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906030/8610e6c31cada74a.jpg)
写过了腹有诗书气自华(人生观养成十本书),不少人一面夸赞我读书有深度,一面表示这样的书好是好,就是很难读下去。
想了良久,觉得小说大抵是人民群众都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样式了,而真正深阅读一本优秀的小说,从中汲取的养分兴许不比领会一位哲人的见地更少。
自认劳顿困倦时,还是会投奔小说的怀抱,而在翻阅小说无数后,也开始不断思索:什么样的小说才算是一本优秀的小说?它们有什么共通之处呢?所以我提笔写下这篇文字,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如有不足,抑或不同声音,还请移步评论区进行讨论。
一本优秀的小说首先应该是有大格局的。它不见得一定要讨论人生漫漫,宇宙浩瀚,但一定会让人看完有所思有所得。
阅读小说时,我们往往是作者的朋友。当我们全身心地融入一本小说当中,体会着主人公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读到精彩之处不免拍案叫绝,若至不足之处不免有些遗憾,甚至还会为作者开脱。只有怀着这样宽容随和的心态,才能兼容并包。
直到合上小说的最后一页,我们就成了判别是非的大法官。其实每个读者都知道一本真正优秀的小说是什么样子,哪怕是一本刚刚出版的小说,我们也应该将它同历史上最优秀的小说来进行对比——谈及爱情我们想到《围城》《飘》《呼啸山庄》,谈及梦想我们又想到《月亮与六便士》《远大前程》,这些都是时间浪潮冲刷后留在沙滩上的金子,熠熠生辉。
反观有些小说如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既浪费了我们的时间,又滥用了我们的感情,实在是无恶不赦; 有些小说太过套路化单一化,一昧迎合商业化的市场需求,装帧精良华而不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有些小说甚至谎话连篇,不少读者没能明察秋毫便深受其害。
打出这些话时心中不免难过,大抵这就是我小学时沉迷写小说,却在真正成为作协一员之后搁笔——人还是要有自知之明的,我的阅历,还不足以支撑起一本有格局有思想的小说罢。
当然,除了格局,一本优秀的小说还要有趣。我曾开玩笑说,选书和选友没什么差别,要么好看,要么有趣。当然我也不乏为前者掏了不少腰包,但长此以往,还是后者更为重要。
我是个有些任性的读者,不擅长列什么每个月书单。往往沉溺于某个领域抑或某个作者无法自拔,一读就是个把月,而旁的人列的书单却总是跳跃性很大——不是说这样不好,只是个人无法很快从一种情绪中抽身,所以便只得由着性子,飘到哪里就读到哪里罢。扯远了。
所以,今天我给的诺奖作家,也许你曾耳闻,也许你不曾翻阅,我却用了大段大段的时光,一本一本把他们读完。也许我的选择不见得是他们最出色的作品,但却是我心中的最佳。
![](https://img.haomeiwen.com/i2906030/51456800a6b566ff.jpg)
推崇欧美文学太久,以至于忘记了奥尔罕·帕慕克这个理应被更加重视的土耳其作家。初读他的小说是那部有不少自传成分的《伊斯坦布尔》,物是人非的沉重,在来到北京城看了它的变迁后更加深刻。
而我推崇这本小书《白色城堡》。(不过一直到最后,我都不明白为什么这被归类成历史小说!)初读会觉得荒谬——我们都在试图寻找确切的自我,很遗憾的是这不可能实现。而最容易作到的,就是通过自己来认识评价自己,但是仅仅如此是不够的,因为我们不可能对自己作出客观的评价,而且没有参照物的评价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会通过他人,通过与他人的接触面对自己,来从更多的方面来获取关于我们自己的信息,再汇集到一起。
《白色城堡》中的“我”对于与他长相极为相似的霍加来说有着三重身份——奴隶、意大利学者、另一个自己;而霍加对“我”来说也是有着双重身份的——掌握“我”自由的主人、对科学的好奇者、另一个自己。他们在彼此发现之后,几乎所有的日夜都一起度过,他们通过对方的心理折磨来获得对自己的认识和认同。霍加以对“我”的无视来获得自己心理上的满足,而“我”蔑视霍加的想法或对他的无视无动于衷由此来回敬他,因为他们不想承认对方对自己的重要,他们认为世界上的自己是唯一的,他们要通过如此特殊的彼此找出“我何以为我”。
(这本书唯一的毛病就是翻译腔太重,可惜我语言不通,不然一定尝试重新翻译!)
![](https://img.haomeiwen.com/i2906030/f5b258094c0df895.jpg)
遇见阿列克谢耶维奇是在她还没得诺奖的时候,彼时我大一,口语课上老师发了她PDF版本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长篇报道。英语远没有现在流利的我却看得心惊胆战,后脊骨发凉——这个女人的笔有一种魔力,不屑于刻意铺陈营造,就让那些真实的人和事来说话。
《我不知都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推荐这本书的原因也很简单,这就是那篇报道的整合出书的中文版,Kindle unlimited免费,翻译得也不算太差。你会看到普通人家血淋淋的生死,亲情、爱情能有多伟大,死亡就有多惨烈!(看完可配合《制造共识》,你会看到国家机器利维坦碾压式的运作!)
《锡皮娃娃兵》《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我还是想你,妈妈》则是她战争系列的纪实文学作品,都太过真实,以至于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安然入眠。但在无知地甜梦与洞察的失眠中做个抉择,我还是选择后者。
![](https://img.haomeiwen.com/i2906030/acbd1a8143b2814d.jpg)
如果你喜欢加缪的《局外人》,那就不应该错过这本在我看来更胜一筹的《厌恶》。萨特在很多人眼中还停留在存在主义哲学大师的光环中,却忽略了他拒领诺贝尔文学奖这件小事——萨特的文学功底,一点都不输任何人!
这是一本第一人称日记体的小说,主人公原本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突然却开始“厌恶“。“存在是不必要的,存在就是在那儿,这是显而易见的。存在的东西出现着、彼此相逐相逢,但人们永远不解释它们……这公园、这城市、以及我本身,一切都在你面前浮动起来,于是你就想呕吐,这就是恶心……”世界是荒谬的,个体的存在和外部世界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这就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也是他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呐喊。
限于篇幅和私心,今天就只推荐这三位作家吧……希望能有朋友认真读完,欢迎一起交流感受。
网友评论
一方面是对灾难的恐惧和对遇难者的同情
另一方面不得不说,如果当时不是苏联牺牲无数性命,动用庞大的国家机器去挽救,可能今天的远东早已一片废墟了吧
无论如何,英雄都值得铭记,不分种族,不分国别
想读书时间总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