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者的支点

作者: 众将士s | 来源:发表于2022-03-31 10:06 被阅读0次

    给偏执狂的信:

    偏执兄,我们有十年没见了。高中毕业后,有许多次想联系你,准确说是联系过,但没有真的联系上。写信,这还是头一次,特别是在这样一个通讯发达的年代。说实话,我还没正经给人写过信,可能这次给你写,也不会是什么正经的写信。

    高中毕业后你就失联了,神秘如你,真是让人大发想象。而我,则越来越庸常。当然,心里还时不时纠结各种执念,想做独特而又奇怪的崽。可惜,生活终是把我磨了又磨。高考后,我又高考了一次。没想到吧。

    我本来想报哲学。嗐!说来搞笑,我那成绩,还想报哲学。不过后来也没报,在报之前就被我爸爸给扼杀了。第二次高考填志愿,提前批英语志愿压线落榜,调剂的时候调到了心理学,想着可能会比较贴近哲学。当时其实很无知,对志愿,对未来,没什么概念,随波逐流得很。不像我们高中那会,天天想着流浪,天马行空,或许不切实际,但那都是我们实实在在想去触碰的。

    大学后,我自己跟过去有过许多次有意无意的割裂,导致我几乎全忘了自己过去的样子,还有你。可能谈不上坍塌,但确实有了极不一样的重建。后来跟林中“再续前缘”,他也觉得我没有了以前的感觉。生活啊,这才几年,就这样将人模糊、重塑。而林中不愧学霸,保研,后来又到国外读博。这个“不务正业”的,整天找我一起看书、写作。也只有他还一直记着我高一时《坟》的光荣,你还记得吗?大概不太上你的心吧。说起来,还挺遗憾,我丢了当时的那种心气。没有勇气,做事情就总觉得顶不上去。唉,你可不要嘲笑我,我真的越来越庸碌了。想到你,我竟有些难过,自己居然变成了这样的人。唉,这要细说起来可就太长了,有机会再跟你慢慢说吧。

    上了大学,没有守住富有力量的自己,也没有很好地完成社会化,反而越来越退缩。所以,怀着不用出社会工作的初心,跟舍友一起准备考研。三个人一起,后来他们两个半途放弃了,我就只好一个人换目标。换到离爸妈比较近的城市,发挥失常,又因扩招压线进复试。复试的经历,可算是冰火两重天了。早上笔试,因为考场没有时钟,自己也没有戴手表的习惯,时间把握不好,接近一塌糊涂。出考场,戏剧性地下着蒙蒙细雨,一个人走在陌生的校园小道,真是凄风凄雨。下午面试,我制作了简历,简历上特长写会写诗。考官居然真的让我背一首看看,那前几天刚好写了一首比较满意的短诗,第六感式地想会不会被提问,就有意背了一下。考场上背的时候,不自觉有情感投入,半闭着眼睛在背。出考场的时候,负责喊考生的老师,拍着我的背说,诗写得很好。虽然最后差一点点没被录取,有各种遗憾,但因为诗被看到,心里还是觉得很安慰。再后来,我就回本科母校读研。

    现在我已经工作近两年了,当了两年的心理老师。我也跟林中一样“不务正业”,把大量的时间花在阅读和写作上。不一样的是,他是写作,我是阅读。大学快毕业的时候,受林中启发,开了个公众号。在上面写日记随笔,写了一千多天,刚好跨越读研期间。到去年年初,基本算停笔了,再后来因为一些原因又注销了公众号。今年来,又跟着林中到简书写作,这次更多是写诗,慢慢捡起了写东西的热情。其实年前还试过几个平台,都不像在简书上这么顺利。他被伯乐看上,也算到了花开有时吧。我也或多或少被一些简友看到,期待着被伯乐欣赏,但又做不到像林中那样用心。最近听说短诗是不会推荐的,要八百字以上。前不久,我有一首短诗意外被推荐,现在回看,是真的很意外。整体上,我更像是个混日子的,就这样半佛系半期待地混着。

    在刚开始写那一千多篇日记随笔的时候,我就幻想着可以一直坚持下去,写到八九十岁,写他个两万篇。很喜欢“万”这个单位。会有这个想法,主要是我当时有另一个让我满怀热情的人生目标——看一万本书。从小就喜欢看课外书,但农村没什么书可看。记得还在家里翻过一本不知道是不是二叔的琼瑶小说。到了初中,经常省生活费去买书,而且当时怀着浪漫的心情,认为周末去书店看的那几十页书都是赚到的。可惜,到后来就堕落懈怠了,不怎么看书。刚读大学那会,想看书,但没有看书的习惯和方法。不得其门。只是每次去图书馆,在一架架书架间穿行,总有种浑身都在燃烧的感觉。这个世界还有比图书馆更浪漫的地方吗!就那样酝酿来酝酿去,终于有一天决定开启我一万本书的人生计划。2014年年底,在qq空间开了一个私密日记,在评论区记录自己看过的每一本书,就这样断断续续看了1107本书了。里面其实有不少是水着看完的,现在也有一些还是在水着看。当时刚跟舍友学精神分析,很强调被潜意识看到和内隐学习,就心安理得地水。也亏我有这种心态,才能坚持这么久。虽说水,但也确实有了一些积累和改变,毕竟重要的知识在不同的书里会以不同的形式重复出现,我也就在无形中反复学习了。

