手向狐仙飞去的方向拜谢。

    第二天,张宗演便启奏元世祖御祭文天祥,元世祖听话照做,前后大概有三次祭奠文天祥。狐仙来到东海,假扮成道士,诚诚恳恳地请求东海龙王发水救人。

    我且看看你的诚心

    东海龙王却说:“我们正在扩建龙宫,无暇顾及此事。你可向南海龙王求救。”

    狐仙无奈,只好万里迢迢去见南海龙王。南海龙王却又推辞到:“京津一带不是我管辖的范围,你还是去找东海龙王吧。”边说边挥手,强烈地拒绝了狐仙。

    狐仙母女虽遭此冷遇,仍不灰心,再次踏进东海龙宫,情真意切地向龙王倾诉到:“恳请龙王以天下苍生为念,不可因元朝枉杀忠直,而株连到万千黎民百姓。”

    东海龙王终被感动,于是下令协助天师降雨。由于张宗演祈雨有功,元朝一百年都对天师道特别推崇,并封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主管三山(茅山、阁皂山、龙虎山)符箓。

    由于张宗演天师对狐仙母女的感激之情,故常常邀请他们来天师府做客。张宗演还专门把女儿的绣花楼,空出来给狐仙母女居住。从那时起,便有了“狐仙楼”。

    到了朱元璋登基建立明朝初期,杭州太守火速来报,称西湖内常闹鬼怪,致使游客不敢前来参观。朱元璋立马下旨,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赴杭州为民除害。

    张宇初与随从商议,决定先观察,然后设法擒拿。只见湖水掀波逐浪,其中有一怪物很像老鼠,张宇初断定必是“老鼠精”作怪。随即想到,狐狸是老鼠的最大克星。马上焚香祷告,邀请狐仙速来降妖。

    狐仙接到天师符命,飞速赶到杭州。二话不说,纵身跳入湖中。不一会儿,便将老鼠精擒拿上岸。张宇初命其腰斩,然后悬挂于湖畔示众。自此以后,西湖闹鬼之事便平息了。

    张宇初从杭州返回,随即赶到云台山答谢黄、白二位狐仙,并虚心向她们请教。狐仙毕竟修炼多年,道行不亚于天师,实让张宇初获益匪浅。

    后来,明太祖命张宇初编篡《道藏》。当时交通不便,搜集经典十分困难。两位狐仙还为此跑遍全国各大名山宫观,协助搜集来许多道教经典。

    据说张宇初羽化之时, 曾留下法旨:“百余年来,云台二狐对吾道贡献良多,已证仙果,天师府内可为其塑金身以祀。”后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遂把西客堂辟为“狐仙堂”,这就是“狐仙堂”的来历。

    狐仙堂

    五.物极必反

    言归正传,话说天师道从宋朝开始风生水起,而且神人辈出。到了元朝以后,更是发展到了顶峰。在元世祖忽必烈还没即位时,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就预言到:“后二十年,天下将混一,责任在大王您身上。”

    等到忽必烈真的统一了天下,遂下令重赏天师道,册封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为“嗣汉天师”,主领江南道教,并且官居二品。“嗣汉天师”这个称号,即表明自东汉始,法脉代代相袭,为正宗的天师道。

    元成宗时,更是加封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主管“三山符箓”,并且官居一品。正一教正式产生,从此,除了北方王重阳创立的全真教,天下道教几乎都被正一教融合。

    到了明朝,明太祖又赐封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为"真人",至第五十二代天师张应京,代代天师几乎都被封为“真人”。

    明成祖还令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编修《道藏》(前面说过有狐仙帮忙),明英宗(年号正统)继其志,编写了《正统道藏》。

    明神宗(年号万历)又令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编成了《万历续道藏》。《正统道藏》与《万历续道藏》合称为《明道藏》,是中国道教史上最完备的道书总集,可谓功德无量。

    明朝皇帝虽宠信道教,但多是搞一些低俗下流,难登大雅之堂的方术,尤其酷好房中术。明朝总共两百七十六年国运,皇帝一百二十多年都不上朝,多在后宫大炼仙丹,狂修房中术,整个明朝被搞得乌烟瘴气。

