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书,像《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包法利夫人》等,未婚的年轻女性最好能翻翻它们。不管是正期待着爱,还是已对爱情失望透顶。
爱玛的死让福楼拜痛哭。但这个可怜女人的生命分明已被情欲的烈火燃尽,连作家也觉得她只能死,除此之外别无他法。手中的笔从某一刻开始便引着他书写爱玛的死亡,无法将她从服毒边缘挽回。
尽管故事结局令人哀悯,《包法利夫人》的笔调却意外地平静,将一个走向堕落的平民女性的一生缓缓道来。写她从渴望到心碎,写她的可爱可恨之处,却不带一丝批判。
向爱而死:《包法利夫人》女性都曾对自己的未来抱有幻想,但大多数人在最后只能收获一段不好不坏的婚姻。有人选择接受,或许在往后还能发现平淡生活的好;有人则发自内心地抗拒现有的生活,渴望冲破一切,却依然要顶着巨大的压力,如履薄冰。
爱玛属于后者。有着更复杂的性格。初识包法利时,仍是一个秀美单纯的农家女,成为了包法利夫人之后,却深感婚姻生活的无趣,陷入物欲和情欲的漩涡,难以自拔。
“她爱教堂,是为了教堂的鲜花;爱音乐,是为了浪漫的歌词;爱文学,是为了文学热情的刺激。”
她属于能将唯美浪漫发挥到极致的一类人,希望活在云端,却跌落在了现实的污泥之上。
尽管如此,爱玛依然没有忘记自己所接受过的贵族教育。对起居的地方的每个细节极为注重,在情人来访时,更是要苛责女仆将房间打扫得一尘不染,摆上最新鲜的花卉。常常将自己代入小说中古老的场景。给爱犬起名佳利(《巴黎圣母院》中从不离开女主角的那只小山羊),臆想自己成为那些为爱而生的女主角中的一位。她有信仰,但她来教堂,或许只是迷恋那些斑斓的彩色玻璃窗。她最坚定的信仰是爱情。她把自己的一生献祭给了心中所谓的爱,却为先后两段婚外情付出惨重的代价,再多的眼泪估计难以洗刷她的耻辱感和罪恶感,最后的自杀也算不上一种完美的救赎。事实上,一旦沉溺于堕落的滋味,便再难抵达天堂。
现代女性不会选择如爱玛一般的活法,对她们来说,爱情不过是生活的一小部分。疯狂的爱玛却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对它的找寻和消受。只是寄予的希望越多,失望也越大。
不过,多数女性心中还是会藏着一个爱玛。她代表着她们对现世的不满,对富足生活、虚无之爱的热望,这种热望一日不熄,爱玛依然是这些女性的影子。不管是在19世纪,还是在当代;不管是在法国,还是在其他地方。
向爱而死:《包法利夫人》爱玛和除了丈夫以外的其他男子的交往,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局。始乱终弃。满心以为得到了真正的爱情,却没想到情人也会背叛自己,是她可怜的地方。
她没能从丈夫那儿获得想要的爱情,因而企图在对他人的爱的索取中寻找安全感。爱玛努力获取每一个情人的欢心,将他们视为浮世中的救命稻草纠缠不已,以一个有夫之妇的身份。殊不知短暂的情欲远不能代表永恒的爱。真正的婚姻仍需要双方相互扶持,同甘共苦。爱玛在出轨时获得的快乐其实是有限的。一面接受他人的奉承,一面有过愧疚,而短暂的反省仍无法使她回归正常的家庭生活。
包法利,那位一向不够浪漫的男主角,在故事的最后执意要给妻子一个无比诗意的葬礼,让爱玛身着婚纱,头戴花冠下葬,使她在他眼里依旧年轻漂亮。却不知鲜花掩映下的爱玛,已经是一个要受千夫所指的不贞的女人,不复是他早年邂逅的那位沉静而端庄的农家女孩。
