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智慧(三)

作者: 周卫英 | 来源:发表于2020-03-19 14:01 被阅读0次

    孟子的肉体生命虽然已经消失两千多年,但是他的思想和精神都记录在典籍中,而且被后人研究继承发扬光大。

    打开《孟子》,就可以听圣人讲课,与圣人对话交心。如果不读《孟子》,或者读了不落实在行动中,那么对我们来说,亚圣的存在就没有意义,就等于不存在。

    中国人未必很珍惜自己的传统文化,但是西方人甚至比我们更了解孔子孟子。有一次在省图听一位外国小伙用普通话说起“孟母三迁”,顿时就感觉很亲切,很佩服他。

    余秋雨先生说,我们现代人并不会讲出多少新东西,我们说的话,古人早已经说过了。我们感觉自己的思想新,是因为我们读书太少。

    贾平凹老师说,作家的思想眼光要兼顾世界、民族传统、现代化和个性。

    写作就是做人,干任何行业都是做人。做事业要读的书和做人要读的书是一样的。要成为各行各业的专家和大师,需要读的书都有共同点。

    不了解自己的短处也就不会知道自己真正的长处,就不会有平和平静的心态。不读圣贤书,我们不知道自己的肤浅和无知。不与圣人比较,我们不知道自己的缺点和瑕疵。我们的自信和乐观往往很不牢固、不可靠,遇到逆境会不堪一击。

    听周围庸俗的人说无聊的废话,不如静心耐心与古代最优秀的人谈话。以最高明的人为老师为朋友,即使我们成不了圣人伟人,也绝不会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庸人。

    成功是优秀的副产品。品格优秀的人必然成功,失败的人都是因为人格有严重缺陷。所谓生不逢时或者运气不好,都是无德无能人的借口和推辞。

    一个明确知道自己目标的人,全世界都会支持帮助他。所以天时地利人和,主要还是个人的修为和心态。一个入道的人,就可以调动全宇宙的力量。

    《孟子·尽心上》第一至七章谈论自身修养与立命的关系以及羞耻感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

    (一)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说:“尽自己的善心,就是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保存自己的善心,养护自己的本性,以此来对待天命。不论寿命是长是短都不改变态度,只是修身养性等待天命,这就是确立正常命运的方法。”

    (二)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①。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②,非正命也。”

    孟子说:“没有一样不是天命(决定),顺从天命,接受的是正常的命运;因此懂天命的人不会站立在危墙下面。尽力行道而死的,是正常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不是正常的命运。”

    ①岩墙:就要倾塌的墙。②桎梏:拘禁犯人的刑具。

    (三)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说:“寻求就能得到它,舍弃就会失掉它;这样寻求就有益于得到,因为所寻求的存在于我本身之内的缘故。寻求它有方法,得到它靠命运,这样寻求无益于得到,因为所寻求的在我本身之外的缘故。”

    (四)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说:“万物之理我都具备了。反问自己,所具备的道理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快乐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努力按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求仁的道路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五)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孟子说:“做了而不明白,习惯了而不觉察,一辈子走这条路,却不知道那是条什么路,这种人是一般的人。”

    (六)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说:“人不能没有羞耻心。把没有羞耻心当作羞耻,那就不会有耻辱了。”

    (七)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孟子说:“羞耻对于人关系大极了。玩弄权术诡计的人,是到处不讲羞耻的。不认为不如别人是羞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孟子》的智慧(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vfly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