    一些心怀不轨的道士为了谋取个人私利,投其所好,胡炼仙丹,海制淫药,由此明朝的迷信与淫风大盛。

    尤其是明世宗在位四十多年,三十多年都不上朝,和一群妖道在宫里钻研“壮阳药”。据说疗效相当不错,比起当今的“伟哥”,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种“损命折寿”的折腾下,明世宗竟然还能活到六十来岁,不得不说这家伙先天体质确实很强悍。

    明世宗修炼“房中术”

    而明世宗死后,儿子明穆宗就没这么大“福报”了,仅仅三十来岁即因纵欲过度致死。正是海吃了爸爸留下来的壮阳药,据说一天到晚都是“金枪不倒”,上朝都得护着下面。连死后“那玩意儿”都还坚挺无比,使得太监在整理仪容时,着实费了好大劲。

    不可否定的是,搞这一套“邪术”讨好明朝昏君的道士多出自正一教,比如邵元节,陶仲文之流。但还是一句话:林子大了,啥鸟都有。

    可以说,正一教的天师们自建立以来,从未掺和过如此低俗下流的勾当。这些为人所不齿的下流坯子,不过是正一教旗下个别“歪瓜裂枣”罢了。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甚至编写了《道门十规》来整顿道风,可惜世风日下,收效甚微。

    这里选出正一教三种容易被人误解的方术作一粗略分析:

    1.炼丹。实际上炼丹本身跟熬制汤药、制作药丸一般自然,或有更加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可能也并非先贤妄语。关于把人吃死的“仙丹”,原因只有一个:搞错了。而且,人也不可能单纯通过“仙丹”就能成仙,殊不知自古炼丹有成就者,本身的内养功夫已相当了得。倘若自身品德低劣,即使真的“仙丹”也会让你吃成“毒药”。
    2.符箓。“符”指书写在黄表纸上,似字非字、似图非图的符号或图形;“箓”指记录诸符间的天神名讳与其旨意。符箓就是传达天神意旨的符信,据说用它可以召神劾鬼,降妖除魔,治病消灾。对不了解的事情,我会表示尊重,毕竟这玩意儿也不是一般人发明的、而且自古使用它的人可能比我们都聪明。
    3.房中术。一提起房中术,大都为“正人君子”所不耻。实际上,房中术本身没有错,只是用的人“发心”错了。凭良心讲,有多少人不想结婚呢?既然要有男女关系,能够不影响夫妻生活,又不影响个人修炼的,就是真正的“房中术”。而那些只为贪图享乐,一心钻研淫欲之事的下流分子,只能算作“淫术”。一句话概括:房中术是为“凡人”更好修炼而方便说法,如果你可以完全摒除情欲,当然是最好不过了。
    夫妻恩爱,白头到老是最好的“房中术”

    前面我说过,龙虎山的张天师们几乎没有亲自参与一些“低俗下流”的勾当。但在明宪宗时期,似乎有一位“杀人狂魔”竟然是第四十六代天师张元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据《明史》记载:张元吉一向凶顽,以至于抢人子女及财物。家里还私设监狱,前后共杀四十余人。明宪宗闻之大怒,尤其是那帮“尊孔抑道”的大臣们,恨不得将张元吉千刀万剐。明宪宗再三考虑下,却只轻轻打了他一百下屁股,并贬为庶人流放。后来又允许张元吉保外就医,回归故里,终究安然羽化。

    然同样是《明史》记载,这个版本似乎与前面那个“杀人狂魔”大相径庭:张元吉出生时有灵芝长在东柱下,自幼聪明过人,凡祖秘儒书,皆过目不忘。诗词歌赋样样精通,然所发皆非尘世语,读者莫不奇之。

    照此看来,真是“冰火两重天”啊。难道“天降奇才”,而且是降在名声相当不错的天师家族,也会突然之间,从“所发皆非尘世语”堕落成“杀人犯”。你问我其中到底有什么蹊跷?我只能说:史料不足,不敢妄下结论。

    但是在正一教的记录里,张元吉依然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张天师,只不过是被“诬告”了而已。事情到底怎么回事,还是留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但无论怎么样,都丝毫不会影响到张天师“伟光正”的高大形象。

    可能是明朝的一些“妖道”给道教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到了清朝,朝野上下无不崇佛抑道,对道教仅仅持“信仰自由”政策。虽然全真教的中兴之祖王常月奉顺治皇帝之旨,在北京白云观传戒,但总得来说,清朝是全体道教的没落时期。

