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每日铭记中提到了“异化的沟通方式”,如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等,通过调整异化的沟通方式,找回被蒙蔽的爱。昨天对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做了思考总结,今天我们再对回避责任、强人所难做思考总结。
回避责任
我们都知道,自己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可是我们却很经常使用“我不得不……”的语句,比如“不管你喜不喜欢,有些事你不得不做。”
为什么会总挂出“我不得不”呢?这种表达方式,最大的问题在于淡化了个人责任。通过说“我不得不”,让自己可以抱怨、产生委屈感,成为关系中的牺牲者、受害者。
比如,我不得不去做我讨厌的工作,因为我是一个丈夫、一个 父亲,所以必须扛起这个家。
比如,我不得不打扫房间,因为家里其他人不帮忙,而我不得不去做。
真的是这样吗?还是我们在不经意之间回避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呢?
《非暴力沟通》书中讲到一个例子,一位老师说道:“我讨厌评级。这样做不仅没用,而且学生会很紧张。但我不得不评级。因为这是区里的政策。”卢森堡博士建议用“我选择评级,因为我想……”的句式来表达。老师脱口而出:“我选择评级,是因为我想保住工作。”她赶紧补充了一句:“我不喜欢这样说,这让我觉得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是的,这正是我们要面对的真正问题,我们要面对“不得不”背后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
强人所难
当我们作为关系中强势一方是,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就会受到惩罚。
比如,许多人认为,作为父母、师长、上级,就有责任改变他人并让他们循规蹈矩。我也曾是这么以为,觉得自己有责任指导员工,胡萝卜加大棒,盛气凌人教训他人,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效果,反而让他人束手束脚,不敢尝试不敢犯错。
长期以来,我们强调人性本恶以及通过教育来控制天性。这导致了我们对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常常心存疑虑,以致不愿去体会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种身份的本位主义,凭自己的价值取向去强人所难,并没有去倾听、去观察他人的需求和感受,所以是一种异化的沟通方式。
在这种强人所难的异化沟通下,是无法建立起信任的关系。当我们说“你应该”的时候,他人其实是反感的、是不服气的。就算真的服从了,也可能会放弃自己的思考和意志,就只是“那我就照做”的状态。
怎么办
如果有存在“我不得不”、“你应该”时,不要自责,要知道“责备和自责总是个套餐”,自责往往带来更多的责备。这时候最重要的是自我观察,有意识的去了解自己,给自己空间思考和觉察。
希望今天的分享对大家有帮助,明天见。
网友评论