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经常看到简书里很多作者对于热门文章中大多为心灵鸡汤的现象感到无奈,正如畸形的中国电影市场,只有商业片、进口片大卖,而口碑好的文艺片却不叫座。
这段时间,简书中又兴起了“开书单”的风潮,类似读完这几本书,你就可以了解一个学科甚至改变你的人生,这样夸张标题比比皆是。
但偏偏这类干货文章,往往最受欢迎,点击量颇高,即使我不太苟同,但我非常理解它们如此受追捧自然是有一部分人所需要的,存在即是合理的。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通过自己的摸索、体会去做成一件事情变得越来越难。
“这几个方法,让你迅速瘦下来”、“学会这几个秘诀,提高你的情商”,无论是减肥、为人处事等等,更多人把希望寄托在简简单单几句步骤上,仿佛学会了这几步,就能分分钟走上人生巅峰。
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一蹴而就的,阅读也是一样,指望从书单看书达到某种效果是不太可能的。
刘喻说过:“阅读如此美好,任何功利心、虚荣心的杂质都是对它的玷污。”
2、
作为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的节目主持人,梁文道每年都会被要求开书单,给学生、年轻人一点好建议,他每次都拒绝。
他说:“我只能介绍我自己正在看或者很好的书。但是我从来不敢告诉别人去看什么书。为什么?因为我觉得所有的书单都是一种人生的计划。
我们凭什么就将一份人生的计划、人生的进程,给一些我不认识的读者?我觉得那是不负责的。我凭什么告诉一些年轻人你应该怎么做人?你应该变成什么样的人?
我能介绍一些我喜欢的书,但是我一定会强调我喜欢的书绝对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我人生的方向、我的规划绝对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人,那是不可能的。”
看到过一个有意思的说法,大概是书单不是开给年轻人的,而是开给老人家的,年轻人有大量的时间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从而找到喜欢的类别,而老人不一样,每年还能看多少书,往下面算叫做倒数,只能格外珍惜看一本书的时间。
说到底,阅读主要是个人的事情,一个人读什么书,主要还是靠自己,谁不是摸着石头过河呢,你不大量阅读,怎么能分辨好书和坏书。
首页上那么多书单,你看了吗?3、
你肯定会反驳,我只是想读书但又不知读什么书,书单给了我不错的建议,让我读最该读的书。
诚然,书海里有很多垃圾书、益处不大的书,读这些书无疑是在浪费生命,如果有名家大家指路,用最有限的时间读最有用的书,对于很多人来说,也不失为一个方法。
对于大部分书单上的书,多达上百本,少则四五本,一口气,每一本都读到是不可能的,更多的人对照着书单买书,最后阅读的寥寥无几。
如果你没有时间广泛阅读,选择对照着书单看书,我有两点建议。
首先是取“英雄所见略同”之长。即便都是名家泰斗,但因为每个人从事专业或爱好不同,视角有别,开出的书单也各有不同。
那么,对于这不同内容的书单,你可以多找几个名家开的书单,相互对照,把都有提及的书重点阅读,再精选提及频率较低的书。
其次是选择熟悉的人开出的书单。著名英国作家吉普林说过:“除非对对方知之甚详,了如指掌,不然书单是没得看的,就算要开的是最好的书都一样。”
对于这个开书单的人,不管是你喜欢的名人还是你身边爱读书的人,你必须对他(她)非常熟悉,了解对方的知识能力,相信对方的品味,这样他开出来的书单才会对你有价值。
除此以外,如果你喜欢畅销书,你可以在当当、亚马逊上搜索排行榜,如果你喜欢经典,不妨在豆瓣等书榜上选择好评率高的书来阅读。
根据这几个办法来读书单上的书,我相信你读到的书大都物有所值,甚至超值。
4、
其实,与其按照书单来读书,不如培养好的阅读习惯,这才是受益终生的方法。
以前的我也需要靠着书单来阅读,后来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书都适合我去读,于是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模式。
比如我读了《岛上书店》后,非常喜欢关于书和爱书人的故事,在看书评的时候,了解到还有一本爱书人的“圣经”是《查令十字街84号》,我马上找来阅读,同时为了更好的了解书中内容,还看了同名电影,相继引伸到另外一部关于书信和情感的电影—《玛丽和马克思》。
在我正困惑这种方法是否正确时,看到著名作家阿来的访谈,他说:“当我读杜甫诗歌,知道杜甫的茅屋位于浣花溪,院里种满桃花,当时城里的人竞相来看。读着读着我便想,当时杜甫的居所位于成都郊外,那么,城中心历代都流行什么花呢?我便查到了贾岛的‘昔闻游客话芳菲,濯锦江头几万枝’,又查到陆游的‘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
原来这是一种自然延伸的阅读方法。从自己的核心兴趣点出发,积极思考,沿着问题主动去寻找答案,从而自然地、有逻辑地形成一份自己的书单。
从这个意义上讲,书单是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而不是生硬地沿着别人阅读的线索前进。
阅读是一件简单而美好的事情,你可以在阅读中体会到愉悦的精神享受。我想,阅读应该是不断寻找,不断探索,这才是阅读最大的乐趣,这才是我们一直提倡的“阅读回归本质”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