    再加上清朝诸多反清复明的农民起义都和道教有关,清王朝在平定农民起义的同时,顺便也把道教给打击了。所以道教在清朝非常衰落,至今元气还没恢复过来。

    明清两朝又滋生出很多民间的宗教组织,比如:红阳道、真空道、一贯道、大乘道、黄天道等等,而且多是一帮邪教组织。在此我奉劝大家,除了佛教、道教、基督教等这些自古以来历经检验的宗教以外,其余那些突然冒出来的宗教组织最好不要去接触。因为该讲的“大道理”世界上几大宗教早已讲完了,大多新兴宗教无非是“挂羊头卖狗肉”罢了。

    清朝的雍正皇帝虽然信奉佛教,但私下里颇有“大炼仙丹”的嫌疑。据史料记载,雍正皇帝时常往宫里运送大量的木炭、铁、铜、铅等矿物质,据专家猜测,雍正皇帝可能是服食“丹药”中毒而死。庆幸的是,张天师家族似乎没有掺和这厮的事。

    乾隆皇帝是道也不信,佛也不信,曾写过一首诗:颓波日下岂能回,二氏于今亦可哀。何必辟邪犹泥古,留资画景与诗材。可见乾隆爷只是把佛道二教当作艺术看待。此时,乾隆爷还把第五十六代天师张遇隆,从元朝就代代世袭的一品官衔降到了五品。

    直到有一次,北方发生旱灾。乾隆皇帝无计可施,思来想去还是让龙虎山的张天师来施法祈雨试试。第五十七代天师张存义奉命赶到北京,竟然真的让老天下雨了。不过,即使如此,也只是将其五品官衔升至三品。

    真的下雨了?你们不要说了,这绝对是巧合,朕还是不信。

    清朝以前的皇帝,不管怎么说,多少也会给张家一些赏钱修修宫观什么的。而清朝除了偷练仙丹的雍正皇帝,还稍微对道教有那么点“贡献”。其他的皇帝都是“一毛不拔”的主,连五十九代天师张钰请求修建破损宫观的两万纹银,也都是嘉庆皇帝借给张天师的。那还是刚抄完和珅家赚了一大笔,心情还不错,因此破例开恩。

    要说张家的偿还能力还是相当强悍的,因为这两万纹银是在第六十一代天师张仁晸,修补被太平军践踏成废墟的天师府时,偿还给朝廷的。

    说起这洪秀全建立的太平天国,历史课本上基本当作正派人士,还拍成电视剧歌颂一番。其原因只有一个:因为太平天国想要推翻腐朽的清王朝。

    这是学习历史的一个很“悲催”的心态,就好比“黑吃黑”,你能因为一帮坏蛋打倒另一帮坏蛋,而说前者是为民除害吗?

    洪秀全何许人也?七岁入学,十四岁考为童生,此后十七年四考不中,连个秀才都没有考上,遂一气之下病倒了。

    醒来之后,声称上帝给他托梦了,说他是耶稣的弟弟,上帝的二儿子。然后开始四处忽悠,终于在南京建立了一个叫“太平天国”的邪教组织。要说洪秀全“福报”倒是挺大的,一般人折腾不出那么大规模。

    试想,假如清朝真的被洪秀全推翻了。在他那种邪教思想的引领下,老百姓难道就有好日子过了吗?没错,他是打了“土豪”,但实际上并没分田地;他是主张男女平等,而除了多出一群为他卖命的女兵外,并无多大意义。

    但从客观角度讲,太平天国运动确实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不过还好没成功,因为推翻了“封建专制”,换个“邪教专制”,也不见得会好到哪去。

    后来,西方传教士特来祝贺,毕竟信的都是一个教。当听到洪秀全说上帝和耶稣都有老婆,他还把自己的儿子过继给了耶稣,东王杨秀清还动不动就上帝附体等等,西方传教士都能被气炸:“这哪是基督教,分明是一帮神经病嘛!”