她爱他们,他们离她远去;她不爱他,他依然爱她,甚至在知道真相之后把她的错都归于命运的无常。不知这算不算爱玛亲自上演的一场可悲的滑稽戏了。
终日奔波,缺水少食的普通飞鸟,会向得以享受精美食物的笼中同伴投去羡慕的眼神。
美好的爱情和美好的物质,两者似乎是永不可分割的。故事里令人悲哀的主角,都曾为它们尝尽辛酸。
《项链》中的女主角玛蒂尔德便是向往奢华生活之人。因一条项链与上流社会结缘,但最终因这条项链归于世俗深处,从此告别昂贵项链所代表的那个浮华世界;除了爱情,优裕的物质生活也让爱玛仰望了一生,痛苦了一生。
那场让爱玛铭记心中的盛大宴会上,纵情享乐的贵族,传情递信的贵妇,对爱玛来说正是另一个世界的人,这里的香艳和丑态,爱玛尽收眼底。她饮下侍者递来的美酒,打了个寒颤。
爱玛对奢靡生活的感觉是敏锐的,在她看来,那位贵族家中的饮食是无上的佳肴,灯光永远比外界更曼妙。这种玫瑰色的生活正是能衬起她幻想中的爱情故事的最佳舞台。她觉得自己也应生活在这里,穿起名贵的礼服,享受异彩纷呈的社交和爱情。
回家的马车载走了爱玛,载不走她执意留在上流社会的心。在往后的日子里,那座美丽的宅邸还是会在她的梦境中闪现,时时刺激着她的心。
她为自己无法跻身名流而遗憾,所以需要更多的情人,更多的抚慰来充实空洞乏味的生活,填补永不满足的内心。爱玛要求情人们为她写诗,变着花样讨好她。同时也不惜将自己打扮成精致的玩物……直到为自己的纵情享乐欠下了八千法郎的债,绝望而死。
爱玛终究不是玛蒂尔德,没有复归琐碎生活、甘愿自食其力的决心。物质最终遮蔽了这个女子的理智,使她落入善用小花招玩弄人心的异性手中。
如果她没去那位贵族家中,没有被另一种生活蒙蔽双眼,结果会如何?也许有所改变,也许她依然会飞蛾扑火般地扑向那些让她疯狂之人。
向爱而死:《包法利夫人》莱昂、罗多尔夫这些人在后来大多平步青云,爱玛的死并不能让他们自责。美丽的女子对他们而言都是虚荣的而容易骗取的,是他们生活中暧昧而精致的点缀,越多越好,少了一个爱玛不见得有多可惜。爱玛自杀的新闻在她所处的地方只引起一阵子骚动,之后便无声无息。除了包法利,没多少人记得那个疯狂,美丽而忧郁的女人。
或许你厌恶过这个女人,但她挣扎着服毒的姿态、潦草的结局只会让你觉得心酸,她终于带着世人的谴责死去,你却觉得心里空得难受,仿佛自己也会和爱玛一样,奔波在找寻理想事物的路上,却一无所获。
关于《包法利夫人》的评说很容易落入俗套,说来说去大多都是在强调女性经济独立、人格独立的重要性,指责爱玛在诱惑之前卑微的姿态。我们都是这个故事清醒的旁观者,但只有经历过故事中人的无助和迷茫才能体会到当局者的不幸。
这并不是一个关于红杏出墙的妇女的无聊八卦,和太多甜得发腻的言情小说不同,它要写的是情爱的苦涩以及小人物所面对的尴尬困窘。企图摆脱平庸却身败名裂,甘愿付出真心却遇人不淑,或许在我们感觉徒劳的时候,也能在爱玛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所以,别只顾着笑包法利夫人的愚痴。即便我们知道她的悲剧,在下一刻,我们依然相信自己心中的爱情,依然执着于一切近乎渺茫的梦想。或许还会像荆棘鸟一样,尖刺穿身仍高歌不止,无怨无悔。像爱玛一样,向爱而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