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西方节日在中国年轻人中间流行,很多人知道西方有个“鬼节”——万圣节。万圣节在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世界的传统节日,主要流行于撒克逊人后裔云集的美国、不列颠群岛、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等西方国家。西方人在该节日祭祀亡魂、避免恶灵干扰,同时也以食物祭拜祖灵及善灵以祈平安渡过严冬。
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一个历史更悠久、更有文化内涵的“鬼节”——中元节,俗称“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起源于东汉,在唐宋基本定型为民俗节日的中元节与正月十五庆元宵的上元节、 十月十五祭祀祖先的下元节合称汉族的“三元”佳节。
中元节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日(少数地方也有在七月十四日过),与清明节类似,中元节的民俗活动一般是带上祭品,到祖坟上去祭奠先人。此外,中元节夜,老百姓燃莲花灯于水上以烛光照亮、指引幽冥,俗称“放河灯”,用以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
后来道教将中元地官(即掌管天、地、水三界中的地界主管)的生日和相应祭祀日也定于七月十五日,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这一天道士建醮(设坛为亡魂祈祷),诵经普度众鬼,期使获得地官赦罪,以求解脱。后来逐渐向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祈福吉祥道场转变。
巧合的是,佛教也在这一天佛举行“盂兰盆”超渡法会,盂兰盆的原意是倒悬,人生痛苦有如倒挂在树上的蝙蝠,倒悬之苦自然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此苦难,佛门弟子便通过诵经、布施食物给孤魂野鬼以期超度。
由此,儒、释、道合流,民间的中元节(算是遵从儒教仪轨)、道教的“中元地官节”和佛教的“盂兰盆”超渡法会巧合地汇聚在一起,于是有所谓“中元普渡”。
这怪也不怪,一方面古代善良的中国百姓因为惧厉的心理,于是在日常生活中将儒、佛、道三教的节日糅合在一起祭奠、供奉;另一方面,佛教和道教在历史上长期处于此消彼长的明争暗斗,这也可以看做是他们争夺、迎合信众方面竞争而又合作达成的妥协结果。
如同中国其他很多民俗、禁忌一样,中元节也不例外,老辈人流传下来不少“掌故或经验”:如勿直呼自己姓名、别人姓名,听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时,也千万不要立刻回头或回应,晚上不要穿戴绣有自己姓名的衣物,以免元神被掠、三魂六魄被勾;灵学上说人身体的头部及两个肩膀上分别有三把火,所以“鬼节”前后的时候不要随便拍别人的头和肩,以免拍熄掉身上的“阳气”之焰,让恶灵有机可乘;不可吹口哨,经过坟地时口中默默有词:“对不起,打扰了!”并保持肃穆,以免无端遭遇孤魂野魄的侵扰。
另外,不可去危险水域戏水,“水鬼”往往会急着找人当替死鬼,自己才能投胎;不可偷吃祭拜的祭品,与鬼争食,恐遭厄运;床头、屋内不挂风铃,也不玩碟仙,住家门口前不种容易挡荫的榕树,不去阴森庙宇,这样可以减少阴灵附体的机会;夜晚不要去荒郊野外或偏僻的地方,“八字”轻的人尤其如此;地上或路边的钱及红包袋,不要乱随便去捡,因为你捡的很可能冥婚招亲之资金;路经丧事场所,嘴里、心里不可有不敬的念头或言语,以免横生枝节。
其实这些都是封建迷信,世上本没有鬼,有“鬼”也是人捣出来的。中元节像其他传统佳节一样,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中元节祭祀的积极意义:一方面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另一方面扬推已及人,慈悲为怀,乐善好施。这样才能在过“鬼节”同时,跳出传统的消极羁绊,建设和谐友爱社会。
欢迎交流、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