    写日记那会就觉得自己一生都有支点了,一万本书和两万篇日记,可以支撑自己一直走下去。当时还天真地想着,等我死了,墓碑上就贴我公众号的二维码,真想了解我的,就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去看到我。没想到,才三年多,我就把公众号注销了。不过也正因为有了这个经历,我对人生支点的看法就变得更加灵活。

    读研时,有个老师课上用手指撑着书跟我们讲,人生就像这个平面,能否稳定全靠下面的支点。聊了不少,我记住的就是要多一些支点。如果我们的人生支点只有一个,风险就会大很多。当然,只有一个支点,如果很粗很壮,大得像平台,甚至像大陆,那也可以很稳。

    大学时看了一些存在主义的内容,就经常抓着那一点少得可怜且不知道有没有正确理解的知识侃这侃那。现在我也要来给你吹一吹了。不过,你可能已经是这方面的专家了吧,当时那么热衷尼采。我后来在不同时期都看过尼采的书,特别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不过还不如不看,没有成功联结和升华我内在的感受,反而让尼采离我越来越远。

    好,不扯那么远了。存在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是被抛进世界的存在,虽然跟父母家人会有很深的联结,但每一个人都是实实在在的孤独者。不管我们在这个世界,跟多少人产生过深刻的关系、亲密的联结,我们都还是孤独地在面对我们各自的人生。现象学就老讲,我们所体验的是不一样的现象世界。客观世界只有一个,但主观的现象世界,一个人就有一个。而我们所体验到的,其实就是各不相同的主观世界,这些体验构成了我们的人生。幸运的人,会遇到许多彼此深深联结在一起的伙伴,去共同经历和分享。除了生存和种族繁衍,大概这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意义吧。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没联系,我依然想要给你写信,去重拾跟你的联结。我们曾一起经历过那么多,那些闪闪发光的岁月,期待能在未来有所呼应。

    当下的我并不孤独,孤独感和孤独者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是孤独者,但在不同阶段,不一定都会体验到孤独感。讲这些,主要是想跟你分享我所热衷的支点建构。我们的支点越多,越稳定,我们所能承受的人生风险就越强,体验到的孤独感也就会越弱。而这些对我们跟人相处都很重要,心理学常讲人格成熟和人格边界。自己不稳定就经常会把自己的情绪投射到别人身上,也容易将别人的情绪往自己身上揽,互相侵蚀,纠缠不清。主观世界动荡不安,还怎么稳定。

    讲到不稳定,有一个关于归因的理论,迁移到支点建构,我觉得也很适用。我们的孤独寂寞,很多时候来源于对人际关系的期望和依赖的落空。我始终觉得,一个人如果他自己不够独立,不能支撑自己,那他跟其他人所建立的依赖关系是很脆弱的,或者说在互相依赖的过程中会很容易出现不健康的纠缠和伤害。趋炎虽暖,暖后更觉寒威。在漫长的一生里,自己一定要能给自己稳定的支点,这样才能安心地去依赖他人,甚至去成为他人的支点。自己动荡不安,自己和依赖自己的人都会很痛苦。最好的支点就是来源于自己内部、可控和稳定的,而且最好有弹性。生活难免起伏,风吹草动就地动山摇,那就太经不起人生了。我强调孤独和独立,并不意味着傲慢,或与世界割裂。相反,是联结的,独立是为了更深地联结,但不是盲目地纠缠。

    唉,说这个,主要是因为跟你分别的这些年,我的主观世界太动荡了。到最近,才又重新去重视支点的建构。其实我很好奇,你的支点会有什么?当时的我们也有很多年少的忧愁,但你总有满腔热情去突破,去做自己。讲起做自己,真是惭愧,我真的变得庸碌又胆小。期待跟你再见的一天,一起再随心所欲地侃天侃地,一起狂妄地大声言语。谈世界,谈人生,谈一切鲜活和虚无。

    说不想你又想你的我,一定不是你想象的样子吧。

    众将士(假装右顶格)

    2022.3.27(假装右顶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孤独者的支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swgj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