    洪秀全给士兵规定要“禁欲”,自己却将近找了上百个妃子(这还是比较严谨的说法)。妃子太多记不住名字,就按编号来。

    洪秀全规定,这些女人看他的时候,只能把眼神落在肩膀以下。如果直接和他对视,心情好一点就训斥一顿,不好的话就要挨打。而且下次再犯,绝不轻饶。不仅如此,这些女人在受罚的时候还不能喊冤枉,否则会被直接处死。

    太平天国运动

    反清也就罢了,而洪秀全反的是整个中国文化。将佛道儒三家视为“异端学说”,大军所过之处,凡佛道儒典籍、寺庙、宫观、文庙等一概捣毁。曾国藩当年最气愤的就是这一点: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

    照洪秀全这种搞法,龙虎山的天师府当然也难逃厄运。当时正是第六十代天师张培源在位。太平军打到了龙虎山,张培源开始还组织乡兵与其顽强抗争。后实在是敌众我寡,乡兵各自逃散。张培源便带着一个乡丁,让其携好天师玉印,俩人一边跑一边见机行事。

    当跨过一条河的时候,突然迎面冲过来了一大群太平军。张培源见势不妙,一溜烟钻进了旁边的芦苇丛中。这乡丁一着急,把天师玉印给掉在了地上,人倒是跟张培源躲在了一起。

    前面大军马上就到了,再出去捡玉印,可能就人印俱泯了。张培源板着脸望了一眼乡丁,俩人只好无可奈何地躲在芦苇丛中,眼睁睁地看着玉印接下来的下场。

    没想到,这群“睁眼瞎子”竟然没一个看到地上明晃晃那么大一块玉。有人评价说:“怪不得太平军那么能打仗,你瞅瞅人家那纪律多严明!”当然也有人说:“那是太上老君传给张道陵的玉印,一般人怎么抢得走?”

    总之,大军过后。张培源万分激动地从芦苇丛中跳出来,从容不迫地走到玉印跟前,捡起玉印,拍拍上面的泥土,得意地对旁边的乡丁说:“看到了吧?低调,别到处说哈。”

    估计因为心事过重,第二年,张培源就仙逝了。接下来的两位天师,第六十一代天师张仁晸和第六十二代天师张元旭主要就是修修补补了。一方面修补一下被捣成废墟的天师府,一方面整理一下自家的典籍。

    这要搁以前,修建宫观的资金都是朝廷的事。但当此危急存亡之秋,朝廷都自身难保,谁还顾得上这些。不仅如此,当年第五十九代天师张钰借得那两万纹银,朝廷竟然派人来要账了。

    要真想赚钱还不简单,张天师的本事可不是闹着玩的。两位天师先后游历全国各地,要么传道授业,要么治病救人,要么降妖除魔,总之,不仅增加了粉丝量,还填满了腰包。天师府的重建工作,直到民国初年才完成。同时,欠皇家那两万纹银也如数奉还。

    1949年,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跟着老蒋的步伐,去了台湾。后来,嗣汉天师位一直传到第六十四代天师张源先。2008年10月,张源先在台湾羽化。其后,台湾和中国大陆都有天师后裔出面争夺天师之位。然而,均未被国家及道教内部认可。

    所以,严格来讲,嗣汉天师之位就只传到了六十四代。别小看这个数字,《易经》刚好就有六十四卦,这是一个很圆满的结局。而且《易经》的最后一卦是“未济”卦,有“生生不穷”之意。或许,张道陵所传的法脉看似“终结”,实将“不穷”。

    一切顺其自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小小小念佛人:辛苦啊👍
      • 娟娟新月:加油!!棒棒哒👏👏👏
      • 安吉道尔:被字数吓到了,建议分三篇发,让读者与我缓缓领悟🐶
      • 三湖之春:学习了
      • 日日昌:这家伙的文章确实长了点,但很通俗!哈哈,同感!😀👍
      • 绿杨荫:太长了,慢慢看。正一教我还是从蛇从革的小说《宜昌鬼事》里知道的。
      • 陈良心:老师对太平天国和老蒋的评价比较符合史实,客观理智,佩服。
      • 三千墨M:洋洋洒洒啊!慢慢看🌹
      • 清晨起:学习了
      • 璞玉菲唛:的确好长,但也有滋有味学习了!👍😊
      • 银蕨之约:根深叶茂
      • 凭栏仙后:研究张天师如此透彻,佩服佩服!
      • 飞虹:感觉你是部小百科🙏🙏🙏😆😆😆
      • 落子秋:好好的看了一遍,一直只知道张天师,没想到还是一个这么大的家族啊,学习了,也太厉害了吧,竟然传承了这么久。
      • 小河边上:学习了
      • 落子秋:好多字啊,👍让我腾一下时间,再仔细的观摩吧😂

      本文标题:正一教是怎样炼成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ixp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