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文章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背上包说走就走,阳光正好的植树节这天,乘上高峰过后的地铁,无需换乘,出了终点站,步行在高架桥下长长的风情大道,穿过三百米隧道,二十分钟的车水马龙后,一派嘈杂换来一片清静。这里是离尘不离城的湘湖。
从地铁站出来,摘下防尘口罩,深深吸一口湖水与泥土交融的新鲜气息,有幽幽梅花香和清清鸟鸣音,好似对莫名而来的旅人递上一份清新礼遇。
第一次一个人来湘湖,背包里有帽子、水杯、消化饼,一个苹果,一本书,出门前十分钟整理的行囊。
非工作日的沿湖绿道游人稀稀落落,沿途供休憩的长椅很多,走走停停,一会儿沿着湖边铺就的鹅卵石,一会儿在林间的石板路上慢步,一会儿又有一座桥吸引你往它的方向登上看风景。
连接湖水的每一座大大小小高低起伏的桥形态各异,有呈曲线或直线拱起将近直角的桥面;有多个桥洞相连的平缓桥面;有中间搭建起四方亭子的桥面;也有小小的只供一人穿行的桥面。有了桥,人便能走在湖上,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人也成为坐在湖边看风景的人眼里一道流动的风景。桥是自然山水与人文写意的衔接与铺展,是静中生动的灵性点缀,是如镜湖面的立面显现,人与景因桥与湖和谐相衬成一幅流动倒映的静态画。
来到一座设有方亭的桥上,四面通风,顶上有避雨的连廊架设,走近它,来回移步品赏,流连它的设计与味道。廊下闲坐,眼前两米开外的墙檐下开口一面长方形窗,与湖面风景相连。这面通透的窗有如一幅展开的画,背景是远山,前景一株绽开了星星点点嫩芽的柳条迎风吹拂,树后延伸一座迷你小桥,再远有一辆白色小车停着。静静欣赏,细细品读,这幅初春江南小品颇耐寻味,想来坐此静观,四季风情皆有清雅入怀。
湘湖面积大,自然山水与人文笔触相得益彰地连接成一面面灵动的画幅,游走其间的游客不会因湖面过大而生起无聊或审美疲劳,反倒觉得有走不完也看不腻的宁静闲致。
循着指示牌来到下孙遗址,却找不着遗址,原来这一带就是遗址原地。因距今已有八千年,考古队在2000年初发现并开采此地为下孙村原始村落的分布空间和器物后,从生态保护角度将其原封不动,回填重埋的方法保护起来,并在其上覆土种植浅根系植被,根系不会向下生长,以保护文物完好。
环境宜人的鹭屿,有吹着萨克斯和黑管的乐器爱好者,有栖息此处品类繁多的鸟族,与此处沉寂的历史保持和谐共生。坐下来歇歇脚,长椅上仰躺,天空时有飞机轰隆隆捎来高亢的现代之音。望着天空,又闭上眼,遐想时空古今如风云际会,就在这长椅下的土地深处,八千年绵长历史的下孙村在此的原始生活,一个朝代又一个朝代如一层土又一层土覆盖其上,悄无声息。
属于我们今天的当代人,行走其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与眼前掠过的小飞虫形似,扑鼻而来清新的湖水,好像在悠悠诉说这是今天,是当代,我们只在今天共生,我们用眼睛看见天空与大地,用耳朵聆听历史的回声掩埋土地之下,用心灵感触古今之间只是瞬息。
拿出书坐起来看,读着,读着,听到有人走过又停下脚步似在和我说话,“你在看什么书?”我翻开书面给他看。“哦是国外的,是小说吗?”“《我们的村庄》, 自然文学类散文,第二遍读了,写得很生动。”他没有走的意思,对我一个人在大自然阅读的状态好奇又兴趣。他自我介绍在附近一所中专任教的语文老师,说每天中午和周末会一个人骑上电动车来湘湖走走。我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聊起文学,写作,还有大自然的清静和向往的诗意生活,也聊到有些交集的生活半径。道别时加了微信。
人与人莫名相识的感觉挺奇妙,好像前篇所写的《旅行者体验》的主题映照了现实。爱好而相识的人,好像旅行途中相谈甚欢的同路人,时空交汇下偶然相识的缘分,也许发生在今天或明天,好像总会发生,总会出现,或先或后。
人生是一场旅途,每一天都在路上,每一天走在不同的路上,好像一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新鲜与有趣的旅程,会看到不同的风景,遇到不一样的人,感受到不一般的气象,产生不一样想要写下来的触动,是日记,游记,也是心境与风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